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79章 擎天巨柱
类别:
其他
作者:
迷惘的小羊羔字数:3320更新时间:22/07/30 18:22:36
经过两年多的变法,魏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在吏治、民生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库的收入亦是与日俱增的。
而在军事方面,魏国在中央设立十六卫,每一卫二万人,精兵简政。同时,在王猛的建议之下,冉闵决定实施秦汉时期的二十级军功制,以人头数额记功劳,士卒斩敌方甲士一个首级即可获得功劳。
经济方面,魏国施行自由贸易政策,既不限制百姓经商,又降低了通关税,让外国的商人与本国的商人可以互通有无,同时开放盐铁生意,允许官商合营。
这样一来,魏国极大的刺激了市场,整个魏国一时之间还涌现出了不少的商贾!
而魏国的国库之所以增加了那么多的收入,其实赋税大多是来自这些商贾的。
文化教育方面,魏国在各州郡设立官塾,缴纳一定的学费,即可进入官塾读书识字。不同年龄段的人可以接受不同程度的教育。而官府为此还设立了奖学金制度,以此激励更多的孩子入读。
外交方面,魏国与比邻的秦、雍、燕三国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同时得到了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国的臣服。高句丽三国向魏国派出遣魏使,而魏国也派遣了三千和尚与大量的儒生进入朝鲜半岛,施行潜移默化的“汉化”。
吏治方面不必赘言。
至于民生方面,魏国深入均田制,同时奖励生育,短短两年之间,魏国的人口可是增加了不少。
而这些效果都是十分显著的,冉闵也是知道魏国现在所发生的变化,颇为志得意满。
而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南方的晋国似乎又在蠢蠢欲动了。
前不久还刚刚灭掉了成汉!
但冉闵仅仅是不爽而已,倒是没干出什么丧心病狂的事情来。而经过了这两年的休养生息,想来晋国应该是恢复过来了,不然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攻灭了成汉,还将巴蜀之地都给侵吞了!
……
话说桓温平蜀后,在当地举任贤能,援引贤才为己用,将成汉旧臣王誓、王瑜、邓定、常璩等人辟为参军,成功安抚蜀地。但王誓、邓定不久便举兵叛乱,最终都被晋军讨平。桓温在蜀地留驻一个月,便班师返回江陵(今湖北江陵)。
晋朝廷封赏平蜀之功,欲封桓温为豫章郡公,却被尚书左丞荀蕤劝止。最终,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江陵,征西大将军府内,刚刚接受众将恭贺的桓温却是一脸难看的神色,仿佛吞了一只活生生的苍蝇一样,好不难受!
在一侧的参军孙盛亦是为桓温抱不平:“大将军,朝廷的那帮大臣真是太不像话了。大将军您可是灭掉了成汉,这灭国之功,何其之大?不说是裂土封王,但是加大司马或者骠骑大将军,封一个富庶的郡亦是不在话下的吗?可是朝廷现在只给了大将军你一个临贺郡公的名号,是何道理?”
中护军袁乔倒是一个有识之士,见到孙盛如此诽谤朝廷,他不禁眉头一皱,说道:“孙将军,慎言慎行。大将军虽然只得了一个临贺郡公的封号,未得大司马或者骠骑大将军的封号,但是这些都是虚名!咱们大将军已有攻灭成汉之功,治下又有八州之地,还可以自行招募军卒、调配资源,这样实实在在的好处难道还不好吗?”
“袁乔,你说这话我可不爱听了。”参军周楚挑眉道,“灭国之功,乃是泼天大功!自我晋室南渡以来,可曾有过如此辉煌的战绩?咱们大将军可是有着祖逖、陶侃的能力,如何不必朝中的弄权者们强?”
听到这话,桓温不禁喜上眉梢,心里很是开心。
周楚这般恭维桓温,让他是十分高兴的。桓温年少时就自比刘琨、陶侃,并以这二人为榜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而袁乔闻言,张了张嘴,刚刚想要反驳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孙盛和周楚不仅是桓温的心腹,还是名门之后。
孙盛是魏骠骑将军孙资玄孙、西晋冯翊太守孙楚之孙。
孙盛出身官宦名门,年轻时便以博学、善清谈而闻名,但在仕途上并不顺利,先后担任陶侃、庾亮、庾翼、桓温的僚佐。江东多名士,似孙盛这般的“清谈”名士,更是多如过江之鲫,所以能在灭成汉之战中扬名立万,孙盛是十分感激桓温的。
至于周楚的情况与孙盛差不多。
周楚是征虏将军周抚之子,父子二人都在桓温的麾下效力。
“好了。”桓温这时候出声制止了众人争执,他淡淡的道,“我灭挥师灭成汉,是为了扬我汉家之兵锋,更是为了护我大晋万世之基,收复河山的,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前程!朝廷已经这么封赏了,我一定会接受的。”
周楚恭维地道:“大将军高义!大将军就是我大晋的擎天巨柱,若无大将军,只怕江汉不保,社稷危亡矣!朝廷里的那帮辅政大臣着实是有眼无珠啊。”
“不错不错。”孙盛亦是一脸的谄媚之色,“元孙(周楚字)朝廷里的那些大臣还真是泼才,只知清谈,而不像大将军这般满腹经纶,多谋善断,战必胜,攻必取,宛如韩信、白起在世!”
“当初大将军决意发兵进攻蜀中的时候,朝廷得知后,忧虑不已,认为大将军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担心大将军最终会兵败而回。唯有刘惔大人认为大将军必能灭蜀。这不,大将军你用实力向那些酒囊饭袋之辈证明了吗?”
桓温摆了摆手道:“打住。列位,除了朝廷对于我的封赏,眼下还有一件事情,我还有些顾虑的。”
“何事?”
“蜀之战使得我声名大振,一战成名天下知。但是眼下却恐怕引起了朝廷的猜忌。根据我得到的消息,会稽王司马昱近日连发数道诏令,征辟扬州刺史殷浩入朝。”
“什么?”
听到这话,在场的谋士都不禁勃然变色。
对于这个殷浩,他们都是十分忌惮的。
殷浩字深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西华县)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
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
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
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
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
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
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长史。安西将军庾翼又请做司马。后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
隐居荒山,将近十年,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
王濛、谢尚还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隐的动向,来预卜江东的兴亡。
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坚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后,叹息说:“殷浩不问世事,如何面对江东百姓!”
庾翼给殷浩写信说:“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政委托褚裒、何充等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几户大族,只怕难保百年无忧,国家破灭,危在旦夕。”
“足下少负美名,十余年间,内外任职,而如今却想隐退世外,不问国事,这于理不合。再说,当代的大业,还须靠当代的杰士去完成,为什么一定要盲目追寻古人的风范!”
“王夷甫是前朝的风流人物,但我始终鄙薄他追求虚名的行为。若以为当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开始就该超然物外不问乱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却极力谋取高位,树立名望,既是名位显赫,就该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乱世得以安定,可此时的王夷甫却又高谈老庄,说空终日,不务实际,虽说谈道,实长浮华空谈之风。”
“等到晚年,声望犹存,却贪图安逸,害怕动乱,专谋自保,最终被石勒所虏,身首异地。凡是明德君子,难道赞成这样做吗?而世人都认为他是对的。由此可知当今名实不符,空谈浮华之恶习未除。”
殷浩还是执意不出山。
等到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继去世,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昱以皇叔的身份入朝辅政。
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司马昱,陈明心愿。
司马昱亦是求贤若渴,又给殷浩去了一封书信:“国家正当危难,衰败已到极点,幸而时有英才,不必寻访隐居奇贤。足下见识广博,才思练达,为国所用,足以经邦济世。如若再存谦让之心,一意孤行,我担心天下大事从此将要完结。”
“如今国家衰微,朝纲不振,一旦亡国,恐怕死无葬身之所。”
“由此说来,足下的去留就关系到时代的兴废,时代的兴废事关社稷存亡。足下长思静算,就可以鉴别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废弃隐居之心,遵循众人之愿。”
殷浩再三辞让,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
殷浩由此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参与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