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 淮南第一叛:王凌
类别:
其他
作者:
三国女人字数:2609更新时间:22/07/30 15:04:31
王凌。
王凌(172年-251年),字彦云,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司徒王允之侄。
有根基,忠臣的苗裔。
王凌是太原祁县人。叔父王允主持刺杀董卓。
董卓部将李榷(què)、郭汜(si)等为董卓报仇,在长安杀了王允的全家。王凌和哥哥王晨当时年龄尚小,翻城墙逃出,跑回太原。
他早年就和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贾逵等人结为好友,后来举孝廉,出任发干长,后因罪获刑。服刑期间,恰逢曹操巡察。
曹操得知他是王允的侄子,又系因公犯罪,当即解除他的劳役,委以骁骑主薄之职。及中山太守,有治绩,后来得到曹操赏识,出任丞相掾属。
他感恩曹氏家族,为未来反叛司马家族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个女人,为他们的那次未遂叛变,穿针引线,摇旗呐喊。她叫郭甄,是王凌妹妹女儿,也有说是王凌妹妹的孙女。
此女忠诚侠义,是此次未遂政变的推手兼联络员,事发时,在王凌的军中,未嫁。她有一匹日行五百里的快马,此马名为“紫燕骝”。洒家估计,她是花木兰的原形。
…… ……
曹丕称帝后,王凌任散骑常侍,出任兖州刺史。
洞口之战,王凌与众将共破吴将吕范,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后任青州刺史时又整理法度,重建当地战乱后的秩序,得到百姓称颂。
太和二年(228年),随从曹休征伐东吴,在夹石与吴军遭遇,魏军失利,王凌拼死突围,使曹休得以撤退。后又担任扬州和豫州刺史,颇得军民的欢心。刚到豫州时,表彰当地先贤的后代,征召没有出名的俊才,各有指教,影响极好。
曹叡驾崩后,大将军曹爽对他积极拢络,任命他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军事。
吴国大将全琮领数万人马进攻芍陂。王凌率诸军迎战,奋战数日,吴军退走,进封南乡侯,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户,又迁升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正始九年(248年),代高柔为司空。
…… ……
兖州刺史令狐愚,是司空王凌的外甥,驻扎在平阿,甥舅二人同时掌握重兵,单独承当淮南地区的重任。
司马懿诛曹爽后,王凌心生不满,王凌派郭甄骑着她的宝马“紫燕骝”来往于兖州、平阿之间,与令狐愚暗地串联、策划,认为魏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于强臣,又听说楚王曹彪有智有勇,想要共同立他为帝,奉迎他到许昌建都。
司马懿最初不知道他们的诡计,也对王凌积极拢络,在高平陵事变后,提升他为太尉。当初司马懿曾问蒋济,“王凌的才干怎么样?”
蒋济回答说,“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有大志,胜父一筹。”
于是,司马懿也对王凌有一丝戒心。
王凌的另立新君行动一直是秘密进行的,由于曹彪的封国在兖州令狐愚的地盘内,嘉平元年(249年)九月,令狐愚遣亲信张式以监察亲王为名赴曹彪家拜访,对曹彪说,“令狐使君向大王致意,天下的事未可知,愿大王珍重!”
开始了他们另立新君的第一步。
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到洛阳,告诉他的儿子王广。
王广说:
“每当要干一番大事业,应该以人情世态为本。曹爽因骄奢淫佚失去了百姓的信任,何晏(yan)虚浮而不能治国,丁谧、毕轨、桓范等人虽有较高的声望,但都一心追逐名利。再加上变易国家的典章制度,多次更改政策法令,他们心里想的虽然十分高远但却不切合实际民情,百姓习惯于旧制,没有人顺从他们。
“所以他们虽有倾动四海的势力、威震天下的声名,而一旦同日被杀之后,手下名士就散去大半,百姓们照旧安定,没有谁为他们而悲哀,这都是失去民心的缘故。
“如今司马懿的本心虽难以测量,事情也不可预料,但是他却能提拔贤能,广泛树立超过自己的人才,遵循先朝的政策法令,符合众人心里的愿望。
“造成曹爽恶名声的那些事情,他都必定加以改正。终日兢兢业业,以安抚百姓为先务,而且他们父子兄弟都掌握着兵权,是不容易被推翻的。”
王凌听不进他的话。
同年十一月,令狐愚又派张式去见曹彪,还没等他回来,令狐愚就病逝了。
令狐愚的幕僚杨康此时正在京都司徒府上报兖州政务,听到令狐愚病死,他很害怕,立刻向司徒高柔举报揭发王凌、令狐愚的计划。
高柔得知后,立刻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相当吃惊,但旋即恢复镇定。王凌位列三公,又没有具体证据,一时难以下手,故暂时静观其变,严加保密。并另派黄华出任兖州刺史。
王凌对杨康告密之事毫无所知,仍旧积极暗中准备。
嘉平二年(250年),荧惑(火星)出现在南斗星的位置上,王凌说,“斗中有星可能该出现一位突然显贵的人物。”
于是更加坚定另立新君的行动。
嘉平三年(251年)元月,吴国孙权怕自己死后魏军长驱直入,封锁涂水,王凌终于等到机会,请中央发下统兵的“虎符”以教训吴国为名,调动扬州大军发动政变,司马懿知其计,不许。
王凌无奈,又派心腹杨弘去说服新任兖州刺史黄华与其共同举事,没想到杨弘和黄华联名上奏司马懿王凌即将叛变之事,司马懿见时机成熟,调集数万人马,四月,从水路南下,先下达赦令赦免王凌之罪,然后又写信晓谕王凌,不久大军突然到达百尺堰,直逼州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王凌这才发现情况不妙,拿不到虎符,他的本部兵马根本不能和司马懿大军抗衡,自己已无胜算,为避免寿春城遭受战火,他只有亲至武丘,到司马懿大船前面缚投降。
王凌在小船上对大船上的太傅司马懿喊道;“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率领大军前来呢?”
司马懿回答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 ”
王凌又喊道,“太傅对不起我!”
司马懿说,“我宁可对不起你,也不能对不起陛下!”
即令军士押下王凌。
司马懿派步骑六百送王凌从陆路到洛阳,到项城时,王凌向押送他的警卫队长要钉棺材的长钉,试探司马懿对自己的态度:看是否想让自己死。
队长请示司马懿后给了他一根铁钉,王凌知其必死,在贾逵庙前大呼,“贾梁道!只有你才知道王凌是大魏忠臣啊!”
当夜把以前的掾属都找来,说道,“我都快八十了,竟然身名俱裂了啊! ”于是饮药自尽。
司马懿还不满足,又把王凌,令狐愚尸体挖出暴露示众三日,参与政变者均诛杀三族,曹彪也被迫自杀,其亲属都远放平原郡,曹魏后期“淮南三叛”的第一叛就这么落幕了。
郭甄以及她的宝马“紫燕骝”不知何去向,像许多三国的女人似的,淡化在史籍中。
同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王凌为作祟,不久去世。
王凌死后,已经下葬了,朝廷还是在经过讨论之后决定,要开棺戮尸,暴尸于市三日,然后“亲土埋之”,也就是直接埋在土里,不但没有棺椁,而且连张草席都没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