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祖孙
类别:
其他
作者:
秦兮字数:2034更新时间:22/08/01 15:20:18
宋老太爷就想起宋楚宜来,从前宋老太太对这个孙女儿宝贝的很,他却是不大喜欢的-----相比较起这个总是打鸡骂狗不知礼数的孙女儿,他总是格外偏爱小小年纪却进退有度又不失天真可爱的宋楚宁一些,可是自从宋楚宜做了那个梦之后,一切就都不一样了。UU小说 www.uu234.com更新最快
从前那个横冲直撞没有章法,总是惹人厌憎的宋楚宜好像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优秀得连他这样的老狐狸都要为之惊叹的小姑娘。
他笑一笑,卷起手咳嗽几声:“我知道了,我们家的人如今有孝在身不好进宫,可是出嫁女却是无碍的,等到明姿回来,你们交代交代她,让她也进宫去劝一劝小宜,不要伤心。”
想说的话有千千万万句,可是最后要说的,能说的,也就是一句不要伤心而已。
虽然宋老太爷知道这是绝不可能的,宋楚宜固然变了很多,可是她待宋老太太的一腔孺慕之思,是从头至终从未改变的,想要她不伤心,怎么可能。
宋楚宜原本也以为自己必定会很伤心,宋老太太原先是这世上待她最好的人,崔氏早死,要是宋老太太不宠着她护着她忽略她,李氏早就把她弄死了,不会有机会让她慢慢长大。
她的确是让自己变得对宋家很有价值,可是在她没有价值的时候,宋老太太也没有因为她没有价值就厌憎她。
她还记得小的时候,她发起高热,宋老太太一遍又一遍的给她换湿的手帕,给她在菩萨跟前祈福请愿,她病的糊涂了,开口喊得也是祖母祖母,因为心里知道,宋老太太总是最疼她的。
上一世她丢尽了脸面,不顾一切要嫁给沈清让,明明宋老太太都已经对她失望透顶,却还是咬着牙成全了她。
她在沈家春风得意的时候,宋老太太没说什么,可等到她在沈家处处碰壁,还是宋老太太把私房都托黄嬷嬷给了她,还说若是过不下去了,就和离......
恶事还没等到她答应和离,宋老太太就先去世了......
宋楚宜把脸埋进手掌心里,觉得万箭穿心。
许妈妈自己也难过的很,却强忍着心酸过来劝她:“姑娘别伤心了,老太太在地下也不想看您哭的。”
宋楚宜知道不该哭,可是眼泪就是止不住,只要想到宋老太太没来得及看见最想看的曾孙,心里就心如刀绞。
宋老太太曾经说过无数遍的,想给孩子送三朝衣,想给孩子洗三......可是这些,宋老太太都再办不到了。
青莺和紫云也跟着红了眼睛,却还是说开心的事哄她高兴:“重华姑娘马上就要出嫁了,您不是还要去观礼吗?还有崔家舅老爷也要高升了......”
宋楚宜向来是很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可是或许是孕期,情绪起伏总是控制不住,许久之后才平息了难过。
许妈妈就去同周唯昭商量:“您也总不能总是陪着她,不如多让表姑娘她们进宫来陪一陪娘娘?她心里不好受,总是想着想着就哭起来。”
周唯昭知道,睡梦里宋楚宜有时候都会哭着喊祖母,他皱了皱眉头,嗯了一声表示同意,又道:“劳烦嬷嬷你们多多尽心,我寻个机会,让琰哥儿进宫来劝劝她......”
许妈妈松了口气,听见说请宋琰进宫来,更是开心:“这可太好了,见了五少爷,六小姐心里总是开心的。”
周唯昭不想去问宋楚宜为什么总是在他面前表现的开心的样子,他总是很能明白宋楚宜,就好像宋楚宜是另外一个自己一样。
宋楚宜和宋老太太的感情格外深厚,对待宋老太太的死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释怀的,旁人再怎么说宋老太太这是喜丧,也没法儿叫宋楚宜觉得心里好过一些。
可同时宋楚宜又怕表现的太过低落他跟着担心,所以总是人后才哭,受了伤的小兽总是更适合独自舔舐伤口的,他知道这一点,也尊重宋楚宜的软弱。
好在向明姿跟宋楚宜关系向来很好,又很知道安慰人,她多进来几次之后,宋楚宜总算是心境开阔许多,宋贵妃也时常把宋楚宜叫去说说话,两姐妹都是在宋老太太膝下养大的,一来二去的,竟发现彼此对于宋老太太都有许多事可说,关系无形之中更亲密许多。
等到建章帝同宋贵妃说起了周唯昭不肯纳侧妃的事,宋贵妃想了想就笑:“我要是说殿下做的对,圣上肯定觉得我是在偏心自家人了。”见建章帝挑眉,并没有发怒的意思,就道:“可是女人家嘛,总是不可避免的奢望有个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人......其实殿下说的也是,他要是能保证子嗣繁盛,有多少姬妾又有什么关系呢?能碍着谁的事?只要他自己喜欢就好了......还能省多少事?”
建章帝最近很喜欢来宋贵妃这里,听完她说话也不觉得恼:“你倒是实话实说。”
宋贵妃给建章帝一边磨墨一边笑:“只是觉得殿下一片赤子之心可贵又难得。何况就跟圣上您现在答应殿下时想的一样,他未必就能支持的住呀。等到以后,他未必就真的能一心一意,我也只是想叫小宜暂时能这样开心而已......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罢。”
建章帝这才觉得宋贵妃是真聪慧。
他是周唯昭的祖父,自己也是从周唯昭那个年纪过来的,哪里能不知道男人喜新厌旧是常情?他会这样轻易答应周唯昭不纳侧妃,无非是知道这也只是迟早的事而已。
既然是时间早晚的事,为什么要跟年轻人犟着来?
他笑了笑,又问起宋贵妃小皇子的功课,跟宋贵妃说上几句话,又起驾去了清宁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