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雪山奇遇 第三百八十二章 应文台

类别:其他 作者:绝域轻骑字数:3676更新时间:22/07/23 02:58:34
从应能台往上旋转而行,大约又走了120度的模样,前面又出现了一座平整的平台,这个平台整个都 成金色,就像是纯金铸就的一般。

头上不断有一些雪花飘落下来,纷纷扬扬的,而且还不时有一股寒风如刀刮一般袭来,光线也越来越明亮了,大家不需要手电光也能把这里面的情形看个清楚,种种迹向表明,已经快要接近地面了。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头上有一个陷坑的合板,在那合板的旁边有一个水桶大小的洞口,一股呜呜作响的寒风,正吹着一股一股乱舞的雪花,从洞口里面灌了进来。

他们所站的平台边的内壁是几种材料组合而成的,最下面一部分是黝黑的石壁,那石壁只有一米多高,石壁 上面便是一圈2米多高的冰层,那冰层像玻璃一样透明,安装在石壁的上面就像是给屋顶安装了一片亮瓦,天空中的阳光,可以透过那圈冰层,一丝不少地照下来,给大家带来光明和温暖。

而那个陷坑的合板,就安装在冰层的最上沿,透过那些冰层,可以看到,冰层以上还有一层厚厚的雪。

那只受伤的雪狐肯定就是从头顶上的那个雪洞里跑出去的,怪不得一直不见它的踪影。

脚下的这块平台呈一朵大大的梅花状,那五瓣花瓣均匀地散布在四周,让大家觉得自己好像就处在一朵大大的梅花之上。

空气中一阵浓浓的腊梅花香传来,大家循着那香气看过去,在那漫天飞舞的雪花之间,有一片金灿灿的梅花开得正艳。这真的是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最真实的写照,没有这数九寒天的清苦,那里会有这浓郁的梅花馨香呢?

冰面上那株古朴苍劲的梅花,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展开了它那张满是皱纹的脸,顽强地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它们就像是金龙身上抖落的一片片鳞甲,又像是皇后凤冠上的金饰……一朵朵千姿百态,灿烂芬芳,装扮着这个晶萤剔透的平台,点缀着这个严酷的寒冬。

粉嫩的花蕊散发着一阵阵清香,令人心旷神怡。那香味别具神韵,清逸幽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古人写的这句诗,仿佛就是专门为今天这样的环境而作的,看来古人称之为“暗香”,简直是一段无可挑剔的比喻。

她那如流金雕刻而成的花瓣傲然地绽放着,带着浓重的孤傲的气息,是呀,她怎能不这样呢,在春天还未完全降临大地的时候,她就绽放着充满着春之希望的花朵,迎接春天的到来。

所有的木本花卉中,唯有她一棵迎风盛开着,她是那样的骄傲。繁茂的花朵为她纤细的身段披上了一层金黄的纱衣,薄如蝉翼,那金黄的纱衣,迎着风舞动着,衬得她像一个降临凡世的谪仙,不染一丝人间烟火,她是那样的美丽。

一夜冰凌霜结,梅花枝头上探出冰晶玉洁,剔透着珠光宝气,宛若玉女亭立。透着绿芽含苞,黄颜顶立着白雪,金金黄的梅花用绽放的身姿挑战着极地的严寒,玩弄着天山飞雪。

在花丛中,金色的梅花或仰,或倾,或倚,或思,或语,或舞,或倚戏冬风,或笑傲冰雪,总之奇姿异态纷呈,令人流连忘返。

它们当中,有的才刚刚探出一个小小的花蕊,那嫩蕊在寒风中轻轻摇摆,像一个热情奔放的小女孩,探出自己呆盟的小脑袋,对围观的旁人赧然微笑;有的含苞待放,似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娇羞的涨红了脸

,脉脉含情地看着自己的心上人,欲语又止;而有的已经迎风绽放,宛如一位大家闺秀,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潇洒自如,落落大方地展示着自己最拿手的才艺,获得了无数的赞美和掌声。

她们那千姿百态的身段和精灵古怪的表情,再配上身上散发出的香气,真的是应景煽情的最佳选择。

看来这株梅花就是兰陵先前所说的“金乌梅”了,这雪域三阳都 让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就遇见了,看来自己还真的与这座雪山有缘。接下来可能就要遇到兰陵所说的极阴极寒的东西了,大家一定要在心里做好准备,迎接它的挑战,免得到时候被弄得措手不及,而发生危险。

在那石壁上也有一首诗,其意如下:

天纵日月分阴阳,

道延九州连山川。

轮毂两道别金陵,

回首依依望江山。

时光一去不复还,

运来运去全看天。

不在庙堂既为客,

济世安民留心间。

这首诗里面想要体现的中心思想与前面两首如出一辙。不过这一首里面好像隐隐有一种曾经为帝王的气势,同时也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感。而诗里面还提到了“金陵”两个字,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巨大的信息量。

这金陵便是现在南京的旧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古都 之一,在这方面,它仅次于西安,自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在此建都,先后曾经有六个朝代将其作为国都。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一直屹立于中华文明的前沿顶端。

特别是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政权都会选择在南京休养生息,然后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统。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但也严重打击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力量,动摇了他们的根基,为他们后来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方可显示自己匡复中原的意图,可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都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当年太平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之一,这种宣传和鼓动,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和拥戴。所以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

既然金陵有如此辉皇的历史地位,所以仅仅从这首诗上面还不能准确判断写这首诗的人的具体身份。但是联系到先前大家遇到的那些奇遇场景,大家心里也猜了个**不离十。

看完了这首诗,大家心里都 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疑问。

显然他们自瞽目寺到翠竹井,再到水月道,然后再到这里的三应台,这些都 是人为设计的。而且设计这些的人还不是一般的人,特别是这几道诗,完全不是一般人的口吻,这一切都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独自存在的。

其实在李子木的手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答案,只不过这个模糊的答案还没有有力的证据去证明它罢了。

特别是瞽目寺和鬼门上留的那两首诗完全有一种帝王般的口气,而这三应台上的三首诗,有吞吐天地的豪气,也有落魄天子的无奈,最为关键

的是那三首诗都 是藏头诗,每一句诗的每一个字组合起来便是一句话。

应贤台上的那一首是:“人心散去,和而不同。”应能台上的那首是“地无立足,利不亏义”。应文台上的那一首则是:“天道轮回,时运不济”。而这三句话的前两个字组合起来又分别是“人和,地利,天时”,这里透露出来的信息这太重要了,除了帝王之尊,还有谁 有资格来讨论这么沉重的问题呢?

而且在诗里面了透露出了天时,地利,人和都 已经不在自己这一边的无奈,所以他现在也是回天无力,只能认命了。

锦衣卫?落魄天子?李子木不由得想起了,明朝三大疑案之首的建文帝失踪一事,这可是让无数史学家都 感到无比烧脑的一件历史悬 案,到现在都 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而他们现在遇到的这一切,会不会与这件历史悬案有关呢?

其实李子木在 这方面还是算比较敏感的,他们无意之间闯入的地方,的确不是普通的地方。这里确实就是建文帝朱允炆从南京逃出来后,最终的落脚地。

至于他为什么会到这里来,本文后面还会给大家继续讲解,在这里我只是为大家讲解一下当前遇到的一些情况,从这些现象里稍加分析,便能准确地得到一些可靠的信息,从而验证李子木的怀疑。

如李子木等人所猜,其实这瞽目寺便是一大疑点,可以说瞽目寺的疑点便是激发起大家好奇心的开端,同时也留下了诸多的线索,让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往这方面猜测。

瞽目便是瞎子的意思,而瞎子就是失明之人,所以这个寺庙 的名字便影射出了庙里所住的人是失明之人,而这失明之人并不是指眼睛失明的人,而是指代失去了大明天下的人。

寺庙的两间大殿,左边是圆形,右边是半月;还有墙上的那幅画上怪人的两只眼睛,组合起来都是一个“明”字,这表明了庙里的主人,虽然身处这样遥远偏僻的地方,但他的心中一真都惦记着大明。

所以从这几处疑点稍加分析,便会得到大家想要的答案。

而据相关野史杂谈记载,当年与建文帝朱允炆一起出逃的大臣有二十多个,其中有三个人一直在他的身边,不离左右,这三个分别是程济,他出逃时以道人的装束为掩护,后来一直以道 人自居,号水月道 人,这一点便与他们刚才走过的水月道 完全相符。

另外一个叫杨应能,在出逃时,他也与建文帝一起剃度了,化装成了和尚,按照朱元璋当年留给建文帝度牒上的法号化名为应能;第三个叫叶希贤,也与建文帝一起剃度,也按度牒上的名字,化名为应贤和尚;而朱允仍便是应文和尚了,这一点也与那三应台上的情况完全吻合,只不过这段野史,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李子木和文立都不知晓,以至于到现在大家都还蒙在鼓里。

相传当年建文帝从奉天殿里逃出来,进了一个事先挖也的隧洞,来到一条地下水渠,并乘船出鬼门而与负责接应的人一起离开了南京。所以刚才大家在水月道 的尽头便看到了鬼门的字样,这一切都 与传说中朱允炆出逃的细节不谋而合,所以这一切不是单纯的巧合,这一切都 指向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雪狐钻出去的那个洞,刚好能容 人进出,所以他们便搭起人梯,循着那只雪狐的足迹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