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幸被栽赃
类别:
其他
作者:
团之大字数:3798更新时间:22/08/01 22:53:01
堂堂大宋王朝,号称有着有着亿兆子民,亡国之时,连皇帝都降了,文天祥却誓死不降。
祥兴元年夏天,大宋王朝已经来到了最后时刻,崖山海战惨败之后,赵宋王朝灭亡。当忽必烈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张弘范上书忽必烈,问他如何处理文天祥时,忽必烈回复“谁家无忠诚?”
忽必烈指示张弘范一定要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其送到大都。当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后,被忽必烈软禁在会同馆,忽必烈是下定决心要劝降文天祥。众所周知,劝降的方式无非两种,软硬兼施。
忽必烈先是派出原来的丞相留梦炎,让他去劝降文天祥,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接着,忽必烈让早已投降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当文天祥看到赵显时,立即跪地,可对投降之事只字不提。
这一下子可惹恼了忽必烈,原本只是被软禁的文天祥,被戴上木枷脚铐,关入大牢。即便如此,文天祥还是不为所动。怎么办?忽必烈又想到了一个办法,让文天祥的妻子和女儿给他写信。
原来,文天祥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蒙元军队给抓了去,在忽必烈的宫中为奴,过着生不生如死的生活。忽必烈让她们写信给文天祥,只要文天祥同意归降,他的家人就可以过上好日子,可文天祥依旧不为所动。
在给妹妹的信中,文天祥这样痛心地写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至元十九年三月,由于忽必烈最为倚重的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被刺身亡,忽必烈一时无得力人手可用,便询问群臣道:“南方、北方宰相,谁是渠能?”
大臣们也不藏着掖着,直接回答道:“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
就这样,已经被关押了三年的文天祥,再次进入了忽必烈的视野中。与之前的派人劝降不同,这次忽必烈决定当面劝降,结果还是被文天祥断然拒绝,“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忽必烈听完大怒。
次日,文天祥被处死。临死前,监斩官问有何遗言,文天祥面向南方跪拜,从容就义。
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当时不仅文天祥的事迹尽人皆知,而且他写的那首诗《过零丁洋》也是传遍了大江南北。正在咿呀学语的小杨逍也在跟着程英一起念着: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程英一辈子就佩服四个人:黄药师、杨过、郭靖、文天祥。前三个都是身边人,虽处江湖之远,却不忘庙堂,心怀家国。
文天祥与黄药师等三人不同,他虽身处庙堂,却让江湖人士对他刮目相看,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程英与他虽未曾谋面,却对他的事迹、他的作为叹服不已。大宋能有此人,乃大宋之幸。他虽身死,却精神不灭。
小杨逍一天天长大,程英也一天天地有了盼望,有了念想。她希望杨逍能够成为文武双全,行侠仗义的人。既然大宋王朝已经覆灭,那就不要再提什么扶宋的事情了,告诉他长大后要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己任。
小杨逍哪里知道什么是“胡虏”,又怎么明白什么是“中华”,他只是听程英说的多了,自己也就慢慢记住了。到底该怎么做,那是长大以后的事情。
小杨逍跟着程英一个字一个字念,一句话一句话学,他的父母专事劳动,程英带着孩子一天天学着练着。
平静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短短几年时间,大宋江山易主,武林万马齐喑。究其原因,皆是因为郭靖义守襄阳,引得无数武林豪杰奔赴襄阳,有大批武林人士在襄阳历次保卫战中为国捐躯。
江山沦陷,胡虏肆虐,各大门派近几年都在恢复元气,一百多年来,江湖上总算平静下来,腥风血雨虽然常有,但是与各大门派,与武林秘笈的争夺,却并没有多大关系。
懂得《九阴真经》的人,这个世界上仅仅只有四个人了:郭襄、程英、独孤信、杨清风。自从襄阳城破,程英与郭襄等三人分别,至今已近十年,风儿和信儿已经接近成年,小杨逍也可以与人交流了。
一天,程英带小杨逍去集市上玩,无意之间听人说到,最近有两个年轻人举起义旗,公开打出反元旗号,为首的人好像是复姓,自称大元帅。程英觉得好奇,仔细地听着那些人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风儿和信儿随郭襄前往西南地区投奔武家兄弟,可是武家兄弟由于多年经商,且家资巨万,兄弟两个都已经娶妻生子,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遂不愿意多管江湖上的事情。更何况师傅郭靖困守襄阳之时,他们也仅仅是出资相助,并没有亲临襄阳。
对于在襄阳城危急之时,武家兄弟的所作所为,郭襄很不满意。但是郭襄是何等人物,她才不愿意与武家兄弟一般见识,既然他们没有雄心壮志,不想光复汉家山河,也就没有必要就再跟他们白费口舌了,那样只能徒增烦恼。
郭襄以前在襄阳时,总是喜欢行走江湖,她的行踪不定尽人皆知。现在虽然住在武家,但是她进进出出也不与人言语,很少有人知道她到底在不在,也很少有人能够找到她。
她每天都会出门很久,两个孩子在武家究竟是寄人篱下,只能小心翼翼地生活着。郭襄得空时,会教两个孩子武功,也愿意跟他们说说话。但是大武小武二人,总是觉得郭襄神神秘秘的。郭襄也不跟他们多说话,他们对郭襄的事情也不太过问。
郭襄与风儿和信儿住在武家,他们兄弟也一直都客客气气地,双方相安无事,这样住了一年有余,有一天早上,郭襄不声不响地出了门,就再也没有回来,也没有对谁说过一句话。
郭襄走后,风儿和信儿就不如以前好过了,因为他们是杨过的孩子。武家兄弟在桃花岛时,就因为郭芙与杨过结怨,从那以后,他们对于杨过的怨恨与日俱增,不论他是孤苦无依的可怜孩子,还是名满天下的神雕大侠,武家兄弟可不管你那个。
由于他们对于杨过本没有什么好感,对于这两个孩子,他们也不愿意多加照顾,总是想找机会让他们吃点苦头,长点教训。可是碍于父亲武三通和师傅郭靖的面子,才勉强放过他们。
完颜萍和耶律燕二人也不同意他们欺负两个孩子,她们总是劝自己的夫君道:“既然咱们收留了两个孩子,那就要保证他们安然无恙,要不然传出去,世人们会笑话我们武家为富不仁。”
武家兄弟虽然没有难为风儿和信儿,但是对他们也好不到哪儿去。两兄弟总是冷冰冰地对待孩子们,对他们也不甚过问。
两个孩子寄人篱下,武家人一年到头大鱼大肉,可对于这两个孩子,却是粗茶淡饭,而且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吃顿饱饭,还得忍受那些恶仆的冷言冷语,吃饭全程都是小心翼翼的,就怕打坏茶杯或者饭碗,赔都赔不起。他们平时对人说话都不敢大声,稍微跟人说话大声点,都会被人斥责,以至于他们在府中一直都是低着头走路,不敢多看别人一眼。
平日里有什么粗活累活都让这兄弟两个干,干的好与不好都不会落下一句好话,偶尔累了想休息一会,还被那些家丁仆人说是懒,真是百口莫辩。
更可恶的是家里不能丢东西,一但丢了什么针头线脑或者琐碎玩意,所有的指责都会指向这两个孩子,哪怕那些丢的东西后来被找到了,那些人也会说是他们两个心虚,把东西还回来了。
他们自小就没有父母在身边,从来没有感受过家的温馨,如今在武家这高门大户,才彻底对人世间寒了心。
风儿和信儿这寄人篱下的生活会让他们心里多少受些影响。孩子童年最需要的就是家人的陪伴,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而这样的错过,换来的心理创伤,则是一辈子的伤。
可是哥哥信儿总是这么教导弟弟风儿,“寄人篱下,不管对方对你好不好,都要心怀感恩,无论他的行为有多么过分,我们都不能忘了他的恩德,因为是他给了你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所以兄弟两个虽然过得很苦,却一直安之若素,也从来没有主动去招惹是非。
很快,兄弟两个来到武家已经六年有余,信儿已经长成风流倜傥的翩翩美少年,风儿更是比信儿更加英俊,人人皆知武家两个长身玉立的少年郎。
可是大武小武自己家的孩子,论相貌与风儿和信儿差的很远,若是论武功和学问,那更是无法相提并论,人品嘛,那还是不要再比了。谁与他们两兄弟相比,那就是自取其辱。
孩子还小时,武家兄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冻到他们长大后,自家孩子与风儿和信儿差距越拉越大了,他们觉得这两个孩子不能再留在自己家了。
一天夜里,武家院子火起,全家人都在忙着救火,可始终不见风儿和信儿出现,正当众人疑惑他们为什么不参与救火时,恰好他们从外面急匆匆赶回来。
看到风儿和信儿进得门来,武修文和武敦儒兄弟两个还没来得及下命令,家丁们就迫不及待地想拿下他们。
风儿和信儿自幼练武,而且都是高手调教,自身天赋又好。十几年来勤学苦练,又相互拆招喂招,不仅外家功夫练得纯熟,内力也是日益精进,在武家这几年干粗活累活又练就了强健的筋骨。
大武小武兄弟两个人一起出手,不一定能奈何得了他们,那些家丁就更那他们没有办法了。风儿和信儿在失火前出门就是管家刻意安排的,他们知道这是有意的栽赃陷害,在武家这几年,他们明白了辩解无益的道理,不如就此离开,一了百了。
看到风儿和信儿逃走,他们也没有再追出去,本来就是想借失火案,让官府拿了他们,顺便把他们两个赶出家门,这回他们自己走了,也就不再穷追猛打了。
兄弟俩离开武家之后,就一路北上,两人小时候经常听无双和程英讲父亲杨过的故事,对于父亲的奇遇,他们啧啧称奇,对于父亲的武功修为,他们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兄弟两个一拍即合,决定去寻找父亲当年与神雕相遇的地方,去独孤求败的“剑冢”一窥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