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9章 稷下学宫

类别:其他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字数:2227更新时间:22/07/30 18:21:22
“此外,臣还想奏请陛下,设置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石遵愣住了。

“是的。陛下,光有招贤令、招贤馆可能还不足以使得朝廷招揽天下贤才!但是有这稷下学宫,必可使大赵之人才储备更胜往昔,乃至于用之不竭也!”

“愿闻其详。”

“陛下,稷下学宫,效仿于战国时齐国的稷下学宫。齐桓公田午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尊宠之……”

“这个典故朕知道。”石遵读过四书五经,涉猎过史籍,“当时,由于田氏代齐的时间还不久,新生的封建政权有待巩固,而人才又十分匮乏。于是桓公田午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在齐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设大夫之号,招揽天下贤士。这时的稷下学宫尚属初创阶段。只是到了齐威王、宣王之际,随着齐国国势的强盛,才得以充分发展达到鼎盛阶段!”

“不错。”石闵赞赏地看了石遵一眼,说道,“齐威王当政,在邹忌等人的辅佐下,采取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扩建稷下学宫等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措施,终于使齐最强于诸侯,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陛下啊,齐宣王在位的时候,综合国力迅速壮大。齐宣王在位期间,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一心想称霸中原,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此,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为稷下学者提供优厚的物质与政治待遇,‘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政治上,授之上大夫之号,享受大夫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待遇。”

“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鼓励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因此,吸引了众多的天下贤士汇集于稷下。”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说:“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

这即是说,继齐威王时稷下学兴盛之后,齐宣王时再度兴盛起来,而达到鼎盛时期。

这种盛况,既是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当权者重贤用士,思想开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石遵点了点头,不禁喜形于色:“如此甚好。魏王,这稷下学宫一旦设立,天下贤才必定进入稷下学宫,尽入我赵国也!”

“陛下!”石闵一脸恭维地道,“到时候,陛下肯定是被世人传颂,人人交口称赞的贤君明主!”

“好!魏王,建造稷下学宫,招贤纳士的事情便交由你处理,有什么需要,但说无妨。”

“谢陛下!”

……

正阳门,城门口。

此时此刻,城门边上贴着一张告示,白纸黑字,边上还有几个负责维持秩序,手持长枪的甲士,一个识字又大嗓门的军官在那里喊话。

“诸位且听着!……”

城门口顿时就有许多人过来观看,不管是游学的士子,吆喝的贩夫走卒,闲来无事的升斗小民,还是衣着华丽的达官贵人,都人头攒动地挤到那里,去看看朝廷颁布了什么新的政令。

“陛下诏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有大字不识一个,目不识丁的小民摸着脑袋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这是求贤令!”

旁边的一个士子道:“朝廷颁布求贤令了。”

这求贤令,翻译过来就是: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

不!

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

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

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

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此时此刻,邺城的各个城门口都已经张贴了求贤令,剩下的,已经广而告之,正在往赵国的四方奔袭而去。这求贤令便如同一张大网,相信很快就能张贴在赵国的各个大小城邑,乃至于乡里之间。

现在的石闵,与庾文结伴而行。

庾文看见这求贤令,不由得哑然失笑道:“这好端端的,赵皇为何求贤呢?”

“人才嘛,多多益善。人才对于国家而言,那是不可或缺的,赵国多猛将,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甚至是治理地方的人才都很少。庾小弟,赵国这天,是要变了。”

庾文叹了口气道:“确实是要变天了。原本以赵国的军力,可谓是天下无敌,眼下又有这求贤令,可想而知,天下许多贤才闻之,必将争先恐后地涌入赵国,涌入邺城。天下的贤才何其多也,其中怀才不遇者更多。这个事情若是被赵国办成了,只怕这天下,迟早要落入羯人之手啊。”

石闵微微颔首:“自魏晋以来,所推崇的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导致国家的人才大量流失,现在朝廷此举,确有开一先河之魄力,相信再过不久,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才就会进入邺城了。”

“庾小弟,我听说招贤馆已经开始招贤纳士,稷下学宫还在建造阶段,你我何不去一试?”

不曾想,庾文断然拒绝道:“庾文宁死,不可折身事胡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