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 为子孙计

类别:其他 作者:江湖说梦人字数:3803更新时间:22/08/28 17:08:11
“你接下去有什么打算?”等大会结束,科内利乌斯询问齐特尔曼的想法。

“我想沿着这四个方向去看看华夏的变化。”齐特尔曼突然对记录华夏这件事情起了很大的兴趣。

“我也是一样的想法,你想从哪条线开始?”

“环保吧,这是人类现在的一个共同话题,而且华夏一直以来都被米国谴责是破坏世界环境的主要国家,我想去深入看一看,你呢?”

“那我就先去看看教育这条线吧,这是我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我们德国这几年非常重视的话题。”

“好,那今晚好好喝两杯,明天就出发了。”

“嗯,回头我们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回去后两人都定了各自的机票,第二天上午,齐特尔曼出发前往甘省一县城,负责当地治沙工作的一名中层干部魏永修负责接待齐特尔曼。

“麻烦魏先生了,我们想来这边做一个关于治沙发展的专题报道。”

魏永修热情的接待着,“齐特尔曼先生有什么想了解的,尽管问我就好了。”

“我此刻确实个疑惑,我看记录上说,这个地方是治沙的重要地带,可是我刚才坐车过来这一路却看到两边到处都是树木,跟我想象的不太一样。”

魏永修跟随行人员相视一笑,“齐特尔曼先生跟我来吧。”

半小时后,魏永修带着齐特尔曼团队驶向一处沙地,下车后齐特尔曼赶紧让团队拍摄下来,自己则不由的左右两边观察。

“治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齐特尔曼先生刚才过来这一路,在三十年前就是这个样子。”

“三十年前?”齐特尔曼敏感的注意到这个数字,“难道说,刚才那一路的绿化,花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

魏永修感慨的点了点头,“还不止呢,治沙之艰难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齐特尔曼先生如果身体无恙的话可以尝试摘掉口罩和帽子感受一下。

治沙的难,不仅在种植本身,更在环境的恶劣,治沙人每天都要面对烈日和风沙,没有多少人可以长久的坚持下来。”

齐特尔曼摘掉口罩和帽子,可光是听魏永修说了几句话就已经感觉不适,重新把口罩和帽子戴上,“既然如此,那些长期坚持下来的人,是出于什么力量在坚持呢?”

魏永修示意齐特尔曼往前走,“齐特尔曼先生直接问问他们吧,前面那位就是我们这里最老的治沙人,我们都管他叫李老,已经在这里从事治沙工作30多年了。”

齐特尔曼走近后注意到老人身边有三台机器人。

“李老!”

魏永修喊了一声,被称作李老的老人面带笑容的回应,看到魏永修身边的团队,下意识道,“是大风集团的人来了么?”

“李老,他们不是大风集团的,这位是法国《世界报》的齐特尔曼主编,他们想要做一个我们这边治沙的专题报道。”

“法国?哦,你好你好。”老人并不知道什么《世界报》,只是礼貌的问好。

齐特尔曼上前与其握手,神色突变,因为他感受到了老人满手的老茧。

“李先生,听说你在这里治沙已经三十多年了?”

“33年零10个月。”老人记得很清楚。

“你当初是为什么想要从事治沙工作的?”

“我出生在这里,我们这里的人从小都生活在对风沙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不夸张的说,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我们必须得想办法啊。

我们总不能让后代一直活在这种恐惧之中。”

“那现在的孩子应该不会再有这种恐惧了吧?”

“那是啊,我孙子现在就在镇上上小学,他们这一代人没有我们那个时候的那种对风沙的恐惧啦,镇子里可干净,空气好,孩子们可以安心的学习。”

“我听说李先生马上就70了,为什么还在坚持治沙呢?其实你已经做了很多了,可以交给年轻人去做。”

老人笑着摇了摇头,“治沙太累了,我其实并不希望孩子们以后来做这件事情,我们这一代人反正都习惯了,都练出了吃沙子的身体,这件事情就让我们去做吧。

不过现在有更好的办法啦,大风集团的机器人能帮我们治沙,他们说,再过几年就可以把治沙的工作完全交给机器,年轻人只要在办公室里操作就行了。

这个是真的好啊,科技的力量,好,真好,真的好啊!”

“李先生,那你觉得治沙的意义是什么?”

老人突然笑了,“好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之前还来了好多领导也问我这个问题,我反正还是这句话,我不懂那些大道理,什么环境生态什么的我也不懂。

我就知道治沙对孩子好,对后辈好。”

老人说着从钱包里掏出一张照片,“这个是三十多年前有人拍的,当时我们这个镇子是这个样子的,你们一会儿再去好好看一看镇子现在的样子。

三十多年,已经跨了两代人了。”

齐特尔曼接过照片,脑子里想着刚才看到的小镇模样,这已经完全不是一个地方了,“老先生,那这些治沙机器人现在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作用很大,很好用,大风集团的技术,厉害的,不愧是我们华夏第一科技企业,名不虚传的。

我以前一直不敢想退休的事情,因为我知道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现在我看到这些机器人,我可能再过两年就退休了,哈哈哈。”

魏永修等人跟着笑,大家都能理解李老此时内心的那种真实的快乐。

齐特尔曼说了声谢谢便不再叨扰老人,只是在路上忍不住拿出手机看了一眼刚才拍下的三十多年前的照片,“后辈的生活已经不一样了。”

...

另一边,科内利乌斯来到了贵省。

接待科内利乌斯的是一名叫做谢亚思的支教老师。

谢亚思,是这边一名呆了三十多年的支教教师本来按照规定,她只需要在那边支教2年就可以回来选择新的就业方向,但是谢亚思最终选择了留在支教地,一呆就是三十多年。

“被说三十多年了,十年前,这里的每一座山隔断的就是一山人的梦想和未来。”谢亚思刚说第一句话就有些不由的哽咽,“但是现在你们可以看到这里都已经通路了,2015年,这边实现了高速县县通,明年还会完成全省农村组组通。”

科内利乌斯不仅让摄影团队拍摄下来,自己也忍不住拿出手机拍几张照片,“这里的风景是真的很美啊。”

“是啊,依托于这边的风景,这些年旅游业越来越发达了。”

“诶,那是什么?”随着车往上走,科内利乌斯才意识到山间有很多东西在飞,但并不是鸟类。

“这是无人机群。”

“无人机群?”

“嗯,其实这边山与山之间的直线距离都是很近的,这两年开始引入无人机,方便了一些日常物品的输送,就不必绕这么长的一段山路了。

刚才我们上山的时候你们应该也注意到了,这里密布着5G基站,不少无人机企业都在我们这里做实验呢,我们隔壁县城还专门划出了一片区域作为无人机研发中心。”

科内利乌斯点了点头,很快跟着大家到达山上的村子,在科内利乌斯的请求下,大家直奔朝晖小学。

朝晖小学占地面积很大,足球场篮球场一应俱全,走进校园后正好是下课时间,科内利乌斯看着孩子们露出了意外的表情,他原本以为这里的孩子穿着应该是有些破烂的,可结果跟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我记得你们这个县城前几年刚摘掉贫困帽子啊。”

“嗯,15年摘掉的。”

“可是从我进入村子开始就注意到,大家的...整体给人的感觉并不像是三年前还属于贫困的样子。”

谢亚思笑了,“大家收入都上来了,想买东西也方便,又有路又有无人机,什么都能给过来,再加上信息化时代大家的思想也不像过去那么封闭,科内利乌斯先生所想象的可能是十几年,甚至三十几年前这里的样子吧。”

“那现在留守儿童的问题解决的怎么样了?”

“留守儿童越来越少了,因为很多人都回来了,这两年就业机会越来越多,收入也不比外面低。”

两人正聊着,一些学生看到谢亚思都围了上来。

看到学生们跟谢亚思的感情,科内利乌斯正打算说话,一名男孩子突然主动问科内利乌斯,“你是那个国家的呀?”

“我是德国人。”科内利乌斯有些惊讶的看着小男孩,因为他的英文发音挺标准的。

“你们就是《南德意志报》的吧?来采访的?”

“是的,你看过《南德意志报》么?”

“看过。”

学生说看过反倒把科内利乌斯搞懵了,“你真的看过啊?”

“看过啊,英国脱欧之后,德国就是欧洲的关键了,想要了解欧洲的未来就得多关注德国。”

科内利乌斯突然对男孩来了兴趣,“你的英语是跟谁学的?”

“大风集团的线上教学平台。”

“我看你的英语非常好,想必花了不少时间学习英语,为什么?”

“因为英语是一个工具啊,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去看看更大的世界,目前来看,英语还是世界最通用的语言,所以我得学会如何使用这个工具。”男孩利索的回应。

“我听说华夏现在很多人都在反对学英语,你怎么看?”

“我都说了,英语是个工具,需要就学,就像程序员总得学会怎么用电脑吧?”

“所以你以后想做什么?”

“我想当个记者。”

科内利乌斯眼皮一动,感兴趣的摸了摸男孩的肩膀。

聊到这,上课时间到了,学生们赶紧回去上课。

谢亚思带着科内利乌斯去参观学生们上课的情景,数字化的黑板,学生桌上配备的学习专用平板,还有每个教室都配了一个的学习辅助机器人。

“如果只是把这些画面记录下来,怕是很难想象这里是华夏一个刚脱贫不久的贫困县校园。”科内利乌斯感叹道。

谢亚思从口袋里拿出准备好的照片,“这是三十年多年前这里的场景,我们那个时候,能拿到教材,能有一个老师愿意来教书,我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科内利乌斯看着照片,再看看刚才那个跟自己对话的男孩,“孩子们的命运被改变了啊。”

...

当天晚上,科内利乌斯跟齐特尔曼不约而同的跟总部打了一个申请电话,“今年是华夏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又是华夏70诞辰,我想留在华夏好好做华夏这个专题报道。

我现在的感受?

嗯...

今天我好几次听到一句话:为子孙计,为千秋万代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