第2章 许德勋大胜吴军

类别:其他 作者:飘云千里字数:5172更新时间:22/07/19 19:45:11
话说徐温一死,徐知询只得赶回金陵奔丧。因此短时期内,徐知诰还是继续掌控扬州大权。这时徐知询已经赶到了扬州城,并上表要求杨溥尽快称帝。但是父亲病死的消息却传来,作为亲生儿子,徐知询有义务赶回金陵奔丧,但身边还有一个危险的徐知诰存在,本来应该要把徐知诰的隐患解决。

但是父亲的突然死亡,让徐知询头脑一片混沌,不知所措。他居然没有处置徐知诰,就稀里糊涂地赶回了金陵府。徐知诰毫发无损,继续在广陵城发号施令。

徐温一死,让很久没有发话的杨溥开始说话。当了七年的吴国国王,杨溥一直生活在徐温的阴影下。他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发言权,事事都要听徐温的操纵指挥,内心的郁闷和憋屈是难以形容。徐温一死,杨溥感觉心情无比舒畅和愉悦。舒畅和愉悦之下,杨溥终于发话说道,既然你们一直强烈要求我称帝,那我就答应你们,当皇帝得了。

武义七年(927年)十一月,杨溥在文明殿正式登基称帝,和中原的唐主李嗣源平起平座。徐温刚死,徐知询和徐知诰兄弟还在争权,难得杨溥可以擅自做主。杨溥随即颁布了一系列措施, 先是改元乾贞,大赦天下,然后立兄长杨濛为常山王,弟杨澈为平原王,杨隆演之子杨玢为建安王等。

徐氏兄弟的赏赐也是不能少的,吴国的军政大权还在徐知询和徐知诰手中,两人都不能得罪。徐知询是徐温临死前指定的继承人,当然要继承徐温的官爵。徐知询被封为诸道副都统、镇海宁**节度使兼侍中、辅国大将军、检校太尉、守中书令、金陵尹。徐知询继承了父亲徐温的所有头衔,吴国的文武都很清楚,徐知询即将成为第二个徐温。

按照徐温的临终遗训,徐知询要取代徐知诰在扬州的地位。至于如何安排徐知诰,徐温并没有提及。但徐知诰一直呆在扬州城中,因为皇帝杨溥并不打算把徐知诰赶走。在杨溥心中,徐知诰谦逊恭敬、待人友善、乐施好善。即使要当傀儡,他也情愿在徐知诰手下当傀儡,比被徐知询控制要强。如果把徐知诰赶出了扬州,那么徐知询便可以顺利成章控制吴国的军政大权。这种局面,杨溥并不愿意看到。

杨溥非但没有为难徐知诰,相反还封徐知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浔阳公。徐知诰获取了徐温的部分权势,继续掌握广陵城的兵权。

到了乾贞元年(927年)底,吴国的内部力量分为了三大势力。第一势力自然是徐知询,徐知询继承了父亲徐温的全部遗产,成为徐家一族的掌门人,他控制着金陵、润州、宣州、常州、歙州、池州等州,力量最为强大。

第二势力,徐知诰以及他的同伙。徐知诰的控制范围仅限于扬州一带,实力逊于徐知询。但他在扬州的根基颇深,深得扬州军民百姓、元老武将们的拥护。

第三势力自然就是以杨溥为代表的杨氏家族。虽然是吴国的皇帝,但杨溥所能掌控的兵力十分有限,只有兄长杨濛、弟弟杨澈等握有少量兵力,在三大势力中,杨溥的实力最为薄弱。至于吴国其它州城势力,已经不能影响大局。

三大势力随后开始争权夺利,当然杨溥没有和另外两人争锋的资本。他们只能无奈旁观,等待奇迹的出现。争权夺利的双方,主要是徐知询和徐知诰。徐知询占尽地盘、军力的绝对优势,但他却不是个能够成就大事霸业之人。

徐知询为人昏庸、怯懦,对自己的几位弟弟尖酸刻薄,关系十分不睦。而且也不善待下属,搞得徐氏家族的成员对徐知询十分不满,并不看好徐知询,也不愿意全力相助他。

原徐温的手下如骆志祥、王令谋、徐知谏等,早已站在了徐知诰这边。就连之前对徐知诰十分痛恨的徐玠,也开始更换门庭。徐玠原本一直是徐温的绝对心腹,但他狡诈多端、善于趋炎附势,察觉徐知询成不了大器,于是暗中投靠了徐知诰,把徐知询的一举一动全部偷偷告诉了徐知诰。

严可求一直是徐温家族的铁杆拥护者,徐温死后,他继续辅佐徐知询。但徐知询不懂得收买笼络人心,也没有厚待严可求,搞得严可求心灰意冷。徐知询对此还一无所知,继续把自己当成吴国的头号权臣,为人处事十分狂傲。

扬州的徐知诰,一直是徐知询的潜在威胁。但徐知询对此却毫不在乎,自认为手握重兵、身居重地,要干掉徐知诰,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徐知诰却完全相反,他显得十分低调、稳重。徐知诰对待杨溥,还是一如既往的谦逊和恭敬。徐知诰知道,尽管杨溥是个傀儡,但这块吴国皇帝的招牌却十分值钱。曹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控制了汉献帝,徐知诰因此决心向曹操学习。

徐知诰留在扬州城,有杨溥在前面作挡箭牌,很多事情相当好办。就算徐知询兴师问罪,从道义上来说,他徐知诰也能占据上风。于是徐知诰一边把自己的地盘牢牢控制好,一边挖徐知询的墙角。

对于痛骂过自己的徐玠,徐知诰不计前嫌,把徐玠招入帐下,当成心腹幕僚。对于徐温的死忠心腹严可求,徐知诰明白,没有争取的可能性。那么退而求之,让严可求保持中立,不再为徐知询出谋划策,就算是成功。徐知诰把女儿嫁给严可求的儿子严续,和严可求结成儿女亲家,大大缓和了与严可求之间的敌对关系。

双方还没正式交手,徐知诰在人和方面已经占尽优势。尽管徐知询占据天时、地利,但鹿死谁手还很难说。这段时间,是杨溥最幸福、最愉悦的时光,乘着徐氏兄弟争锋相对,杨溥难得在一些军政大事方面有了一些发言权。

唐天成三年(928年)二月,杨溥册封儿子杨琏为江都王、儿子杨璘为江夏王、儿子杨璆为宜春王、侄子杨玢为南阳王。徐温死后,唐廷的重臣安重诲打算劝说李嗣源出兵攻打吴国,但遭到了李嗣源的拒绝。

杨溥派遣通事舍人刘传忠出使后唐,想缓和同唐廷的关系。但安重诲铁了心要和吴国作对,以吴国抗礼、遣使窥觇为理由,拒绝了吴国的好意,双方关系彻底断绝,转变为敌对关系。和唐廷搞坏了关系,杨溥便把目光对准了马殷的楚国。

天成三年(928年)四月,杨溥和徐知诰商量之后,派遣右雄武军使苗磷、静江统军使王彦章率兵攻打岳州,希望能以此战的胜利,来建立起自己的威望。

他们见楚军刚刚在岭南和南汉大战,而且被打得大败而回。因此两人认为马殷已老,手下已经没有什么名将,正是夺取打击楚国的大好机会。

面对吴国的再度大兵压境,马殷感到压力巨大,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马殷说道:“吴国杨溥想趁着我们岭南兵败之际,大举来犯,想给他建立威望。诸位有何高见?”

高郁说道:“殿下,不必担心。这吴国的名将不是已死,就是被冷落。虽然他们气势汹汹而来,我看要战胜他们并非难事。我建议请许老将军和王将军率军迎战,必能马到成功。”

马殷听完,朝许德勋问道:“许兄弟年事已高,本来不应该再辛苦你。但是大敌当前,不知兄弟是否愿意再次披挂上阵?”许德勋说道:“殿下,当年长沙的黄忠黄汉升,年过六旬,依然在定军山杀了曹军大将夏侯渊。许某虽然不敢和古代名将相提并论,但愿意效法他,为殿下再立心功。”

马殷大喜,即任命许德勋为主帅、王环为副帅,以刘彦瑫为先锋,率兵赶到岳州,在洞庭湖迎战吴军。许德勋已经征战沙场四十多年了,从昔日一名蔡州军团的下级军官起步,踏踏实实地打好每一场战争,终于位极人臣,成为楚国的权贵重臣。但许德勋并不打算就此躺在功劳薄上休息,他打算继续在战场之上,展示他的军事才能、发挥余热。

大战前夕,许德勋召集全军,鼓舞士气道:“吴军这次的进攻,本就准备不足,不过想乘我们不备而偷袭。如果我们大军正面迎敌,他们肯定做鸟兽而散。我们必定能让他们大败而逃!”

于是许德勋先下令将正面作战的水军埋伏在角子湖附近,又命令王环率领二千余艘战船埋伏在杨林浦,断绝吴军的后路。

第二天早晨,吴国的军队经过荆江口,朝岳州进军。当吴国的水军行进至道人矶之时,和楚国的水军迎面遭遇。许德勋迅速下令,战棹虞侯刘彦瑫率三百轻舟绕到吴军背后,而自己则率水军主力迎战吴军。

吴国水军遭受两面夹击,大败而逃。但后路又被潜伏在杨林浦的王环堵截,无处可逃。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楚国水军大败吴国水军,斩首、俘获无数。甚至把吴军的主将苗璘、王彦章也一并生擒活拿了,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毫无争议的胜利。

杨氏的吴国和马氏的楚国之间,从最早的淮南军和蔡州土团白条军的淮南、浙西争夺战开始,再到后来淮南同楚国之间的多次战争,双方大大小小交战数百回合,基本上是平分秋色,谁也没占到多大便宜。

按照吴国的一贯作风,道人矶之战惨败之后,必然会稍作休整,然后报复性地再次发动战争。他们非得在战场上打败楚国一次,找回一些面子才肯罢休。这次却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吴国方面在惨败后一个月,主动派遣使者到楚国,要求谈判。

一向以江南头号强国自称的吴国,因为一次战争的失利,便向楚国服软,似乎有些难以想象。这是因为吴国新的掌权者徐知诰,不是狂热的好战之人。他的目标是夺取杨吴的江山社稷,如果因为

和楚国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事而影响了他的目标,实在得不偿失。

既然徐知诰主动抛出了要求和平的橄榄枝,马殷也选择了接受。马殷毕竟岁数大了,也不想整天打来打去,他此刻想得最多的就是安享几年太平日子,他早已厌倦了打打杀杀的日子。

天成三年(928年)五月,楚国和吴国很快达成协议。自岳州道人矶之战以后,两国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既然已经是讲和,那么吴军的两位战俘苗璘、王彦章留着也就没有意义,马殷下令释放他们。

负责释放苗璘和王彦章的,就是俘虏了他们的许德勋。许德勋送别苗璘和王彦章到长沙城外时,对他们说道:“楚国虽小,但旧臣勋将都还在,你们吴国不要再来打我们的主意了。如果你们不甘心,那也要等到以后楚国的小马们内斗时,你们再出兵不迟。”

许德勋当然不是吴国的间谍,而且对楚国和马殷也十分忠心。他之所以说出这番话,是因为他已经察觉出马殷的几个儿子已经在勾心斗角,他对此十分不满。马殷的儿子大多不成器,许德勋的儿子许可琼的人品一样有大问题。因为许可琼后来成了一个可耻的叛徒,大丢了许德勋的脸面。这是后话,略过不提。

虽然马殷不想打仗了,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天成三年(928年)六月,高季兴又得罪了洛阳的后唐皇帝。李嗣源大怒,下诏给马殷,要求马殷配合唐军一起攻打荆南。

在吴军在道人矶和楚军大战的同时,高季兴也没闲着,他以荆、归、峡三州称藩于吴国,正式宣布归附吴国。有人主动来归附自己,吴国皇帝杨溥自然大喜,当即册封高季兴为秦王。

高季兴的这种行为,完全是不把洛阳的唐廷放在眼里,这自然激怒了李嗣源。李嗣源这才下诏给马殷,要他出兵灭掉高季兴。

对于李嗣源的诏令,马殷也只能听从。当然没必要完全遵循他的旨意,可以做做样子,有个交代就行。因为马殷接受了王环上次的建议,高季兴和荆南的存在,对于楚国来说,并非坏事。马殷在李嗣源使者的催促下,只得再次出兵。

马殷早已决定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上上战场,加以历练。之前安是马希瞻,接着是马希声。这次马殷决定安排来次子马希范,充当了监军,以便积累一些行军作战的经验。

大将许德勋再次受命,率军征战荆南。荆南军和楚军在沙头遭遇。以荆南的军力,当然不是楚军的对手。此次的荆南军主将是高从嗣。他是荆南的云猛指挥使,高季兴的侄子。高从嗣骁勇有力,经常单枪匹马、冲杀于阵前,屡立战功,是荆南军中的猛将,因此深得高季兴的喜爱。

高从嗣知道野战或是混战,荆南军不是楚军的对手。于是他突发奇想,打算仿效古代名将,要单打独斗战胜楚军大将,以鼓舞士气,震慑楚军。高从嗣狂妄自大,单枪匹马直到阵前挑战,指名道姓要马希范出战。

马希范平时爱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才是他的强项,舞刀弄枪却不是他的所爱,再说他一直过着安逸的生活,也没上过战场,自然不会接受和高从嗣的挑战。但是如果楚军就此服软,没人敢出来应对高从嗣的挑战,士气肯定会受到打击。

此时决胜指挥使廖匡齐挺身而出,迎接高从嗣的挑战。廖匡齐拍马舞刀,冲到了高从嗣面前,举刀就砍。高从嗣挥枪相迎。两人马打盘旋,在战场上大战了数十回合。廖匡齐终究技高一筹,卖个破绽,一刀斩杀了高从嗣。

廖匡齐,就是韶州刺史廖爽之子,楚国天策府学士廖匡图之弟。当年高郁对马殷曾说过“马得料而肥”的话,马殷才接受了廖爽一家的投降,楚国也因此增添了一文一武两位人才。廖匡图学文,以善文辞而被封江南观察判官,后来进入天策府,是十八个学士之一。廖匡齐则学武,屡立战功而升为了决胜指挥使。廖匡齐能当上楚国的决胜指挥使,自然是武艺超群的将领。高从嗣最终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高从嗣是荆南的猛将,居然被楚军中没有什么名气的廖匡齐在阵前斩杀,整个荆南军队士气顿时低落。荆南军无心应战,慌忙撤了回去。高季兴很快得知侄子高从嗣被杀而亡的消息,吓得大惊失色,立即派遣使者来到长沙,请求和谈。

马殷本就不打算彻底消灭高季兴,所以也就顺水推舟接受了高季兴的和谈要求。马殷下令许德勋见好就收,停止对荆南的进攻。

楚国撤兵后,高季兴趁着楚军不备,派兵偷袭了岳州,俘虏岳州刺史李廷规而去。马殷得报,勃然大怒,准备再次发兵攻打江陵。大军正要出发,却见到李廷规从江陵回到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