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小企业
类别:
其他
作者:
海纳百氚字数:2465更新时间:22/07/30 12:55:20
昨晚被樱子和桃子偷袭了,苏一帆很囧。
这事怎么说呢?
都说头是人体的司令部,指挥一切。
但唯有一处指挥不了,大头永远管不住小头。
事后苏一帆也想通了,禽兽不如这种事属于最坏的。
幸好咱不是,聊以**。
苏一帆带着手下以及樱子、桃子驱车去了日国本州岛中北岸港市,也就是樱子和桃子的家。
这是市郊一片稻田环绕着的一家小工厂,门口挂着一个牌子 tokki 。
看着牌子苏一帆惊呆了,竟然是这一家公司!
后世大名鼎鼎,专门生产蒸镀机的小工厂。
企业虽然小,但近乎垄断了所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制造屏幕的机器,这类机器生产的显示器既优质又耗能低。
后世 tokki 公司一个团队共有 343 名员工,他们花了近年来完善 oled 屏幕的生产设备。
津上照久的父亲于 1967 年创建了这家公司,tokki 在日国语意为“特殊设备”。
后世,这家公司不公开任何生产细节和盈利数据。
据知情人士表示,该公司目前的年生产量小于个单位。
下了车之后,樱子和桃子蹦蹦跳跳跑进去了,苏一帆还在四处观看这家不起眼的小公司。
从现在的规模上讲,这家公司肯定比后世要小得多。
但是,这家不大的公司非常有前景。
二战之后,日国在战后复兴的过程中,便是以船舶、汽车和电视作为经济的支柱。
当时韩国的三星和lg(当时的金星)作为邻国的小弟,靠从日立与三洋引进技术与零部件开始走上电视行业舞台。
当时的日国,以对技术和画质的极致追求独占鳌头。
然而这种执着,也在后来成为了日国电视没落的源头。
上世纪末,液晶技术落地,但却因为画质不如crt而被索尼、松下等电视企业嗤之以鼻。而三星恰好相反,在此技术上下足了功夫。
然而,被小看了的液晶技术因为价格和尺寸因素迅速占领市场,并在量产之后渐渐解决了画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押对了宝的韩国企业成功登上王座,日企则逐渐没落,甚至被后起之秀中国超越。
二十一世纪,中国企业把持着液晶市场话语权,韩国三星和lg则主导着oled市场。
而曾经的王者,日国却似乎在显示领域毫无建树,众多曾经辉煌的品牌放弃了全球市场,选择退守本土。
看起来日国在显示领域似乎已经边缘化?
却不尽然。
显示行业未来的oled技术为例,表面上来看,三星和lg近乎瓜分了全部oled市场。
但事实上,oled面板生产的关键设备——真空蒸镀机,却被日国独力垄断。
生产这种真空蒸镀机恰好就是 tokki,仅有343名员工,每年却能创造数十亿美金的产值。
蒸镀机的工作是将oled发光材料附着在玻璃基板上,在oled生产制造中必不可少。
但 tokki一年却仅能产区区九台蒸镀机,厂商的订单往往要等两年以上,说其掌握着oled产业的咽喉也不为过。
除 tlkki之外,还有大量日国企业在oled生产链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oled生产必须的蒸发掩膜大多由dai日国印刷公司生产,日国电气玻璃公司制造的玻璃基板,日国出光兴产的oled发光材料等。
苏一帆在外面一耽搁,樱子与桃子已经领着父亲津上走出来迎接了,一边走樱子嘴里还说着话,显然把事情经过告诉了父亲。
津上走上前来首先大弯腰重重一礼:“苏先生收留小女,津上一家不胜感激,谢谢,非常感谢!”
“津上先生,来的有些仓促,冒昧打扰。”
进去之后,津上介绍了他的儿子,一个年轻人:“这是我儿子津上照久,请多关照。”
苏一帆开门见山:“我听樱子她们说,你家遇到了困难,说什么即将破产,所以过来看一看。”
“哎,说起来这是与津上照久有关系,他大学毕业回来后,我基本不再管事。这摊子早晚不是要交给儿子嘛,早一点接受锻炼早上手,谁知他轻信别人蛊惑,这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津上简单说了事情前后过程,无可奈何地说:“津上家借了兴业银行三亿日元贷款,哪怕砸锅卖铁也无法还清,破产也还不清这笔债啊。走这不路让先生见笑了,还好女儿有福,遇到一个好心人。不求别的,有口饭吃不至于露宿街头我也就安心了。”
“敢闯是件好事,遇到挫折也是暂时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苏一帆看了一眼津上照久,说几句鼓励的话。
也正是他这种敢闯敢干,才会有后来的辉煌。
“这个企业倒闭殊为可惜,正巧在下还有点财力,不知道津上先生愿不愿意接受帮助?”
津上与儿子对望一眼,掩饰不住内心喜悦。
“苏先生的意思是想接过这家企业?三个亿啊,这个负担太大了。”
“钱不是问题,如果你们同意的话,我可以先将银行贷款还清,而且还会注资 tokki 公司,让这家公司存活下去。”
三个亿也不过一百五十多万美元,与苏一帆手握数亿美元相比,根本不算大钱。
“我这边只要百分之五十一股权,企业还是交给津上照久管理。”
津上双手直摆,慌不迭地说:“不不,哪能这样啊,先生能伸手拉一把已经帮了大忙,避免津上家一场灾祸,股份我们坚决不能要。”
“这不行,怎么说这家企业也是津上一家辛辛苦苦打造起来的,不要股份是不行的。相比津上一家对这个企业已经有深厚的感情,与之撇清似乎不妥。”
站在苏一帆角度,他不缺这点钱,让出一点股份有利无害。
再者,津上家有股份,他们才会尽心尽力操持这家企业,才有利于长久发展。
双方为了股权问题推来推去,一个必须要,一个往外推,但苏一帆坚持自己的决定。
无奈之下,津上退而求其次,可以要股份,但不能这么多。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苏一帆占有七成股份,津上家占有三成股份。
通过津上家这件事,也提醒了苏一帆,在日国如津上一家情况类似的有很多,不客气地讲,支撑日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不可或缺。
重要的是,日国这些中小企业非常专注某一类项目。
人一辈子干一件事才能精益求精,才会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更何况在日国往往是父辈干一辈子,再传给儿子继续干,传承得以继续。
苏一帆再想,等到九十年代日国泡沫破裂之后,会有许多这样的小企业破产。
那时候挑选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小企业收购,非常有必要,而且花费不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