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人世悲欢寄月光
类别:
其他
作者:
团之大字数:2286更新时间:22/08/01 22:55:22
石猛说完,两手抱在胸前,仰着头看着天空,是啊,人在望月,月也在望人。人在望的,是山,是水,是乡愁,是故人情。而月在望的,是沧海桑田,是万物之逆旅,是百代之过客。
一是杨逍年纪太小,二是他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根本不懂望月怀远、望月思乡、望月思亲的那种感受,虽然他也曾经一字一句地背过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可个中滋味,他无从体会。
独孤信不自觉地背了一阕词,是大文豪苏东坡谪居黄州东坡,处境十分落拓时所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又潇洒、又豪迈、又古道热肠的苏东坡心里,天上哪有什么好?天上万年寿,不如人间一团圆。比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阙《水调歌头》,《卜算子》令人窒息、令人心疼。每一个夜晚,月亮的脸都在悄悄地改变。这变化太多、也太快,仿佛命运的悲、欢、离、合。
同一个人,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场合,看到相同的、不同的月亮,都会有不同的感想。不同的人,虽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月光在他们心里却映衬出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心事。将月亮的圆与缺,和人生的悲与欢相关联,这是古代文人多情的一面。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月亮,就太浅显了。体现了更高的望月境界的人是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自古难全,那就以平常心接受吧,只要我们都健康平安,就算远在千里,不也是共赏这轮明月嘛。
独孤信不知不觉间说出了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有人因月亮不能长圆而恨;有人因今时月不是从前月而伤;有人看懂了月亮盈亏之间的辩证法则,向月亮学会了平静;有人用月光照彻生命,获得了陪伴与支撑。你如何看待它,它就如何回报你。月亮如此,万事万物大概都是如此吧。”
说完,独孤信沉默了,杨逍沉默了,石猛也沉默了,连不停鸣叫的虫儿们似乎也识趣地沉默了。三个年轻人,全都在外漂泊,一个有家没有回,另外两个人甚至连家都没有。
石猛一看大家都沉默了,气氛似乎有点过于悲凉,他便率先打破了沉默:“晋朝名将刘琨,永嘉初年担任并州刺史,后转战晋阳,被胡兵团团围困。时值中秋,在皎洁的月光下,刘琨走上高高的城楼,望圆月而长啸,思乡之情弥漫于长啸声里。胡兵在城外闻之,也望月怀乡,凄然长叹。半夜时分,刘琨又在城楼上奏起了胡笳,声音凄美,动人心弦,胡兵闻之,许多人都忍不住流涕痛哭,思乡之情愈加浓烈。第二天清晨十分,胡兵便弃围而退。”
杨逍知道刘琨这个人,就是成语闻鸡起舞的主人公,他兴奋地接着说道:“刘琨与祖逖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都有着建功立业,成为栋梁之才的远大理想。一次半夜,祖逖听到鸡叫,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意思是,这是老天在激励我们上进,于是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晋书》将刘琨与祖逖同列一传,并在其中给予了非常中肯的评价:刘琨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以相继。然素奢豪,嗜声色,虽暂自矫励,而辄复纵逸。刘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与范阳祖逖为友,闻逖被用,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其意气相期如此。”
独孤信道:“是啊,刘琨和祖逖二人为了建功立业,能够闻鸡起舞,堪为后世楷模,且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有一人之言非常中肯:‘琨乃以孤立之身,游于豺狼之窟,欲志之伸也,必不可得;即欲以颈血溅刘聪、石勒,报晋之宗社也,抑必不能;是以君子深惜其愚也。’大丈夫立足于天地之间,不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怎么对得起来世上一遭。埋骨何处,无需纠结,只顾戮力向前!”
石猛赞道:“独孤贤弟有魏晋人的风骨,实乃天下之福。《晋书》赞刘琨道:‘越石才雄,临危效忠,枕戈长息,投袂徼功,崎岖汾晋,契阔獯戎。见欺段氏,于嗟道穷!’刘琨处晋室式微之日,而能鸣剑从王,舞衣愤义。虽事功不成,志气过人远矣。独孤贤弟比起刘琨,也不遑多让。”
独孤信自知哪里比得上刘琨,连东晋权臣,就是说出“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的桓温,比起刘琨来,也是自惭形秽。桓温自认为雄姿英发,是司马懿、刘琨一类的人物,却被人比作大将军王敦,因此他很不高兴。有一次桓温北伐归来,带回来一个老婢女。这老婢女曾是刘琨的家伎。老婢女一见桓温,便潸然泪下道:“公甚似刘司空。”桓温闻言大喜,整理好冠带再问老婢女自己哪里像?老婢女答道:“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须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声甚似,恨雌。”桓温大为扫兴,抑郁了好几天。
刘琨精通音律,创了《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五首琴曲),在传统的琴曲中加入北方游牧民族的音调,描写北方历经战乱的景象,抒发了思乡爱国之情。
他的诗文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被囚后所作的《重赠卢谌》是其代表作。后人赞其为乱世之忠臣,华夏之孤忠,在五胡乱华时,不肯随波逐流,而是逆流而上,力挽狂澜,一心想着光复中原。
刘琨是个复杂的人,他有着所有文人的通病,却也有着普通文人不具备的勇气和毅力,在犹如黑夜的乱世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保卫国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最终升华成了一个大写的人,得以名垂史册,或许在九泉之下的刘琨,看到他的意志影响到后来的爱国志士,也会有些许安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