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门前忆蜀相

类别:其他 作者:团之大字数:2638更新时间:22/08/01 22:53:23
既然暂时无法看到反元义旗重新竖起,那就等待着那个天之骄子的出现,到底那个人是独孤信,还是阳顶天,张京也说不准。

既然前路漫漫,不知何往,不如先回崆峒派去,一边练习武功,一边团结同门,等待江湖上出现一个天纵英才,他们立即出山,共襄盛举。

独孤信此时此刻正带着小杨逍赶往峨眉派,一路上他们走得特别慢,小杨逍可不想这么早就被送回家,他可不想回归牢笼,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到处去看看,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

独孤信也不想这么快就把小杨逍送回去,自己闯荡江湖以来,就一直有人陪伴,前有弟弟阳顶天,后有柳贯门下同窗好友,后来又遇到了崆峒派的张京,可谓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现在有一个小杨逍在身边,虽然他不一定帮得上忙,可是他的可爱可以让独孤信少去很多惆怅和烦恼,可以让他的心灵得以慰藉。

关于洛阳,他们就有很多可以驻足观看的,洛阳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昔时城郭巍峨,宫阙壮丽,风景优美,胜迹如林。

自唐宋以来,不少文人墨客衣冠人物,或讴歌作画,吟诗赋文;或营建园林别墅,安家洛阳,留连其中,为这里的风物胜迹,留下了很多风雅遗事、美丽传说。

这其中,洛阳从隋唐时期就传世民间于今的“洛阳八大景”?只可惜,千百年来,这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有的依旧光彩熠熠,但有的已默默地消失。

这“洛阳八大景”分别是:【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邙山晚眺】、【天津晓月】、【洛浦秋风】、【平泉朝游】、【铜驼暮雨】。

每当春天清明时节,和秋高气爽的重阳时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都要踏青登高远望,暮色茫茫,万盏华灯初上,万户炊烟袅袅,站在峰顶观看山下高大的城郭,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十分壮观。

在唐诗中,洛阳才子的名字比比皆是,汉魏以来,洛阳作为“东都”(东京)的地位,文学风气鼎盛,曹氏父子与竹林七贤奠定的人文基础使洛阳成为了长安外的第二大经济和文化中心。

而洛阳的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优美风景,让众多文人趋之若骛,当时的洛阳人文荟萃,云游四方的文豪和才子在洛阳写下了众多的传芳百世的美文和诗篇。

他们从洛阳出来,还意犹未尽,独孤信让小杨逍背上几首关于洛阳的诗词,考考他,这杨逍也绝非等闲之辈,脱口而出背了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独孤信自己也背了一首苏门四学子之一秦少游的《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两个人所背出的诗词,都透着伤感,亲友不在身边,江湖路远,天涯不知何处,总让人觉得非常惆怅。独孤信摇了摇头,对小杨逍道:“你小小年纪,知道什么啊?还愁来愁去的?”杨逍也不甘示弱道:“你不也是愁来愁去的?你能比我大几岁?有本事你给我背一首不愁的!”

独孤信张口就来,背了一首唐人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这首诗比较长,他却一气背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独孤信话音刚落,小杨逍就摇头道:“刚说不再背诵那愁啊愁的,又来了那苦兮兮的诗词,你这么多年就学了愁和苦吗?”

独孤信苦笑一声,再给杨逍背了一首唐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杨逍道:“此诗转宕有神,纵横自得,深情老致,此为七律绝顶之篇。律诗中当带古意,乃致神境。大哥哥还算有眼光!”独孤信道:“别光忙着说我,你自己也背一首不愁不苦的给我听听。”

小杨逍清了清嗓子,背出了前朝司马温公的一首名诗《过故洛阳城》:“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一边背诗一边走,他们不知不觉已到南阳附近,到了南阳就更有的说了,他们又在此处逗留许久,这次不用独孤信开口,小杨逍开口就背了唐人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既然到了南阳,不看诸葛庐与没来过有什么分别呢?他们就一边打听一边找,终于找到了那个古往今来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地——隆中诸葛草庐。

当年刘备三顾以后,诸葛亮离开草庐,其弟诸葛均随后也离开隆中,仕官在外,故居无人管理。以后曾有户姓董的人家住进了草庐,因全家得病相继死亡,就再也无人居住了。

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到隆中,看到诸葛亮草庐已经破烂不堪,只能“觌而故墟”了,为此,刘弘曾为诸葛草庐立碣表闾。

晋穆帝升平五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这时诸葛亮草庐已经后人修整,建筑物上出现了“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与当时盛行的祠庙差不多。习凿齿为此写了一篇《诸葛亮故宅铭》。

从晋到隋的三百年间,隆中诸葛亮草庐经常有人维修。盛弘之《荆州记》记载:“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肖懋”。

唐大中三年隆中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一块,李景让撰文,孙樵写了题记。文章对诸葛亮的政绩和军事才干无限敬佩,诸葛亮死后五百多年,梁汉一带人民还在歌颂他的功德非常感慨。

唐昭宗光化三年,朝廷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在隆中立碑纪念。这时,诸葛亮草庐和武侯祠就非昔日诸葛亮草庐可比了。

到了宋朝,诸葛草庐内已有诸葛武侯塑像。大诗人苏东坡到隆中瞻仰武侯遗像,写诗赞颂诸葛亮为“万乘师”。而且宋人还在那里修建了“三顾门”。

走到三顾门,小杨逍又背出了杜工部那首脍炙人口《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