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草原换新主

类别:其他 作者:五叔在此字数:2090更新时间:22/07/21 22:56:48
朔方城!位于水草丰盛,土地肥沃的河套平原,由草原势力最强大的突厥人占据着,同时也是卡着河套进入草原唯一的通道。

“咄苾!我不行了!俟利弗设死了,结社率,什钵苾两人还年轻,镇不住草原上的饿狼!突厥就交给你了。”一代雄主,始毕可汗已经眼眶深陷,面无血色,侧着头艰难的说道。

“可汗!”阿史那、咄苾悲呼一声,两眼滴下泪水,只是低头以后,眼中出现的笑意没人看见。

“可汗你放心,小弟一定照顾好什钵苾和结社率,带领突厥勇士,为你报仇!”阿史那、咄苾心里暗自庆幸去年出征,哥哥死了,而他活下来。抬起头来,擦掉泪水,拍着胸口保证道。

“不!不!短时间内,不要报仇!守好朔方,守好阴山!不能再让中原人,屠戮我们的子民了。”始毕突然伸出瘦成鸡爪的手掌,拉住阿史那、咄苾急迫的叮嘱道。

去年冬天,李靖带人灭了阴山好几万人,知道消息以后,始毕可汗再也承受不住打击,一病不起。

“傻子才会给你报仇!”阿史那、咄苾在心里嘀咕道,幽州一战,打掉了他的信心,更何况草原上,现在可不是那么稳定,许多部落,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

“是,小弟明白!”心里想着,嘴上却有另外一种说法,阿史那、咄苾连连点头答应,看着有些恶心的手,抓住自己,他偷偷的拉了几下,都没有拉掉。

“父汗!”阿史那、咄苾听到侄儿阿史那、什钵苾一声悲痛的呼喊,连忙抬头一看。

只见昔日的霸主,始毕可汗,脑袋偏在一边,嘴里流出白沫,一双死鱼眼睛,正瞪着自己,已经没了声息。

阿史那、咄苾吓得差点惊叫出来,心里一突,连忙用力把胳膊,从那双鸡爪中挣脱。

后腿两步,阿史那、咄苾感受到心脏扑通扑通的狂跳,好一会,才回过神来,一下子跪倒地上,大声的悲喊:“可汗!”

“可汗!”

房中的声音传到外面,顿时种种悲喊,接连响起,侍卫陆续跪了下去。

…………………

晋阳!

“夫君,你在做什么?”黑素梅好奇的问道。虽然成亲三年了,黑素梅还是非常活泼,一直聚少离多,趁着今年没有战事,邹羽也尽量多陪着她们。

“你慢一点,快当娘的人了,怎么还不知轻重。”白素花娇喝着说道。

“嘿嘿!知道了,明明我才是姐姐!”黑素梅对着她开心的笑了一下,随后小声的嘀咕道。

知道她们两感情好,邹羽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温柔的看着两人的肚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辛苦劳作,看两女肚子,就知道种子已经发芽开花,再过几个月就是收获的季节。

“前段时候,不是种豆子嘛,突然我想起一道菜来,正好给你们改善一下胃口。”邹羽温柔的说道。

“豆子?做什么菜?豆腐吗?已经吃腻了。”黑素梅好奇的问道。

“当然不是!这个叫豆芽!”邹羽微笑着说道。

为了实行精耕细作,不但用了水泡的方式选种,而且有一些蔬菜,还用寖泡发芽的办法,培育种子,豆芽也可以利用这个办法。

建立一座砖房,四周和屋顶,大量安装玻璃,不但透光,而且保温效果不错。这些玻璃并不是说不想用来售卖,只是品相很差,各种气泡,杂质非常多,所以用来建房子。

无论是烧制玻璃,还是陶瓷,最关键就是火候的掌控,也就是对于温度把控,在这个没有高温测量计的时代,就只能依靠老师傅的经验。不过邹羽对于这些,并不太在意,即使烧出全是残次品,也能找到它的用途。

因为大量的货物,低价的卖给了百姓,让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可不在意这一个瓷碗颜色是否周正,能用就行。

这种培养种子的房间,非常空旷,只有一排一排的木头架子,还有竹子编的一张张板子,把种子在温水泡一晚上,然后倒在板子上面,放到架子上,随后房间角落有一口大锅,从屋外生火,房间里面,不用多久,就充满了水汽。

如果是粮食种子,还需要不断的主意掌控温度,不能让房间太热,但是豆芽就没有那么多顾虑,只需要一天浇两次水就可以了,至于水蒸气,只要看看房间里面,蒸汽的浓度,就基本没有问题。

关键还是快,温水寖泡,加上蒸汽,三天就发芽了,六天就能出笼,绿油油的豆芽就可以上桌。

这种房子,百姓叫做暖房,目前只建立了十多座,随着残次品玻璃越来越多,以后这种暖房也会更多。

因为两个老婆都有了身孕,邹羽那是非常在意,没有让她两多留,见识了一会,就带回了院落。不过也正是因为老婆怀孕了,一直宅家的邹羽,又把大量心思,花在了事务之上。

今年幽并几州的百姓,都分外的忙碌,不过没有人有怨言,反而觉得非常的充实,以往顿顿麦麸拌野菜的日子,一去不返。虽然现在还是以小麦加各种杂粮,但是比起以前的日子,已经是天和地的区别了。

要知道这个麦麸,可不是后世小麦蜕下来的那种,而是麦秆切碎磨成粉的,加上野菜,味道可想而知;至于小麦,那都是整颗用石磨,磨成麦面,只有世家大族,才会略微挑选,做成精面。

庄稼眼看就要丰收,百姓全都充满了希望,还有果蔬的种植,家禽的养殖,无一不让百姓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王爷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种植有这个合手瓜,此举可以说真是神来之笔!”房玄龄微笑着感叹道。

邹羽经常走访附近村庄,农场,研究如何让百姓更好的种植与养殖,因此百姓已经见惯了,并没有围观,只是每一个路过的人,都面带感激,远远的鞠躬道谢,更有甚者,一家老小,泪流满面的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