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不一样的左右中郎将

类别:其他 作者:唔噜噜字数:2578更新时间:22/07/27 20:55:09
在皇帝书房中,大将军三公等重臣对几名统帅的人选产生了激烈争论。

太尉杨赐认为,泠征、董卓都有资格任北路军统帅。

司徒袁隗表示草原和南匈奴见中原大乱,一个频繁南下,一个颇有异动,并州边防吃紧,泠、董应该首先排除。

大将军何进支持南阳老乡、护乌桓中郎将宗员,或者大司农张温。

杨赐、张济表示宗员距离雒阳太远,并且暂无甚大功绩,不能服众。张温战争经验不足,可能战败。

吵来吵去定不下主帅人选。

皇帝刘宏疑惑的问:“太原太守臧旻是诸多人选中战功最显赫的,为什么你们都不选他?”

司空张济立即表态:“陛下所言甚是!”

刘备因上平乱策,也得以在后面坐着,此刻神经为之一紧,担心若臧旻选上北路主帅,卢植怕是另外二路主帅也做不了。

刘备本与臧旻、臧洪父子本相处的极好。然而,臧旻却为儿子臧洪娶了太原王氏的女子为妻。出自于太原王氏的平城令王柔、其弟王泽曾经多次对刘备下黑手,臧旻出于现实利益和为臧洪的前途着想,要求刘备与太原王氏、郭氏和解,并让出平城一部分利益给王、郭、臧三家,这一让就是每年数十金的煤铁铜矿、马牛驴、羊毛纺织利润,让刘备极其尴尬和头疼。

在卢植和臧旻之间,刘备不可能舍弃亲近的恩师而建议老上司臧旻为帅。

刘备死死地盯着何进、袁隗,希望他们能履行诺言出言干预。

“陛下,臧旻已经五十余岁,经过多年的征战,身体情况大不如前,不适合统领大军!”出乎意料,首先跳出来反对的是太尉杨赐,他害怕臧旻再立功劳成为新的“段颎”,也害怕关东彻底压倒关西。

“陛下,太原郡亦是要紧所在,若无臧旻守太原,冀州黄巾要是攻入并州,怕是更难以剿灭。”何进亦害怕臧旻功高难封,对自己的大将军之位构成威胁。

袁隗:“臣也认为臧旻不适合。”对袁隗而言,卢植是他岳父马融的得意门生,臧旻只是普通的袁门故吏,不可能舍卢植而推荐臧旻。

四府有三位做出否定的评判,最有希望的候选人臧旻就此出局,刘备长出了一口气,而当事人卢植却毫无表情,仿佛不知道刚才在悬崖边上走了一趟。

为了安慰臧旻的情绪,朝堂诸公商议后,一致认为认为臧旻适合做北路军副帅,统领太原郡兵出井径,督促中山太守抵抗冀州黄巾,督促上党太守防止黄巾攻入壶关,将黄巾牢牢钉在太行山以东。

。。。

见出来的一位副帅,大将军何进灵机一动,想起卢植、刘备的方略,退而求其次,建议南阳老乡宗员为北路军副帅,三公都表示赞成。

陶谦作为下邳相,难以越过上千里的黄巾区域来到雒阳,四府于是建议为中路军副帅。

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结果,有了臧旻、宗员、陶谦3名副帅,3名主帅却迟迟未定。

。。。

午餐时,刘备悄悄在大将军何进耳边说了几句,并递给他一页纸。

何进眼神大亮,于是向皇帝和三公建议,写下共同的疑问,对剩下的朱俊、皇甫嵩、张温、卢植、杨璇、曹谦进行笔试、面试。

东汉以来最高级别的考试出现了,考生全部是两千石中的佼佼者,或曾官至两千石。

首先是笔试,皇帝、四府各出一题。皇帝出的题目是平贼方略,从这个角度讲,他对卢植、刘备是相当认可的。太尉、三公则分别就北、东、南路军的兵种配置、具体战略各出一题。

考生们各有所长,朱俊军事能力强而文字、表达能力稍弱,张温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杨璇、曹谦各方面能力比较平均,最令众人吃惊的是皇甫嵩,在军事和战略上都展现出极高的水准。卢植本来就是平乱十二策的作者,因而只需在原有方略上加以补充,他着重回答的,是北路军的具体方略。

之后的面试,与后世企业面试类似,皇帝、大将军、三公坐在考官位置,尚书令为记录员,考生们单独进入,接受考官盘问,不同在于,考官可以爱问什么问什么。

杨璇抽签到第一个面试,杨璇高祖父杨茂,本为河东人,后跟随光武帝刘秀征伐,官至威寇将军,封乌伤县新阳乡侯,后因有罪爵位被废除,因而定居扬州乌伤。杨璇之前曾任零陵太守,平定荆州零陵、桂阳、武陵三郡叛乱,乃中路、南路军统帅的有力竞争者。

回答问题之后,杨璇额头冒汗,主动提出自己才干不足,愿为一郡太守,协助平叛:“卢尚书在幽州、冀州有大名,北路军他最适合。朝廷若要选臣为将,请将中路或南路军,若不选臣为将,请以臣为渤海太守,以从东面配合北路军剿灭张角。”

待杨璇出门后,太尉杨赐说:“杨璇有雅量,知进退,亦良将是也。”

。。。

之后是朱俊亦说:“臣不熟悉河北形势,臣请为中东路军统帅,臣本扬州人,可以与扬州刺史、郡守之兵马配合无碍。”

之后张温则请将南路军,因为他是南阳人。曹谦则请将东路、南路军。

。。。

卢植是倒数第二名考生。

司空张济:“你守九江、庐江二郡的平乱经历,并不比其他人更好,比臧旻更是差远了,我们并非一定要选你做北路军之统帅。”言下之意,如果没有平乱十二策,四府绝对不会优先考虑任命卢植持节总督河北兵马。

“张公若怀疑下臣之能力,下臣也没有办法证明,因为朱俊、皇甫嵩之战绩本就胜过臣。

战场瞬息万变,结局难测,下臣敢以孤弱之身,抗张角十倍之众,并非是能力比其他人强,而是臣稳重,即使战败,也必不至有覆军之祸。

正因为张角强盛、众数十万,臣才有打败他的万全之计。”卢植依然是老神在在的样子。

皇帝问:“为何?”

卢植:“只要臣能集合各郡之力,取得几场胜利,就能挡住张角,将之限制在诸河流之间。只需数月,待粮乏而击之,贼众必溃。”

皇帝、张济、袁隗面面相觑:竟然还可以这样,不战而胜!

杨赐则问了个不相干的问题:“依你之见,中路军何人可谓帅?朱俊可否?”

卢植斟酌言辞:“河南黄巾势大,若为过于勇猛激进,恐怕轻敌中伏。

我闻皇甫嵩本凉州人,长于经学,久在边郡,优于将略,若将凉州、关中之兵,必然珍惜兵力,谋定而后动,待黄巾士气衰竭而击,方能立下大功。

而且关西之兵,久与羌斗,乃习战精锐,正该用在中路。”

司空张济依然不想放过卢植:“你为尚书时,曾经长期负责扬州、兖州、荆州等地奏章处置,最适合做中路军大将!而且根据三互法,一个幽州人,都督幽州、冀州军事,怕是不妥。”

。。。

当皇甫嵩面试结束之后,皇帝、大将军、三公关起门来商议了小半个时辰,最终决定任命:卢植为北中郎将,杨璇为渤海太守入河北。

朱俊为左中郎将,张温为监军攻击豫州黄巾。

皇甫嵩为右中郎将、曹谦为为监军攻荆州黄巾。

历史在此处拐了一个弯,把刘备几乎吓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