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魔鬼提问
类别:
其他
作者:
晓泉叮咚字数:2179更新时间:22/05/26 11:28:42
“这个说法,在国际社会上,存在一定的认可度,但流传的并不算广。”
“当然了,作为一个华夏人,我还是希望,它能被世界所认同的。”,钟小虎又思索了一会,回答说道。
“喂,你说话别像挤牙膏一样,我非得挤一下,才能说出来一点啊!”
“把你知道的,都说完!”,潘雨不满地蹙眉,提出了要求。
“好,我想想。”,钟小虎低下头,再次陷入了沉思。
好片刻后,才抬起头,仰望着潘雨,答道:“该说的,我知道的,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
“要不,我补充一点,刚才说的不够详细的内容吧?”
“好。”,潘雨点头同意。
“嗯……早在七八百年前……人类主要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地连续运动,来计量时间。”
“比如日晷,就是利用日影的方向,来判断时间的。”
“再比如漏壶和沙漏,就分别是用水流和沙流地流量,来计量时间。”
“还有一个就是,我知道在国外,被誉为钟表之父的人,名字叫做乔万尼·德·丹第。”
潘雨给钟小虎翘起了大拇指,称赞道:“厉害,还有补充的吗?”
“没有了,我知道的都说完了。”,钟小虎摇了摇头。
这就是学霸级文科生的知识储备。
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能吟会算,博古通今。
“好!”,潘雨坚定道:“所以你告诉我,第一个发明钟的人,到底是谁?”
“我觉得应该是华夏的苏颂!”,钟小虎确定地道:“他和韩公廉,共同制造的水运仪象台,当算作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计时器!”
潘雨也不评价,他答案的对错。
直接开口问道:“行,你说苏颂,就苏颂!”
“那么question来了,这个苏颂,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钟的人,他是怎么知道,当时是几点的呢?”
“呃……”,钟小虎一下子,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
他熟读历史,可这个问题,他是真的从来没有想过。
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不知道吧?”
“不知道,咱们就换下一个问题。”,潘雨才不管前者知不知道,只要没在第一时间回答上来,就通通视为不知道,道:“地球上,除了华夏,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截至至目前,世界上共有,两百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
“其中,主权国家有一百九十五个,无主权国家两个,地区三十六个。”
“除去华夏,应该一共有国家一百九十六个。”,钟小虎张口便答。
这是高中地理上的,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可丝毫难不住他。
“但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国家,都有各自国家的语言。”
“不同国度的人,想要取得交流,应该怎么做呢?”,潘雨问道。
“我觉得应该以联合国规定的,世界上的十大主要语种为依据,统一语言,进行沟通、交流。”
“要是没记错的话,据联合国最新语种分布,与应用力调查资料表显示。”
“现代的十大主要语种,应该是英语、汉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朝鲜语与葡萄牙语。”
“英语、汉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六种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
“对于世界各国人民来说,语言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钟小虎滔滔不绝地讲道。
他完全把潘雨地提问,当作了高考简答题在解答。
“好!”,潘雨再度夸奖一声。
然后抛出了终极问题,道:“既然如此,那么请你告诉我,第一个华夏人,见到第一个外国人,他们是怎么交流的呢?”
“呃……”,钟小虎答不上来。
又一次倒在了,潘雨“魔鬼提问”的最后考核上。
“继续!”,钟小虎咬了咬牙。
连续两次被人考倒,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击。
他有些不服气,主动向潘雨,请求挑战下一个问题。
潘雨也不含糊,想都不用想的,就甩除了第三道题:“在数学里,你知道交换律吗?”
“当然知道!”,钟小虎答道:“交换律,是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高中学到的交换律,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加法交换律,一种是乘法交换律。”
“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公式,就是a与b的和,等于b与a的和。”
“有理数的乘法交换律公式,就是a与b的积,等于b与a的积。”
这次,他并没有因为潘雨,提出的问题简单,而有所掉以轻心。
透过前两个问题,不难看出,简单的知识背后,往往隐藏着很深不可测的“陷阱”。
“好,我不看乘法交换律,只看加法交换律。”
“那我假如把它画进数轴里,是不是可以得出,相同的两对数字,其和相等的结论呢?”,潘雨问道。
这个问题,听上去似乎比较深奥。
钟小虎乍一听,没能理解对方的意思。
还是在脑海里,依着潘雨的说辞,比划了一番。
才明白了,后者要说的内容。
讲白了,还是一组相同距离的相加,其和相等的结论。
没毛病!
“没错!”,钟小虎点头肯定。
“那相同距离的差,是不是也相等呢?”
“比如一把尺上,三厘米到五厘米的距离,等于五厘米到三厘米的距离?”,潘雨问道。
“这个要引入绝对值。”,钟小虎略作思考,摇了摇头,严谨地道:“五与三的差,是二。”
“可三和五的差,是负二。”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说,相同数字之间的差相等,只能说它们之间的绝对值相等。”
“因为我们不能知道,它们在相减过程中的顺序。”
“只有确保答案唯正,或者唯负,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