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少年立志学鄂王

类别:其他 作者:团之大字数:2563更新时间:22/08/01 22:53:54
二人回到客栈之后,又开始了长篇大论。两个人说着说着就论起了人生,对于人生两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有着各自的看法。

杨逍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率性地活着,为自己活着,活出真正的自己。可独孤信不是,他作为“神雕大侠”的后人,必然对自己有些很高的要求。

杨逍与独孤信出身不同,而且两个人的人生经历大相迥异,虽然都是有志青年,但是两个人的人生信条、人生理想还是有一些差距的。不能说孰优孰劣,但是独孤信相比杨逍来说,他是更有社会责任感的那个。

杨逍非常认同前朝大才子苏东坡的人生态度,他非常欣赏苏东坡的一首诗,这首诗叫作《和子由渑池怀旧》,其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中“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一句是化用《景德传灯录》中天衣义怀禅师的一句话:“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迹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苏东坡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用雪泥、鸿爪作喻,较之一般叙事文字直叙人生飘泊不定、匆匆无常要形象、蕴藉得多。苏东坡的比喻非常生动、深刻,在当时即被同侪之人称道,并被作为诗人“长于譬喻”的例证之一。

杨逍喜欢苏东坡的豁达大度,喜欢苏东坡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喜欢苏东坡汪洋恣肆的文采风流。

苏东坡在诗中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是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苏轼的人生观就是如此豁达,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此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符合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命运,亦能宽解文人士大夫的共同烦恼,所以流布广泛而久远。

杨逍初次听到程英念这首诗时,就开始对苏东坡产生了兴趣,关于苏东坡的诗词文章,他是爱不释手。

程英不希望杨逍长大后戾气太重,就刻意地让杨逍多看书、多识字,如果能够用文人的办法解决问题,尽量不要动武。程英的苦心没有白费,比起来武功,杨逍对文学的兴趣更浓。

可是独孤信的遭遇,让他无法像杨逍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思考。曾经的独孤信在襄阳城下,看到无数家庭因为蒙古大军进攻而妻离子散,天人永隔。

他自己也在蒙古大军的进攻之下,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所以独孤信的眼中、心中、口中和意识中,很难有杨逍那样的天真和豁达。他也从来不会任性,从来不会肆意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人生经历,都是他对人生、对自己的认识,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与郭靖差不多的。他不能只为自己活着,人活着必然要做出一些让人刻骨铭心的事情来,即使不能成功,也要试试。

恰好现在中原人民在蒙古人的通知之下,衣冠南渡,崖山惨祸,他都有所耳闻。他自己也是因为蒙古大军南下,而改变了人生道路,原本在古墓中,与无双姑姑和弟弟过着恬静温馨的生活,因为蒙古人的进攻,不得不戛然而止。

辗转来到襄阳,却时常担惊受怕、提心吊胆,一次又一次地听闻蒙古大军要攻城,一次又一次地跟着大人们抵御蒙古人。

最终,襄阳城还是被蒙古人给攻占了,吕文焕不堪重负,开城投降。郭靖完全可以让城别走,再图恢复。可是襄阳和樊城地理位置无比重要,此地如若丢失,中原大地将彻底暴露在蒙古大军兵锋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郭靖黄蓉夫妇二人,拼了老命也要保住襄阳城。在此地一守就是三十年,蒙古大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虽然在襄阳攻防战中守城将士们演绎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可最终此城仍然落入敌手,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这场大劫难又使得城中百姓付出代价无数的鲜血和生命。

所以在独孤信的心中,国家与民族要比个人重要的多。从内心来讲,他很向往自由,他既想要身体的自由,又想要思想的自由。可是如果国家与民族有危难,他完全可以放弃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会像父亲杨过、大侠郭靖那样,做一个侠之大者,一生为国为民。

有一阙词,是独孤信的最爱,可是他从未在旁人面前提起过。每每论起家国情怀,他就不自觉地会想起那个“精忠报国”的岳王爷。那首词,也是岳王爷所作,词牌名是《满江红》。

每到夜深人静时,独孤信总是默默地念着:“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此词前半部分抒写作者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心愿。

后半部分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

全词情调激昂,慷慨壮烈,显示出一种浩然正气和英雄气质,表现了岳大将军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

在独孤信心中,岳飞那样的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郭靖一生崇拜岳飞,对于《武穆遗书》是爱不释手。而独孤信虽然没有机会看到《武穆遗书》,却熟记着岳飞写的诗词。

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领兵之人所效法。

独孤信虽然没有亲自读过《武穆遗书》,但是对于岳飞带兵打仗的故事那可可以说是耳熟能详,甚至说如数家珍都不为过。以后的他肯定要举起义旗,肯定是要带兵打仗的。

独孤信想要模仿岳飞,首先就是要做到“尽忠报国”,而且是要发自至诚,毫无功利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