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类别:
其他
作者:
瘦身肥仔字数:2112更新时间:22/07/31 09:53:59
满天桃花飘扬,眼前粉色芳香,出石壁第一眼,就让李宁不禁看待了。
脑子立刻蹦出三个字:桃花源!
身侧有滔滔不绝的沅江,后面是绵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装点,宛若仙境。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纳湘西灵秀,沐五溪奇照,揽武陵风光。集山川胜状和诗情画意于一体,熔寓言典故与乡风民俗于一炉。
眼前这般美景若是不足以震慑心神,那大抵也没有什么了。
桃花源这三个字,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东晋大诗人陶大诗人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描绘的“世外桃源”,环球之内尽人皆知。
但凡读书,没有背过《桃花源记》那是不可能的,考试必考啊!
要知道自陶先生的《桃花源记》面世以来,其文中描绘的带有世外仙境意味的“桃花源”成为了诸多文人心目中的“乌托邦”,历代以来,以“桃花源”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更是不在少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李宁毕业多年,现在依然随口就能背出来,遥想当年,天天诵读诗词歌赋,就是是一开始不会被背的,天天读,日日读,也就读熟会被背了。
何况是李宁这样的学霸。
其实,她和很多文人墨客一般,是喜爱并且向往着桃花源的。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
那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李宁渴望,希望有生之年,能够打造出这样的盛世,尽管那是遥遥无期的美梦。
天下大同!
《桃花源记》陶先生在文中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动乱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在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间乐土的同义语。
李宁注视着眼前的桃花源,嘴唇微微蠕动,兀自呢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廢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多少人前仆后继想要完成这般的伟业,可是。
连孔子都感叹: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人主当政的时代,我都没有赶上,可是我有志于此、心生向往!
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属于公众的。选拔道德高尚的人,推举有才能的人。讲求信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达到和睦。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得到善终,青壮年人充分施展其才能,少年儿童有使他们成长的条件和措施。
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少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都有供养他们的措施。男人有职份,女人有夫家。财物,人们厌恶它被扔在地上,但不一定都藏在自己家里。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若是真的能有实现这一天的时候,她便是慨然赴死,也在所不辞。
李宁眼里露出一丝笑意,她知道,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即便这一天没有还没有到来,可是他们一直在位这一天的到来而努力奋斗。
即便在他们这一代无法完成,还有下一代,如同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无论要多少时间,总能等来的。
李宁环视一下眼前的美景,然后不再留恋,干脆利落的走起。
“唔,奇怪,总觉得这里有什么。”就在李宁要离开桃花源的地处,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升起。
“这种熟悉的感觉。”李宁停下脚步,转身有省视着眼前的美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