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东昌之战

类别:其他 作者:端木南柯字数:2245更新时间:22/07/24 06:32:27
建文二年十一月,东昌城。

朱棣看着背城列阵的敌军,济南城下的屈辱又从心底浮现。

由于铁铉在城头高挂先帝朱元璋的神牌,以靖难为名的朱棣不得不停止攻城,与铁铉周旋数月之后,因粮草不济无奈退兵。

本来唾手可得的济南城,最后竟因几块小小的木牌子成为不可逾越的天堑,这怎能不让朱棣为之激愤慨叹?

南军参将盛庸收拾李景隆遗下的残兵,率军追击北返的朱棣,取得大胜,收复德州。

朱允炆闻讯大喜,升铁铉作兵部尚书,封盛庸为历城候,平燕将军,替代了李景隆南军统率的位置。

盛庸得到封赏愈战愈勇,接连进军定州、沧州,连战连捷,收复大片被燕军占领的土地,兵锋直指北平。

朱棣终于被咄咄逼人的盛庸激怒,决定趁南军立足未稳重夺沧州。

他佯攻辽东,实则从通州折而南下,抵达沧州时南军毫无防备,不到两天就夺回了沧州。

接着朱棣又自长芦渡河,进逼德州。

盛庸稍作抵抗便弃城而走,朱棣不费吹灰之力重夺德州。

朱棣一路追击,经临清、馆陶又到东阿、东平,迫得盛庸退守东昌。

不想再去济南面对铁铉的朱棣选择进攻东昌,若能一举击溃盛庸,他便可绕过济南,长驱而入。

盛庸接连丢了沧州和德州,这次在东昌面对朱棣,他没有再选择撤退,而是陈兵于城下,与朱棣决战。

现在,朱棣以马鞭遥指着东昌城下的“盛”字帅旗,心中冷笑。

盛庸,你还是太天真了,竟然放弃可据险而守的城池,列阵在城外与我决战——与我硬碰硬地正面对决,当今世上还从未有人赢过,是时候让你领教我燕军铁骑的威力了。

战鼓被擂得震天作响,十三声鼓响过后,朱棣率先拔出他的战刀“苍龙”,一马当先地往南军阵前冲去。

他身后的燕军士兵见主帅如此悍勇,纷纷紧随其后,一时间马蹄声震耳欲聋,朱棣的三万前军如同翻涌的潮水,往盛庸的战阵席卷而去。

此次朱棣出击,共带来主力十一万,其中有三万前军,五万中军,还有三万是由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军“朵颜三卫”,十一万大军尽是清一色的精锐骑兵。除了朱高炽留守北平的三万人马,朱棣此行可谓带来了压箱底的全部力量。

反观盛庸,当李景隆把六十万大军败个一干二净,他用时数月收整败军,再把他们重新编制,这才勉强整编出一支八万多人的队伍,且大部分都是失了战马的步兵,骑兵只有七千余人。

盛庸面对朱棣三万前军的冲击毫不惊慌,他令旗一摆,摆出一个“山”字形的怪阵。

朱棣连冲数次,未能冲乱盛庸中军的阵脚,却也不退,而是耐心地与盛庸僵持,等待机会。

他要等的机会,是朱高煦。

要知朱棣最擅长的骑兵战术,便是正合奇胜。在战场上,他往往先利用骑兵的冲击力给敌人的正面施压。敌人若不小心抵挡,很可能就会被他冲破中军,从而节节败退。

为了挡住朱棣的正面冲击,敌人往往会调左右两翼的部队协防中军,这就在侧翼露出了破绽。这时朱高煦就会率领机动性极高的朵颜三卫突袭敌阵的侧翼,与正面的朱棣正奇相辅,从而彻底粉碎敌军的阵型。

朱高煦身上流着朱棣的血,他知道该如何把握战机,所以他没让朱棣等太久。

此时正是申时,刺眼的阳光从西方洒向战场,所以朱高煦就从西侧杀出,直扑在东昌城北列阵的盛庸的左翼。

面对刺眼的阳光,朱高煦相信敌人将不战自溃。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他错了。

盛庸的左翼不但没露丝毫破绽,更似是恭候他的大驾光临。这些背城而战的士兵手持坚盾、长矛、火器或劲弩,对朱高煦的朵颜三卫展开猛烈的反击。

背城而战意味着没有退路,除了胜,只有死。

本是哀兵的南军被盛庸以背水一战的方式把士气提升到极致,他们在矛头箭簇上涂抹了毒药,务求一击致命,对燕军给以最沉重的打击。

当朵颜三卫的骑兵一个个摔下马来,朱高煦意识到不对了。他拨转马头,想要到敌阵正面与父亲会合,盛庸的左翼却突然打开一个缺口。

这当然不是盛庸故意露出的破绽,这是他反击的獠牙。

盛庸仅有的七千骑兵,从这个左翼缺口冲了出来,将正从左侧转向正面战场的朵颜三卫冲得七零八落,伤亡近千。

当朱高煦好容易收住阵型准备攻击,盛庸的骑兵却又从缺口退了回去,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朱棣在正面战场目睹了这一切,气得几乎七窍生烟。

他知道盛庸是有备而来,却没料到他把自己看的这么准,算得这么透。

盛庸表面上摆出一个山字阵,自己正面如果冲得太过,就很容易遭到两翼弓弩火器的攻击。但盛庸又早料到朱高煦会沿着阳光的方向进攻,故他布阵时右侧是虚,左侧是实,这才能对自以为是奇兵的朱高煦迎头痛击。

但此时双方已然全面交战,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朱棣把心一横,决定继续猛攻中路。他挥动帅旗,命统领五万中军的大将张玉跟上一同进攻中路,然后身先士卒,往盛庸插在正中的帅台冲去。

现在谈胜败还太早了,接下来就看是你的弓弩快,还是我的精骑快吧!

然而朱棣很快就发现,盛庸的中军似乎不愿与他交战,面对他的冲击只知不住地后退。

朱棣一开始以为盛庸将主力放在了左侧,中路战力不足故而后退。

但他越向前冲就越发现,盛庸的士兵竟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从一开始的十步一人五步一人,到最后仅两三步便有一名南军士兵。

朱棣背脊一凉,终于意识到中计。因为盛庸是背城而战,士兵虽退却不散,战场一共就这么大,朱棣越接近东昌城,势必就会有更多的士兵等着他。

与此同时,由于朱棣向前突击得太快,他的骑兵队伍被拉成细长的一条,盛庸山字阵的两翼向中间靠拢过来,很快便把朱棣的骑兵截断成数段。

山字阵变成口袋阵,孤军深入的朱棣终于被盛庸的口袋阵牢牢困住。他面对数不清的火器和箭弩,身边却已只剩下不到五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