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耕战之本

类别:其他 作者:种花大熊猫字数:4164更新时间:22/07/27 06:27:41
刘石笑道:“你看这群腐儒,这嘴中说出来的虽然是荒谬之极,全部像人话,但说句实在的,皇上要他们去死,现场只怕就有一半会毫不犹豫自刎,他们可个个都当自己是高风亮节的清高人物,没哪个认为自己算是败类的,就当场宰了他们,也分毫不济事,去攻宋人自己的城池,就更是下下策了。”

吕源道:“说起来确实,可是如此多城池就真这么任由他们胡来了?这怕是后患无穷啊。”

刘石笑道:“城外百万民众,在他们的管辖外,有足够的地方安置,等他们发现辖下没一个种田的了,你猜他们是自己去种地,还是主动来求我们?”

吕源摸着胡子说:“这个嘛,他们风骨高,会不会来求我们倒说不定,不过……这些学了一辈子君子远庖厨、劳力治于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是饿死也不会自己去种地的。”

刘石哈哈大笑道:“这不就结了?吕大人也见过耕战城的模式,人口是再多些也不怕,而咱们现在扬州、海州和耕战三城,正好急需大量百姓迁入,如今这些大人又签好了字据,却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吕源道:“可是落叶归根,世间人多有宁死也不肯离乡的乡愁,元帅却有几分把握他们肯随咱们搬到这边来?”

刘石道:“除了这一条乡土之念,人还有许多东西不得不重视,劝迁之词早已想好了,还是把徐大人喊过来,咱们商量一下这几处地形如何,农、工、桑、鱼之地怎生安排要紧。”

吕源看他如此胸有成竹,也就放下心来,去做准备了,这徐之章当时感觉都奄奄一息了,一听那些腐儒们走了,病一下就好了八成,一个鲤鱼打挺,起来后脚下生风直飘了过来,却和刘石、吕源一同商议如何安置这些百姓了。

这件事早早就早刘石和何陆的计划之中了,只是没想到那些文官能如此上道,话没说完字据就签了,叫刘石都一阵惋惜,咋没要价高一些嘛。

何陆带着一批耕战先锋就先去各个农村做思想工作了,吕源话说得没错,是个人都有乡土之情,背井离乡逃难还是在故乡等死,还真有不少选择后者的,何况现在还没到绝路?

不过除了乡土之情,一个人的念想也是无可奈何的,直接叫这些小农模式,男耕女织就能活下去的百姓迁去别处,那是没人理,但加上一番说词,那场面立刻就变了。

“什……什么?你说的,可敢保证是真的?”这本来摆着一张臭脸,就要送客的开山村李村长,在极不耐烦的情况下听完了人家的说法后,脸色立刻变得十分精彩起来。

“那还用说,村长你看我这双手,不在土里刨食半辈子,能长成这样?难不成都是庄稼汉,还骗自己人?”万坚乐呵呵地说,这位耕战先锋做了一年多城民的思想工作,现在派出来办这件事,却感觉得心应手多了。

李村长道:“这年景不太差,俺们村也饿不死人,一年能赚两年的钱粮,倒也就那么回事,可是官军全力保护我们不受强盗和胡虏的袭扰,那可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啊,俺能活到五十岁,靠的也是不知多少次在强人刀下死里逃生了,这怕是忽悠人听的吧。”

万坚拍着胸脯道:“这个我绝对能担保,其实我们元帅早就和各地父母官谈妥了,我们的人马保护大家,只是地方太大,人分的散我们兵力不能那么散,真那么散了却镇不住贼了,所以期望大家一同过去住啊,人多也好照应,这几年兵荒马乱的,谁不怕?”

李村长道:“只是,许下人人得病有医,一个不漏,还教全部孩童都得识字念书?这可是了不得的事啊,那不叫人人都是达官贵人了?这事只怕太儿戏了,不当真。”

万坚心中暗道:“这医馆却是必须要普及的,那书也是人人必念,我们都晓得好处了,可就是先前那许多读书的,也有大批考不上的童生和百无一用的秀才,怎么可能人人都是达官贵人?就是做了那些整天盼着金人接管的文官,能顶个屁用?”

心中虽暗自吐槽,但他还是很有耐心地说到:“村子啊,这一点事实就摆在眼前,由不得我们不信,而医疗、诗书无不是古往今来我们华夏子民自己攒下来的经验,为何只能由那些达官贵人享用?若不放心,可遣一可靠之人,先随吾往一看便知。”

李村长这些人真正担忧的,不过是去了反而给人卖了,名义上叫他们去过好日子,实际上去把他们奴役了,让他们做牛做马,可是这是把残暴金兵赶回老家的军队啊,就此保护他们,怎能叫他们不动心?这时候能让人先去看看,却不是天大的好事?

思索良久,他喊了声:“李标啊,你来一下!”

一个看上去挺精明的年轻人连忙跑了进来,问道:“爹,怎么了?”

李村长道:“村子里信得过的人多,但拿得稳的,也就你们几个了,你带上村口二叔的大儿子,同万坚大人同去走一遭,然后回来如实把那里的场景告诉我们,不得有误,明白吗?”

李标虽不明其意,但看他说得如此认真,便答道:“这个好说,孩儿必定办到,只是现在就走吗?不需为万大人接风?”

万坚道:“这事说急也急,不久就是下半年播种的时候,能快也自然好,也不差这餐饭,而诸位以后千万记得,这大人、小人的说法,再莫要提了,只喊万坚就好,大家都是一般庄稼汉出身,听得人难受,公子要收拾一下吗?”

李标笑道:“那就喊我名字便好,哪里有什么公子,我自小到处走的人,行李也简单,着急时,咱们这就出发吧。”

就这样,何陆和这批耕战先锋很花了些功夫做下了大家的思想工作,而为村民准备的新住所,更是首要建好了医馆、书馆和开水房,勿要保证大家的教育和健康,至于大人也要认字这一节,倒没急着说出去。

此事说来复杂繁琐,但在耕战、海州、扬州三成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江苏这十几座城提前千年实现了百分之百人口城市化……

人类发展基础中的基础,那便是人口,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大的收获就是迁了几郡人口回蜀中,而目前为止,刘石属下聚集的人口,比起东汉末年,那几乎是一国之众了,加上这三个城池中原本的人口,对这个时代来讲,人口密集度已经远远超过平静值了。

把安抚身心受足了创伤的那些,曾被金兵奴役、驱使过的人们交给陆友七后,这三城的首领们(起码现在还是)聚在了一起,下一步,从刘石与何陆走来时看到的表情,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的多。

张衷伍交了帅印,无权一身轻,飞快接手了补充兵源,操练备战的工作,远离了这些是非,而从未想象过将数百万人有序、合理地安排起来进行相对密集的集体劳作,按照耕战先锋的说法,还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和娱乐,否则持续过久会影响效率。

更别说什么夜读、识字、饮水统一烧开、全民普及必要的教育……这哪是他们这群宋代官员遭得住的?吕源、徐之章、沙游鳌、伊净澄还有吕正德带着其他几个暂时作为管理的人员,那是极其艰难沉重,几乎是苦不堪言了。

徐之章是这群人里面最放得下架子的人,他那身酸腐的大宋文官气息,早就因为没有实权,在海州的大环境中彻底磨平了,这时候一看这两尊大神来了,那是毫不掩饰地叫到:

“刘元帅!陆军师!你们可算来了,老徐我实在是遭不住了,要不还是让你们的人做主,叫我就跟在后面打打杂吧,先把这些内容学个七七八八了,再来考虑管这些事吧,实不相瞒,老徐我是真不行,不行了。”

按理说,男人好面子,就是死也不会愿意说自己不行的,但是对这群没接受过耕战军特训的人来讲,面子比起累死,好像还是不那么重要,看有人先怂了,他们纷纷站了起来,表示不能胜任这个活。

那哪里是什么城主、大官的活啊,耕战城物尽其用,刘石、何陆、张衷伍都常年在泥堆里摸爬滚打,从来没有悠闲地发号施令过,这些知州、帮主们哪里知道这种事?莫说半点不了解,就是知道刘石在耕战城的豪宅是什么模样,接手这些事情也要三思的。

刘石和何陆对此倒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是心照不宣,这些人毕竟没有在耕战城中生活的经历,即使保留了原本的地位,也难于胜任耕战之道的管理,因此,当这些人自己提出来先把地位放一放,学一下耕战之道的基础,那真是难能可贵了。

毕竟耕战的大旗拉了起来,不可能永远只是那么小的一个城池,要想把这精神传播下去,总避免不了扩张,而天下的城池,有很多地方都是可以争取,不是全需要攻城拔寨夺下来,因此无法强行置换他们的官员和管理的。

而海州和扬州这两处完全没有经过战争取得的地区,就可以作为以后的模板来依样画葫芦了。

虽然能和他们这样通情达理的人必定少之又少,但是绝不会没有,入座后刘石与何陆就开始了解他们为何如此了。

大宋的官员,受尽了赵家这古今少有的特色传统影响,大概思维多少都有些异常的地方,其中世代武官,却以习文求官的吕源却是难得清醒的一位,看刘石入座后,他便说:

“自入朝为官以来,如何做官、如何管民治军、如何建设城池,大宋都有自己一套的办法,而原本天下只有汴京一城有百万人口,其余各地的地方官,就加上周边百姓一起也不过十几万人口,而且民生、治安,眼不见者也不管他。

“可如今这耕战之道,却不是这么回事,人口密集度远超我等管制的极限不说,所有人的民生、教育、治安,要去关注的事情简直十倍与之前,更何况我们早已习惯了原本的制度,如今之事,确实应付为难,还请元帅明鉴。”

刘石道:“不错,我们耕战城之前也就十几万人口,制度也是经过反复摸索而来,这一下突然就多出了十倍之数,任谁都要焦头烂额,又岂止各位?但所谓耕战之道,究其根本,却是从华夏数千年立族之本说起。

“既勤劳、勤劳、善战,如我说知,咱们流传至今引为经典的的四书五经、用兵之道、乃至医学、务农、做工之术,都是天下不同阶层耗尽心血代代流传积累,择其善者而存的,本不分什么文武、贵贱的,各位以为如何?”

这话却实在是离经叛道,和在座各位所学的经典颇有些背道而驰,且不说大宋自徽宗倒行逆施以来,上邦、皇帝、文官、武官、百姓,乃至男女那是等级分明,层层压制,君臣父子,简直是刻进心里去了,单单上等的教育、医疗也没半点百姓的份。

可这些和百姓全无关系的事情,怎么就变成天下人耗尽心血而成的积累呢?一时间大家都无话可说了,那几位帮派的头领虽说也知书识字,就更不懂刘石这话里的道理了,也干脆闭嘴沉默了。

徐之章许久才有些怯生生地开口说:“这话倒是不错啊,诗经、孟子、春秋中都有大量平民百姓和诸行百业的内容,咱们如今的经典,确实是有一部分是高低贵贱一同积累而出的,但我等有生以来,这些东西却并无平民百姓多少事,真是人心不古啊。”

刘石道:“我看世人一旦不如意,便常以古人之心,尧舜之世比之,只叹今不如古,可人无完人,古人为何就能出圣人?当世为何就种种缺憾,以至于奉胡虏为上邦,举国屈膝求生而不得?各位以为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