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不学宋朝设屏障
类别:
其他
作者:
团之大字数:2232更新时间:22/08/01 22:56:32
经过长期的思考,刘克仁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谁也无法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既然不能以武服人,那就以德服人。
既然想通了,那不纠结了,刘克仁让亲兵去准备一些酒菜,再把军师请了过来。两个人自从来到洛阳城,还从来没有一块喝过酒呢。军师一听说刘克仁派人相邀,他兴致勃勃地就来了。
他们两个人还从来没有在一块喝酒侃大山呢,军师把自己这么些天来想说的话一股脑全都说了出来,他倒是轻松了,刘克仁的心里却又忧郁起来了。
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汉人,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让他们在蒙古贵族那里赢得任何好感,因为那些残暴的蒙古人根本不会把他们当人看。
有些事情,蒙古人能做到,汉人也能做到。但是他们立下的功劳一模一样,所获得的赏赐和嘉奖却大相径庭,蒙古官员和汉人官员谁也不服谁。
元朝官吏的管理制度,可大致分为三等,即官、首领官、吏。官是部门或地方长官,首领官是协助官员管理吏的层级,吏就是办事人员,官和首领官有品级,吏无品级。以御史台为例,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是官,经历、都事,属于首领官,下面的译史、通事、文书属于吏。元朝的官吏非常复杂臃肿,路府州县管理混乱。
而元朝的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三种,世袭、推举、科举。蒙古贵族、王公大臣都是世袭罔替的,路、府、州、县,都分封给蒙古诸王、功臣,这些人自己任命封地内的官员,并且向自己的封地派驻官员,与地方官共同管理,行政体制非常混乱,耶律楚材等朝官曾坚决反对,但被窝阔台拒绝,并且蒙古大汗一登位就会大封一次,导致全国达鲁花赤满天飞。
推举,这个制度来源已久,蒙古大汗都是各个王推选出来的,所以推举制在蒙古王公贵族内深入人心,元朝官员选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地的推荐,当然推荐的肯定是自己人,有才无才次要的,比如元朝的禁卫军,也称为怯薛军,最早是由成吉思汗组建的部队,只要是这个部队出来的,不仅享受一系列的特权,如果被推荐到地方,起步就是首领官;然后是设立“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由各地推荐王公贵族子弟入学,毕业后充任各级官吏。
蒙古帝国宰相耶律楚材曾建议减少世袭,起用科举,虽办过几次,但选拔出来的举子仅仅是户口等级提升、免除部分徭役,根本没有机会入仕做官,一直到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执政时,才恢复了科举制,但是元朝政府把科举考试分成蒙古、色目、汉人三个考场,题目、要求不相同,考试后各录取一百人,共录取三百名举人,再从名举人里选取一百人为进士。虽然恢复科举制对于普天之下的读书人来说,是个天大的好事。可是科举考试录取的规模非常有限,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每次仅仅录取一百人,在元朝政府的官员队伍中,靠科举入仕的现象非常罕见,即便是依靠科举走上仕途,也会受到同僚的排挤和陷害,很多人为官一辈子,也只能混个七品,担任一些教授、文学侍从等低级官吏,根本无法实现所谓的“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元朝统治者入主华夏以来,出于风俗习惯的不同,以及落后文明征服先进文明所产生的强烈的优越感,蒙古统治者对于科举制这一汉人制度经常不屑一顾,不但考试时兴时废,登选的进士不多,也基本得不到重用。
蒙古人认为自己上马可以平天下,更可以在马上治天下。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蒙古人下马之后,却对如何治理天下一头雾水,这固然与他们的文明程度较低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期进行武力的征服,导致他们妄自尊大,排斥和抗拒先进文明现成的制度和经验。
他们的选官制度简直可以用随心所欲,甚至是倒行逆施来形容,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胡乱选拔出的官员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合格的,自然会把天下治理得一塌糊涂。
元代选举制度在从官吏候选人中选拔官衔时,有以下三个不同于前朝的特点:一是,相当一部分高级职务是由师训后人担任的;其次,绝大多数中下级官员至少是少数民族高级官员,其中大部分是官员,然后升为高级官员;第三,元代前期没有设立科举取士的科目,虽然后来科举实施,对整个官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依然无法与唐宋时期相提并论。元朝的选拔制度偏爱蒙古族,一般的汉族人,特别是“南方人”,很少进入高官的行列;大多数挤进官场的汉人和南人,只能淹没在共同的调子里,他们的一生都是在中下级官员的岗位上度过的。
刘克仁到底是汉人子弟,对于汉人的文化,他的心里是非常热爱的,对于恢复科举制,他是大力支持的。当初元仁宗了爱育黎拔力八达力主恢复科举考试,刘克仁就曾经报过名。由于各种原因的牵绊,最终没有上考场,这是刘克仁最大的遗憾。
科举制度是隋朝创立的,隋朝以后各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就是沿用这个制度,系由分科取士而得名。
开皇七年,隋文帝杨坚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杨广时始置进士科。
唐代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至武则天称帝时,武则天本人亲行殿试,并增设武举。其由皇帝特诏举行者,称为制科。
元世祖忽必烈一统天下之前,也曾学习历代的选官制度,唯独不愿意学习宋朝的制度。宋朝官与吏的界限分明,胥吏大多以胥吏为终,然而元朝因为缺乏科举取才,就以推举或考试胥吏的方式晋升为官,这打破官吏屏障,使官吏成为上下的关系。
科举选材方面,窝阔台汗曾经听从耶律楚材建议,召集名儒讲经于东宫,率大臣子弟听讲。又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倡导学习汉族古代文化。又设经书国子学,以冯志常为总教习,命侍臣子弟十八人入学,学习汉文化。但是窝阔台汗死后,学习汉文化的行动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