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行政规划(二)
类别:
其他
作者:
罗远山字数:3620更新时间:22/07/30 21:35:36
“那小郑头,你的建议是?”
“我觉得咱们的步子现在不宜迈的太大,还是尽量尊崇实际,先不要将现有的府县改名为市,如果真要改,我觉得将应天府改名为南京府更好,老百姓接受的程度也更高,行政人员也不用再重新熟悉。反正只要我们自己知道现在的府就等同于市就行了。”
陆远点点头,“你的意思是将南京府设为江苏省的首府咯?那官员评级和晋升标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有?”
“远哥,你也不能盯着同一只羊使劲薅毛吧?”
“嘿嘿嘿嘿,你脑子好,能者多劳嘛~~~”
郑纪无奈地摇摇头,开口说道:“至于评级和晋升标准我倒觉得还是其次,我们现在的难点在于官员队伍跟不上。而且随着地盘越来越大,也不可能完全指望着苏松常等地籍贯的官员发往各地执政。主要的行政官员可以由我们任命和外派,但当地基层官员还是得由各地方的当地人士来执政,就拿南京来举例子,知府我们可以外派过去,但当地财政局或是其他什么办公室的行政人员,总不能都由我们外派吧?”
“小郑头,你说的道理我们都懂,但现在不是没办法吗?连度量衡之类都不想通,怎么能让没有经过培训的当地人去进行管理和行政?”
郑纪点点头,对搭话的李文斯顿说道:“李哥,没错,是不能直接让他们干活。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得适当的下放一点权力给当地政府,由政府主持考核、晋升、提拔各级行政专员。而我们皇室只需要做好监督一项工作就行了。至于基层人员方面,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暂时还是只能由我们外派些骨干过去,但随着苏常二府的那批学员顺利毕业,就可以大为缓解目前行政人员紧缺的窘境了。”
“嗯,郑纪的提议我想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其他不同的意见,我觉得就直接这么定了,至于具体的考核章程,我们自己凭空想不出,但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嘛。从十九世纪开始的英国文官制度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包括完整的体系和四项基本原则,我们只需要根据我们现在自身的实际状况对薪资、行政道德和培训制度稍加整改就可以套用过来了。”
陆远总结了一番,见众人都没有提出异议,接着开启了第二个话题。
“接下来,咱们研究研究人事任命的问题。任命谁来担任南京府的行政长官?”
施成又跳出来了,不假思索地答话:“吕应宿啊!除了吕应宿还有谁啊?”
陆远的一系列问题如连珠炮一般甩了出去,“理由呢?总得有让人信服的理由吧?另外如果我们把吕应宿调来南京,那常州呢?谁接任?江苏省的省长呢?谁来?”
“呃......”
施成挠着后脑勺,语无伦次地说道:“呃,要不吕应宿担任这个省长,那个......”
李文斯顿一摆手,“行了啊,施头,你不在行就别瞎发表意见。”
“额,那你说,你觉得谁来担任江苏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李文斯顿同样不假思索地答道:“吕应宿啊!”
施成一瞪眼,骂道:“李头,你特么有病啊!老子之前说的不就是老吕吗?你找茬是不是?!”
“我可没找你茬啊!”
李文斯顿一脸鄙夷地看着施成,“你说吕应宿,那你得说个理由啊?你有理由吗?”
“呃.....
.那你有吗?”
“废话!”
施成一脸不服气地嚷道:“行,你有理由,那你说,什么理由?”
“理由有两点。首先,现在吕应宿在常州,虽然名为知府,但他的权限要比知府大得多,大家不要忘了,为了防备大明的反扑,吕应宿是有兵权的,他是可以临时指挥我们早先驻扎在常州的部队的。所以他实质上是军政两界的一把手,可以称之为常州督军了。
现在情况变了,常州已经成了帝国腹地,而明远双方对峙的一线成了南京以及扬州淮安等地,让他继续在常州呆着,大材小用了。而且吕应宿已经在常州积攒了足够的执政经验,再加上其有相当的军事能力,又是贵族身份,在帝国政府内部的威望很高。所以我个人认为将老吕调任至江苏首府南京城是一个好的选择。”
李文斯顿说的不错,吕应宿是一个好的选择。
数月前,陆远施成两人亲临常州一线,凭着吕应宿和杜宗的出色表现击退了李文忠的十余万讨逆大军。临行之际,陆远将常州府一切军、政事务全都一股脑儿托付给了吕应宿,并且给吕应宿晋了爵。在所有自独立日行动之后才投效远东帝国的明军高级将领中,吕应宿成为了第一个拥有贵族身份的。
在吕应宿之前,整个远东帝国都没有出现过一府的军政要务皆集于一人之手的先例。至此吕应宿在远东帝国的地位直线上升,一时间无出其右,风光无两。
但看人挑担不吃力,旁人看着是风光无限,但当事人吕应宿自己知道,这常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没这么好干的。他一只眼睛要一刻不停地盯着镇江府和应天府的动态,另一只眼睛还要关注着自己常州府内部的政务。
仗是打完了,却留下了一堆的烂摊子要等着他去处理。之前为了防御明军连续不断的进攻,吕应宿是狠下心来坚壁清野,实行的是焦土政策,连城外老百姓的民居都即便被拆的差不多了,恨不能连一根做饭用的柴火都不留给明军。
但明军退却之后,城外的民居得重新建起来,土地得重新翻耕,之后得赶着时间抢种一批稻子。不仅如此,还有帝国一系列的政策得吕应宿来推行,兴办学校、土地丈量、人口普查,宣传政策,哪一样都不简单,更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
万幸,万幸驻扎与常州府城的海军陆战三、四两团的团长秦士尔和翁德帮着吕应宿担负起了军事方面的重任,张麟又时不时地前来常州府从旁协助,驻军们也帮着老百姓干了不少活,为吕应宿减轻了不少压力,再加上从学校及时调配过来的不少初级行政干部,吕应宿这才能勉勉强强将常州府这一个破摊子重新支起来。
这几个月来,吕应宿没有一天能够放松休息,每天睡得比鸡晚起得比鸡早,直到南京战役打响之后,他才真正的松了一口气。
吕应宿的勤勉和认真没有白费,因为陆远等人都看在了眼里。经过众人一致通过,陆远大手一挥给吕应宿下了一道嘉奖令和委任状。
即日起吕应宿晋升为远东帝国伯爵,世袭三代,撤销吕应宿常州府知府一职,并委任吕应宿为江苏省总督,统辖全省七府一切军、政要务,并兼任南京知府节驻南京城。
同时,陆远为了减轻吕应宿身上的担子,还将杜宗给派了过来,任命杜宗为江苏副督并兼任扬州知府。
省级官员任命完了,就轮到地方官员了。吕应宿调任,常州府就得重新任命,另外新入的镇江、淮安和徐州都必须安排官员抓紧赴任。
最终经过众人的一番商讨,原常州府武进县的知县李元良重回常州,升任知府一职。
当时坚决备战抵抗,但之后因被林定江说服而主动投诚的江阴知县汪天诚调任镇江,升任镇江知府。
淮安知府由原常州府的同知傅璎担任。
最重要的是徐州,陆远将徐州特意加进《大明远东睦邻友好条约》就是看中了徐州丰富的各类资源。徐州是华东地区资源最富集且组合条件最优越的地区,是重要的煤炭产地,有煤、铁、钛、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等30多种矿产,而且储量大、品位高,不能不令人加以重视。
正因为徐州的重要性,所以陆远特意将徐州的行政级别从“州”升至“府”,并且将原来李元良和傅璎的顶头上司,原常州知府明伦派了过去,平调至徐州府担任知府一职,不过职位虽是平调,但行政级别却还是高过于其他两人。
处理完人事任命之类琐碎而繁杂的事项,陆远起身伸了个懒腰,走到帐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却见天色已近黄昏,诧异地问道:“派去明皇宫的人还没回来?”
顾五四知道陆远要问什么,直接答道:“老爷,还没有。宫里东西太多了,而且咱们随军携带的箱子之前在查抄蒋山寺的时候就用的差不多了,实在不够用,只能让城中的木匠们进行赶制,小的估摸着今日可能是完不成了。最快也得等到明日才能将所有战利品全都打包装箱。”
陆远点点头,心说这也急不来,刚想转身回自己的大帐就被顾五四又叫住了。
“老爷。”
“嗯?怎么了?”
“朱元璋的四皇子到了,老爷看要不要见一见?若是不见,小的就安排人手直接将他押回去择一地圈禁起来了。”
陆远一回头,有些埋怨地说道:“什么时候到的?到了你不早说!那个朱元璋已经过江了?”
“朱元璋下午三点左右就已经渡江了。小的瞧老爷们方才在谈事,就没敢打扰。”
陆远知道朱棣在顾五四的认知里只不过是朱元璋为了保命送到自己这边来的一个人质,他自然不会因为一个人质的抵达而来打断自己的谈话,随后对顾五四笑道:
“让人把他带过来,怎么说名义上你家老爷我还是朱元璋的皇弟,对皇兄送过来的儿子,还是要见上一见的,哈哈哈哈!”
说完就转身重新进入了大帐,满脸兴奋的开口道:
“来了,人来了。”
“谁来了?”
陆远白了一眼问话的施成,“朱棣啊!已经到了,我让五四派人去叫了。”
话音刚落,除了对朱棣不甚了了的乔纳森,其余众人都坐直了身子打起了精神,满脸期待。
大约三五分钟的时间,就听帐外顾五四的声音传来:
“报!质子带到。”
“进来!”
顾五四听罢,撩开大帐的帐帘,头一个走了进来,身后两名亲卫队员一左一右看守着一位身穿红色蟒袍的年轻少年也一同跟了进来。
“五四,你们先下去吧。我们和小皇子说说话。”
“是!”
顾五四应了一声,挥退了朱棣身后的两名士兵随后自己也离开了大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