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7章 山中故人

类别:其他 作者:战国萧烟字数:3249更新时间:22/08/04 21:52:41
杨丛义笑道:“道长多虑了,我们不会在观中打扰道长清修。”

而后转头看看孟芸娘、顾清尘等人,又对道长道:“我们此番不远千里而来,除了拜山谢恩,也打算在山里住上一段时间,劳烦道长帮我们在附近挑选一个清修福地,结庐建屋之事,我们可以自己动手。”

话音落下,孟芸娘的随行丫头向那道长递上了一个颇为沉重的包裹。

“施主这是何意?”那道长面有难色,并未接下。

“一点香火钱。”杨丛义道:“这五龙观以往应当十分鼎盛,我们添点香火钱,愿这五龙观重现往日盛景!”

“不必了。广厦千间终有烟消云散的时候,往日之景,不复也罢,草屋石室,也能修炼。”说这话的时候,道长脸上显出一丝痛苦之色,随即消散,归于平静。

“我们这香火钱是拜山谢恩的,拜山的可以不收,谢恩的香火钱,道长也能替清木道长做主?”杨丛义眼见对方似乎无意重修五龙观,但这香火钱他们得收下。

“师伯云游,贫道做得了主。”道长回答的很坚定。

“行,香火钱不收就不收吧,我们想在山上小住一段时间,道长可否为我们挑一处福地?”对方不收钱,那只能想其他办法了。

“五龙峰地势清幽,景色秀丽,处处都是福地,施主想在山上小住,只要不是毁山放火,哪里都可去得。”道长如此回道,似乎不愿与对方有太多交集,也不愿纠缠。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扰道长清修了,告辞。”杨丛义说完转身就走,朝观外而去。

“施主慢走。”道长单掌作礼。

孟芸娘等人心有疑惑,但此时此地却是不方便询问,随即跟了上去。

等到出了五龙观,走不出半里,孟芸娘便忍不住开口了。

“夫君,我们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好不容易才找到这儿,就这么走?”

“不走。这武当山里环境清幽,远离红尘俗世,正是清修的好地方。五龙观里,我们不能住,这山里不是随处都能安身。”杨丛义微微笑道。

“夫君,我们真要在这山里住?这儿可什么都没有!”显然孟芸娘并不喜欢在山里,官宦千金的出身,哪里受得了在荒山野外长时间露宿。

“要是什么都有,那还怎么清修。我们从汴京来这儿,不就是为了清净清净。”

一听这话,孟芸娘虽然心里不是很愿意,却也不再说什么。

“史校尉,劳烦你在附近给我们建三间草屋,我们要在此地清修长住。”杨丛义抬眼远望,发现此地视野开阔,藏风向阳,环境确实不错,便有意在此地住下。

“是,大人,两日之内,一定建好。”身着便衣的禁卫首领抱拳接令。

杨丛义虽然辞了枢密院副使的职务,可他开府义同三司的官位还在,郡公的爵位还在,俸禄及待遇自然保留,何况说不定哪天又马上官复原职。

所以这些随行禁卫只能服从命令,并不会忤逆。

当然,杨丛义也不会让他们做什么过分的事情,毕竟他们是皇帝的宿卫军。

在野外宿营两日后,杨丛义等人第三天便住进了禁卫军为他们新建的房屋,他们夫妇三人一人一间。

除此之外,禁卫军还在附近另修两间小屋,用来生火做饭,堆放物资。

而禁卫军自己,则在一里之外开建他们自己的宿营地,杨丛义不离开,他们就得在山上陪着,直到有新命令传来。

他们一行人在山上住下了。

半个月之后,一个道人忽然前来杨丛义清修之地拜访,那道人一见面便道破了他的身份。

“杨大人,一别多年,别来无恙!”

杨丛义定睛一看,来人似乎颇为熟悉,片刻之后马上想起此人来,当即笑道:“张道长,十几年不见,你也没什么变化嘛。”

来人不是旁人,正是曾经随杨丛义出过海,又随他赴广南抗击李越的张柳道长。

“当年广南一别,就再无道长的消息,这些年可好?”此地得见故人,杨丛义十分高兴。

“挺好的。当年从广南回到临安之后,得了些赏赐,便赶着回山了。后来又下山云游过两次,也去过临安,却是无缘再见杨大人。大人这些年可好?”五寸黑须的张柳在杨丛义面前也很是兴奋。

“还好,还是跟之前一样,终日奔忙,危险不少经历,大难不曾有过,也算平安吧。”杨丛义说完,马上问道:“道长在哪家观祠?如何得知我在此地?”

张柳笑答:“五龙观。”

“哈哈哈......我早该想到了。”杨丛义笑道:“早知我进山了,道长是今日才闲下来吗?”

“是啊,也是今日方才有空闲,观里出家人不少,除了修炼也是要吃饭的,都得种地,昨天才忙完。”

“前几天出去,见山坳处有一大片地,是你们在种?”

“不全是。前几年山下打仗,有不少人进山躲避,来到观里,五龙观要养活的人多了,就多开垦了一些地,这几年不打仗了,天下太平,很多人又下山了,之前开垦的地也不好就此荒废,谁知道什么再打仗呢。现在这些地,多数都给留在山里的百姓了,我们二三十人一年也吃不了多少粮,种不了那么多地。”张柳解释道。

“如此说来,五龙观里的废墟是战火所致,不是普通走水?”杨丛义心里马上就有了疑问。

“都是战火所致。小时候,五龙观里殿、堂、亭、室很多,光房屋就两百多间,三四十年前,金人南下之后战火不断,邓州、均州战火弥漫十几年,五龙观在这期间多次遭遇战火,修建的赶不上损毁的,最终都成了废墟,只剩最近十多年修建的这些房屋了。”说到此处,张柳神情有些落寞。

“那还真是可惜了。”

战火确实会摧毁很多东西,但有些仗不说你说不打就可以不打的,也不是你不想发动就可以不发动的,天下大势滚滚而动,所有人都只能被裹挟着前行,杨丛义也不能例外。

“现在金人被赶回北方,邓州、均州再无金人,天下天平了,是时候重修五龙观了。”杨丛义说道。

“哪有那般容易。自唐代贞观年间,均州守姚简奉旨上山祷雨应验,之后姚简便奉皇帝旨意,在五龙峰建‘五龙祠’。后来在本朝真宗年间,真宗皇帝又赐下‘五龙灵应之观’之名。如此这般历经几百年,才逐渐鼎盛。几番战火几乎全毁,如今想重建谈何容易。几十年来,观中多历战乱,一无积财,二无香火,难啊!再说,修好之后,战火一起,还不是付之一炬,又何必浪费钱财人力,不修也罢。”张柳摇头。

“话不能这么说。战乱再频繁,也终有结束的时候。如今金人北迁,天下太平,正该是大兴土木、重建五龙观时。”杨丛义劝道。

“金人并没有被彻底赶走,即使金人被赶走,战火就会永远消失吗?不见得。再说即使有心重修,五龙观清修道人,又哪有那许多财力,不是徒增烦心事。”张柳道长不为所动。

“好了,先不说重修的事了,真要重修也不是三五个月、三五年的事。如果需要,我会尽力相助。”杨丛义也不再劝说,毕竟在山中重修宫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多谢大人。”张柳行礼道谢。

“你能找到这儿来,想必是知道我原本要找清木道长吧?”杨丛义抬手请茶,而后微微一笑问道。

“听孙师兄说了。不过大人来得晚了些,师伯早前就下山云游了,听说可能会南下衡山,顺道还要去龙虎山会友,此时恐怕早已经过了长江,等师伯回来估计也是两三年后了。要是有缘,找到更合适的福地洞天,估计也就不会再回五龙观。所以,大人如果忙的话,还是不要在山上等了。”张柳将清木道长的去向稍作解释,便转而劝说杨丛义下山。

“那还真是可惜了,要是路上不耽误,早上山一个月就好了。”杨丛义叹息一声。

修道之人随遇而安。

当年在天柱山里遇到顾清尘和她的师父郑道长,她们也是离山云游,甚至都不准备再回天柱山,想来行事一贯随心所欲的清木道长也是一样,这次错过,以后怕是再难见到了。

也许就是天意吧,不该弄清楚的事,终究还是无缘弄清楚。

“之前我在五龙观也跟道长说了,这次上山除了找清木道长之外,也想在山上清修一段时间。以后得空,多多走动吧,说不定哪天忽然就找不见我了。”杨丛义微微笑道。

“一直没问,大人这次是从哪儿来?”张柳没有接话,反而道出疑问。

“汴京。”

张柳看着对方,脸上神色一动,轻问道:“汴京情势不太平吧。”

杨丛义笑道:“大宋经过几年休养,百姓安居,朝局稳定。北方的金国又内乱,汴京能有什么大事,太平无事。”

“哦,没事就好。”张柳随口回道。

“老爷,饭好了。”二人叙谈间,下人在门前禀道。

“道长,一起吃顿斋饭吧。”

“这怎么好......”

“有什么好不好的,我们认识又不是一天两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