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京师三吴千机牵(一)

类别:其他 作者:我曾迷茫过字数:2095更新时间:22/07/30 14:46:20
严州建德县李家大院后院的书房里,刘玄坐在上首,左右下首坐着徐天德、符友德、宁师道和宋辅臣。

四人端坐在那里,默然无语,都在等着刘玄开口。

刘玄扫了一眼四人,对自己的这个班底还算满意。

徐天德和符友德自然是代表着他的家将,这拨人是最值得信赖的。宁师道跟裴再遇一样,是世交故友家的子弟,或为了功名,或仰慕自己,纷纷投到门下,他们跟李公亮、潘籍相近,都是跟刘玄荣辱与共,但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部属,一为密友。宋辅臣跟樊春霆等人一样,是刘玄在两浙招揽的部属,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刘玄的烙印。

“我把你们四位召来,是有一些不便外传的机要事,与你们谈一谈。”

“还请四郎明言。”宁师道开口道。他是在座的人中身份最尊的,且在这私密场合里,也都叫起四郎,而不是大人了。

“我接到消息,朝中有人正在拼命地弹劾我,说我剿贼不力,包藏祸心。先是故意纵容贼军流窜,流毒地方,毁人祖墓,有伤天德。而后又围而不剿,养寇自重。甚至还有奏章说我勾连收买诸军,弹压镇慑地方,置办兵甲火器,暗中招兵买马,有据地称吴王之意。”

四人不由脸色大变,纷纷出口骂道:“这些混账子,四郎率我等在前浴血奋战,这些忘八蛋却在背后暗箭伤人?”

倒是宁师道饱读史书,说了一段原委。

“这是他们的传统了。当年前周与室韦相持于阴山、关东一线。前线军将稍有胜迹,后方的文官们担心武将趁胜得势,拼命在后面弹劾,克扣粮饷,劣造兵甲,又蛊惑周帝,胡乱指挥,最后山崩地裂,只能偏安金陵。前周末年,天灾**,民乱四起,军将四处弹压,那帮混账子党同伐异,勾结阉党,陷害忠良,无所不用其极,最后逼得数十万剿贼大军从了贼,更逼得地方人人自危,据地自保,最后酿成了大祸。”

宁师道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又问刘玄道:“四郎,那圣上是个什么意思?内阁和烟溪先生那边呢?”

“圣上自然是留中不发。现在是两浙平贼要紧时候,圣上也明白此时不能胡乱来。至于内阁,态度暧昧啊,我觉得他们有坐收渔翁之利的嫌疑。我恩师那里,”

说到这里,刘玄默然了一会道,“他也只是清流领袖之一,有些独木难支。吕师叔,因为我重新扶植两浙海商,伤及闽海海商的利益,有些不悦,甚至在背后有些小动作。欧阳师伯,倒是位浩然君子,对我的行为举动是有几分赞同。但他不少门生故吏被卷裹进去了,碍于情面,他也不便出言支持我。”

“哼,这欧阳先生天天喊着要养浩然正气,循天理明事理,想不到却是这般善恶不分。”宁师道忿忿道。

“欧阳师伯原本就对我有些偏见,不甚喜我。这次默言中立,已经很难得了。”

“四郎,现在朝中撕咬你的是哪些人?”徐天德开口问道。

“首先是北靖郡王为首的两浙籍勋爵世家,他们唆使门生故吏,一天几十封奏章,最是恨我不死的一拨人。还有就是在鄞县海贼大案中,被我们借机清扫一空的海商们的那些后台。这些人被我断了财路,比刨了他们家的祖坟还要悲痛欲绝。他们与北靖郡王等人的势力联手,据说有人要策动一场叩阙伏奏,冒死上谏的把戏。”

四人听到这里,不由吓了一跳,这一手算是狠辣了。

“大家不用担心,首先他们没有占据大义,攀扯我的理由过于勉强,难以摆到桌面上来。其次他们没有那份狠劲。”

四人心中释然,顿了一会,宁师道开口问道:“想必四郎有了应对之道了吗?”

“现在关键一点是如何争取到内阁三宰辅的支持。他们有太上皇的支持,又在朝中执柄多年,实力最为强劲,只要他们能表示偏向我,这风声定会大转,北靖郡王的那些爪牙,还有那些海商们的幕后东家就伤及不到我。”

“四郎,三位宰辅都是老奸巨猾之人,怕是不会轻易下场啊。”宁师道琢磨着说道,“还有所谓的清流,还没怎么样就各怀心思,干出自毁长城的蠢事来。可真的如重明所言,这些清流君子,争名夺利时奋勇向前,报效任事时韬光养晦,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名为君子,实为伪君子,还不如那些真小子。”

刘玄笑了笑,只是说道:“我此次跟你们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们。虽然朝中暗潮涌动,但我还扛得住,你们几个都是我的左膀右臂,务必帮我稳住下面的弟兄们,不要被风言风语乱了阵脚。我们只有稳打稳扎,全了此功,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了。”

“四郎,我等晓得了,你尽可放心,我们自会去安抚告晓弟兄们。”

京师里新任文渊阁学士、吏部左侍郎杨慎一的府邸里。闻名天下的烟溪先生正坐在书房里,冥思苦想着什么。这时,幼子杨翯走了进来,惊动了他。

“父亲大人。”

“哦,三郎来了。秦家钟哥儿的功课授完了?”

虽然不明白父亲为何对刘玄弟子秦钟这般关心,但杨翯还是恭敬地答道,“授完了,已经打发他回家去了。”

“哦,钟哥儿有十五岁了吧,三郎,你说他这次下场有把握吗?”

“把握不大。”杨翯断然地摇头道,“钟哥儿虽然人聪慧,但在文章上的天资平平而已。不过今年可以下场试试。正如四郎所言,不妨多下场,就当炼心境。心稳了,自然就多了几分把握了。”

“嗯,四郎远在三吴,你替他管着,这事就帮着上上心。”

“儿子知道了。”杨翯应了一句,实在忍不住开口问道,“父亲,儿子听说近来朝中不少人在弹劾四郎?”

“为父就是因为此事在烦恼。”

“难道四郎这次在劫难逃?”杨翯大吃一惊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