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不满

类别:其他 作者:罗远山字数:3334更新时间:22/07/30 21:34:23
张麟没想到陆远会因为这个八股取士的问题动这么大的肝火,连忙应承下来:“张某知道陆老爷一番良苦用心。诸位放心,此事张某必定加紧操办,且办的妥帖。”

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张麟魏天鉴与陈宁之间的区别。若是陈宁来办,根本没这么麻烦。因为陈宁会不折不扣的执行上司交代的任务,才不会管事后那帮文人书生会作何反应,如张麟魏天鉴这般瞻前顾后,考虑这么多。

张麟和魏天鉴不愿意脏了自己的手,但陈宁没有丝毫的顾虑,不仅愿意干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活,还干的极为出色,脏了名声又怎么样,未来的史书如何看待自己又如何?这也是为什么陆远明知陈宁这人心狠手辣,做了这么多恶事还依旧对他极为看重的原因。对于上位者来说,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张麟前脚刚走,顾小七就进入了府邸大厅,“老爷,小的有事要和诸位老爷禀告。”

“关于谁的?什么事?”

“关于张麟的!”

施成蹭的一下坐直了身子,急切的问道:“张麟怎么了?”

“老爷们可还记得张麟家的大女儿张茵夏吗?”

李文斯顿差点一口水喷了出来,骂道:“顾小七,你这不是废话嘛!我女朋友能不记得吗?有病啊?到底什么事?茵夏怎么啦?可是出什么事了?”

“三爷,你稍安勿躁,张茵夏没事,诸位可还记得张麟以前说过,张茵夏之前有过婚约?”

“这事我们知道啊!”李文斯顿皱着眉头,疑惑不解的问道:“最早的时候张麟不就说了吗?不就是那个什么陶宅镇的那个姓陶的那户吗?”

顾小七点点头:“不错,就是陶舆权。小的得知,陶舆权对张大人撕毁婚约一事极为不满。心存反意!曾经数次与冯荣沟通有无!这些都是从冯荣曾经来往的书信中的得知的。另外,陶家也有族人在苏州府成了秀才,这次的事件中也有陶家的生员参与其中。”

“张麟就是因为陶家的关系,没有对那些书生下手?一直委曲求全着?张麟又不傻,这...不会吧?”陆远狐疑的问道。

“这小的就无从查探了,不过小的从给两家保媒拉纤的婆子那里打听的真切,张大小姐与三爷相好之后,张麟果真就给陶舆权去了书信,第一时间取消了婚约。不过当时老爷们并未称帝,张麟没和陶舆权说明具体原因,只是单方面直接取消了婚约而已。不过这么高调的事,陶舆权想知道其中缘由,自然有的是机会能查明白。小的认为陶舆权从那时就已对张大人和咱们心存不满了!”

陆远心说:也是,张麟难道还能分不清孰轻孰重,干傻事嘛!这么一来就能说得通了,本来人陶舆权都洗的干干净净准备时日一到迎娶如花似玉的张茵夏,哪曾想被咱们的李头横插了一杠,到手的美娇娘飞了。当时张麟还是上海县的知县大人,总不见得为了一个女人到县衙去告张麟本人吧?官司没处打,有理也没处说,自然是心有不爽的。

而后咱们称帝,改庭易帜成了远东帝国了,陶舆权见状认为机会来了,将刁状告到了和一向和自己这边作对的冯荣那儿,直到现在才因为查阅冯荣以前留下的书信而被牵扯了出来。

摸清了来龙去脉并不解决问题,还得想办法,看看究竟如何处理陶舆权。想罢,陆远接着问道:“小七,现在陶舆权以何谋生?”

“回老爷,还是以耕地为主,另外陶舆权身为松江府固有的八大豪商之一,在拓林陶宅等地影响巨大。且陶舆权至今都未与我们进行过合作,亦未成为帝国公民,且陶宅乃是在帝国腹地,不可不防。其修桥,建渔港,且极爱利用自己的名声招揽那些文人清客,陶宅俨然已经成为帝国内部的国中之国了,小的本就有意动手,不过诸位老爷一贯施以仁政,再加上其并未与我们作对,所以才......”

“那这么说来,这个陶舆权倒还挺会发展的咯?还招揽那帮隐士?”

顾小七点点头,“老爷,正是!陶舆权素来喜欢结交这些读过几年书的文人骚客,天台杨仁寿、冀北李暲、无锡华文瑾以及本地的姚汝嘉这四人,便是投在陶舆权名下,美其名曰是陶宅的“四隐士”。另外陶宅还出现了所谓陶溪八景:西湖、南园、道院、园桥、东庵、北宅、鼓楼、渔港。现在这陶宅虽然还名为陶宅,但早已不是他陶舆权一家一姓之宅地,许多奉贤名人都在此居住,譬如“白燕诗人”袁凯,就在陶宅之西北四五里地修建了“改过斋”,又名贯泾别业。据说他与陶与权的关系还相当不错,有空没空常到陶家去蹭酒喝,自然也写过几首关于陶宅的诗歌。至于另一位大人物则是有“吴中草圣”之名号的东海翁张弼。”

“陶舆权,陶舆权~”陆远皱着眉头,念念有词:“他愿意附庸风雅我们也懒得管他,有兴趣爱好总没什么罪过,有钱闲的嘛,可以理解。不过么......”

施成冷冷的接话道:“不过在背地里放我们的倒钩,放任自流不管不行吧?一把年纪了还惦记着人十几岁的女孩子,可见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陆远摇摇头,“他娶几个老婆养多少女人是他的自由,他有钱愿意养那随便他去。反正我们也从未规定要将原来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改为一夫一妻制。但张茵夏既然已经和他断了婚约,再不贫不愤的就有些不识抬举了。李头,这事情你看怎么办?”

李文斯顿听说自己的女友还被个糟老头子惦记着,能有什么好脾气?冷笑一声阴区区的说道:“呵呵,只要张麟没掺和在里面,怎么处理都行啊!他是不是与我们合作是不是帝国公民,我们先不管。但他不是之前和冯荣素有往来吗?就拿着这个证据上门去将他拿了询问好了。”

“小七,去陶宅把陶舆权‘请’过来,可以让秦士一配合控制整个陶宅镇。速去速回!”施成特意说到“请”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口气吩咐道。

“得令!”

有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放自己的倒钩,众人能有什么好心情。顾小七领命离去后,陆远一直在思考自己的施政方略中的漏洞和不足之处。

“啧,你们说,像陶舆权这样的人,他是不是傻?成为帝国公民,我们不仅教他们如何种地提高土地产量,还鼓励他们做生意发财,只需要极为低廉的价格就能用上肥皂、牙刷、蜡烛、油灯、镜子之类的新东西,生活质量提高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明摆着的好处他不捞,还要在我们背后搞这些个小动作,是不是有病?”陆远嘬着牙花子,满腹不解的问道。

施成也是一脸的狐疑,“是啊,谁知道呢?他们总不能够都是瞎子吧?当初人家林耕农领着十几位地主前来找我们合作,他不知道?”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一例外都是一头雾水。

顾三见此情景开口道:“诸位老爷,据梁进统计,松江府现在的142万人口中,只有71万是帝国公民,只占了五成左右。这还是咱们打下苏州府以后最新的数据。这其中绝大部分是为帝国服务的军事人员及其家属,还有长期以来一直为我们所雇佣的合同工及其家属,另外一部分就是最早与我们就有合作的那批地主和旗下佃户。真正的普通百姓主动申请成为帝国公民的,少之又少!”

“三儿,你认为其中问题出在哪儿?”

“四爷,小的反倒认为,以现在的情况看,公民数量少,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

顾三一句话提起了大家的兴趣,陆远好奇的问道:“为什么这么说?怎么不是一件坏事?”

话刚问出口,陆远自己就已经反应过来了,其实公民权就如同一件商品一样,想要让拥有公民权的帝国百姓对自己的身份有自豪感,让公民权变得值钱,就必须要保证其稀缺性。别看帝国目前所占据的苏松二府已经拥有四百万人口,看似比重不到百分之二十,但其实苏州府的二百多万人口是不能算在内的。远东帝国真正意义上的大本营,依旧是松江府,以松江府的一百四十余万人口来算,五成百姓成为帝国公民,已经不少了。

若是算笔经济账,则更是从侧面印证了以上的观点,就算帝国公民的平均月薪是一两银子,一个月都要发出去七十多万两,公民太多也是一笔甜蜜的负担啊!如此看来,不仅不能多发放公民权,反而要提高申请的标准和要求才行!这就又涉及到如何制定相关标准的问题。

陆远制止了顾三的回答,反而吩咐道:“顾三,自即日起,停止无条件招收新的帝国公民!”

吩咐完,陆远站起身踱起了步子:“我们只考虑到设置个类似于二十一世纪的户籍,但完全把户籍的准入制度给忽略了,现在亡羊补牢犹未迟也。同志们,都发表发表意见呗!”

“随着地盘的日益扩大,准入制度不仅重要,往大了说也能算是帝国的基本施政方针之一。”李文斯顿思索了片刻,继续说道:

“现在我们治下,分为普通民众和帝国公民两个等级,普通人民也就是帝国治下的全体百姓,而公民则类似于党员,所以我个人觉得,不能完全套用现有的户籍,或者国籍的准入制度。还是要根据现实来做进一步修改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