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立威才能成名将
类别:
其他
作者:
团之大字数:2242更新时间:22/08/01 22:57:18
独孤信再次问道:“刮风下雨也不间断?”牧童可能是嫌独孤信打扰他休息了,哼哼唧唧地侧过身子答道:“是!”
独孤信自觉没趣,也就不再问了,拍马继续赶路。独孤信这时候才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失败,刘克仁能够干净利落地打败独孤信率领的“武穆军”,就是源于他治军严格,练兵到位。
欲治兵者,必先治将。这是兵家总结出的一条重要治军经验。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都认识到“兵是军之基,将是兵之脊”的道理,因此“整肃军纪,重在将也、难在将也”。
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认为遵守军纪军规、珍惜个人声誉是将帅能够领兵打仗的必备条件,并在其著作的《将苑》中细数“侵竭府库,擅给其财”等九蠹,认为“三军之蠹,有之必败也”。
为将者必须“恪守正道,立身行己,凡百点检,务可以率下事上,以身为众人之法程,以官为众人之视效。否则人心解体,万法丛脞”。翻开灿若繁星的兵家圣典,如果说从严治军之道是其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那么坚持“严兵先严官”、“严下先严上”、“严军先严将”则是其精髓所在。正所谓“故将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
历史兴衰更替反复验证着这条军队建设的铁律。秦军扫**而得天下,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他们带领大汉军队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只能不断西迁,靠的就是铁一般的纪律。连一代枭雄曹操,也曾经在违反自己制定的军纪之时,想出了“割发代首”的解决方案。大唐秦王李世民,靠的也是如铁一般的纪律,才在带兵打仗时做到以少胜多。
毫无例外的是,这些称雄于世的大一统王朝军队伴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与巩固,在成功后迅速蜕化,在农民起义、内部豪强或外来势力的打击面前溃不成军,随同政权的腐朽而一起衰落。
秦灭六国后,立即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成十二个金人,各路军官文恬武嬉,承平意识流布,战备意识淡忘。大官小吏更是整日“居家弹筝击筑,衣绣策肥,日从宾客子弟饮”,除“攘功取巧外,别无长处”。
领兵之人从昔日剽悍骁勇的将帅蜕变为养尊处优、骄奢淫逸、游手好闲的官老爷和寄生虫,这支军队由盛而衰及亡便不可逆地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夫将者,人命之所悬也,成败之所系也,祸福之所倚也。”只有从严治军、从严治官,才能锻造出一支守纪如铁的军队,赢得人民的拥护,凝聚力量,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胜利。
如果做不到严将严兵,那就无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刘克仁的治军理念其实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当兵的绝对不能过得太舒服了,因为太舒服了,那就很容易出问题的。”
严将严兵有时候就是手段要狠辣,有时候必须“杀鸡儆猴”,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景公派司马穰苴帅兵去抵御燕国进攻,同时齐景公还派了个亲信庄贾做监军。
司马穰苴和庄贾约好,明天中午在军门会和。第二天上午,司马穰苴就到了,在军门立沙漏等待庄贾的到来。庄贾因为要出远门,很多亲贵宴请他,他也不把和司马穰苴的约定放在心上,一直喝到快傍晚才到。
司马穰苴就喝问庄贾延期该当何罪,庄贾当时还没喝醉,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让别人去向齐景公求救,但司马穰苴在齐景公派人求情之前,先把庄贾斩了。后来齐景公派来替庄贾免罪的使者到了军中,却枉顾军纪,驾车直接闯入军营,也被司马穰苴治罪,本来司马穰苴是要把使者斩了的,但他知道国君的使者不能斩,为了警示其他人,就把两个驾车的和使者的一个仆人都斩了。
关键,让齐景公派一个亲贵来做监军,还是司马穰苴主动请求的,因为他说自己素来地位不高,没威信。想来,他早就打算好了借亲贵的名头来立威。
再一个严将严兵的典型就是史称“兵圣”的孙武,孙武写成了名垂千古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将它献给了吴王阖闾,后来,他又到吴王阖闾那里谋得了一个领兵将领的差事。
吴王阖闾听孙武说他能带兵,就想验验孙武的成色,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耐。吴王阖闾想了个好笑办法,就是把自己后宫百十号妃子和宫女拉出来,交给孙武训练。
孙武一点也不含糊,当时就把这些后宫的妃子和宫女分成两队,由吴王阖闾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分任队长。训练开始之后,宫女们都嘻嘻哈哈,孙武二话不说就把吴王阖闾这两个宠妃担任的队长给斩了,这一下子就把当场所有的人给镇住了,剩余的妃子和宫女们都不敢再嘻嘻哈哈,彻底服了。吴王阖闾劝说孙武手下留情也没用,孙武坚持军令如山,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后来他和伍子胥带领吴**队打败楚国,把楚平王的尸体挖出来,供伍子胥鞭尸泄愤。如果没有孙武的坚持,吴国不可能打败楚国。
秦末天下还没有大乱的时候,彭越并没有多么出名,刚开始时他只是在梁国(魏国)一带当强盗,抢不到东西时就打打渔,有时顺便劫个财。天下大乱后,不少小混混都来投奔他。
当麾下聚集了几百人后,一些人就劝说彭越也拉起反旗。彭越刚开始根本不愿意干,可是他架不住这些家伙们三番五次地说,也就稀里糊涂地答应了。
于是彭越和大家伙约好,第二天日出时汇合举事,凡是迟到的,就要斩首。结果第二天中午后,十几个人迟到,还不以为意。于是彭越对大家说:“我本来不想造反,因为造反的风险特别大,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你们三番五次地要我带着你们造反,说会听从我的号令。我们昨天约好迟到的要斩首。现在你们这些迟到的,都要斩”。大家还都笑嘻嘻说,“不至于”,“不至于”,“以后不会了”。
彭越知道斩首是必须要做的,因为要立威。但是斩得多了,又会起反作用。所以他最终决定把最迟的那一个给斩了。从此之后,大家都怕了彭越,乖乖地听他号令,甚至都不敢用正眼看他。
杀人立威,很管用。但被杀的多少有些死得随机和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