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章 潜龙计谋间闻人 伪燕党争失大将
类别:
其他
作者:
俱邀侠客芙蓉剑字数:5586更新时间:22/08/05 12:16:17
汉中王已经入主长安,安定三辅秩序,遂将汉中王幕府从南郑迁入长安。众人见建夏已经进驻关中,于是群下便有让建夏称尊之意,都请领英率众劝进建夏。领英道:“此大事,需得庙堂相商之。”于是请建夏设朝会商议。
建夏便在未央宫设朝,汉中太守文雄先进言道:“长安乃汉朝天子帝都,殿下今日已经坐镇长安城,兼有东南益、荆、扬、交等州,西北凉、并等州,势力已经据天下大半,可与伪燕分庭抗礼。殿下正可承继大统,以应四海人心。”
建夏道:“孤虽然已经恢复长安旧都,然燕贼仍然占据华夏中原,山东、幽州等地,皆未有恢复。且凉州、并州伪燕余党尚在,国贼未除,孤不可即大位。”
封传车遂出奏道:“殿下英明神武,天之所开,且已经据有长安,臣以为殿下可进位称尊,以激励三军。”
建夏拒绝,道:“卿等相劝之意,孤心甚知。然此时战事倥偬,伪燕数十万大军仍未剿灭,孤若遽然称尊,恐有损兴汉大事也。”
军师兼都督诸路军事徐图遂奏道:“殿下入长安城,本可称尊。只是因仓促之间,国贼未除,战事紧急。承继大统乃大事也,不可草草了之。既然殿下推辞,以臣之见,且再恢复中原、山东、幽州之后,殿下便可君临天下。当前之急,还需以剿灭伪燕为要。”
建夏闻言遂道:“军师之言甚为妥当,可依军事之言行之。”
领英遂奏道:“殿下入长安,当收聚人心,封赏有功之将士,以激励三军。制定剿灭伪燕策略,再相出兵,收复中原。”
建夏道:“善。”遂下王命,封赏三军,夺取长安各有功将士,按照军功领受封赏。建夏欲要封赏领英,领英辞让道:“华夏未定,中原未复,臣不可领受封赏。三军将士、冲锋陷阵、临敌拼杀,应受先赏。”
于是文雄、封传车、独孤虎等人,也都纷纷辞让道:“臣等职位已经尤为殊荣,不敢再言封赏。如同军师之言,待殿下平定四海、君临天下之后,臣等才可以领受封赏。”
于是建夏便同意领英等人请求,只赏士卒以及偏将以下将领,卢飞斩杀伪燕勇将宁成有功,建夏遂以卢飞为鹰扬将军。
领英又出奏道:“奋威将军王腾海内扬名,且协助殿下略定并州,今又与殿下形成合围长安之势,逼迫伪燕撤出长安,功莫大焉。今奋威将军相归殿下,我兵力大振。请殿下加奋威将军王腾为征北大将军号,代理都督并州军事。”
建夏遂下王命,以纵横为征北大将军,假节,都督并州军事。纵横欲辞让,建夏道:“将军岂非孤给予职务过低不屑乎?孤今尚只是汉中王,不能再给将军高位。且待四海平定之后,汉朝大将军之位,非卿莫属也。”
纵横伏地谢道:“末将不过北边一武夫,安敢享受此等殊荣?请殿下安心,末将自当出生入死血战沙场,相报殿下隆恩。”遂接收汉中王敕命。
领英又奏道:“公孙霸虽然逃归洛阳,然其麾下数十万大军仍在。敌将闻人策拥兵驻守潼关,仍欲再夺回长安。今前将军正领荆州军进围宛城,以臣之见,公孙霸必然率军相助宛城,若其尽起中原之兵前往,恐荆州之众难抗其锋。殿下应立即收聚军马,取下潼关,兵临中原,则可以震慑公孙霸,为荆州分其势也。”
建夏道:“善。孤授权军师,即令大军进取潼关,军师自可调度安排。”
领英于是陈说攻取潼关之策道:“潼关为燕将闻人策驻守,有九万军马。闻人策极能防守用兵,不可小觑之。吾与此人数次交手,吾虽然占取先机,然闻人策用兵之才在吾之上。今若攻之,恐伤亡过大。吾亦知此人虽能用兵,却不谙为将之道,今可使用反间之计,令其受到公孙霸猜忌,其用兵便受到掣肘,其若受掣肘,吾便能破之也。”
建夏惊喜问道:“军师有何策能够离间伪燕君臣?”
领英道:“臣可令所降燕军将士,持吾书信与洛阳,结交伪燕朝臣,以散步闻人策欲要与吾军通敌之流言,伪燕朝廷党争,丞相皇甫照、御史大夫汪谦等素忌闻人策被重用,若将此言言之公孙霸,公孙霸必然怀疑,虽然不至于罢撤闻人策,然定会派遣监军监督其领军。若如此,闻人策便受掣肘,吾既能趁虚而破之也。”
建夏闻言喜道:“军师足智多谋,乃孤之张子房也。今即可行此事,早定中原,早兴大汉。”
于是领英唤来所降燕军数人,其中有一人为房围部下校尉,名唤张车儿,领英对其道:“今有一大功劳,可以释放你等回洛阳,并受燕朝重赏,你等可从吾命否?”
张车儿遂拜伏在地道:“果真如此,末将当誓死从军师命!”
领英道:“吾有一书信,带给燕朝皇甫丞相与汪谦御史,你能替吾传达二位大臣,便是大功一件,燕朝必有重赏。”
张车儿遂应允,领英于是写了书信,交付张车儿,并赐其金帛,赠给军马三匹,又亲自写下放行手令,张车儿遂带了书信,与二燕军降卒便驰马望潼关而去。
张车儿行至潼关,为闻人策军士所获,张车儿道:“吾虽然降汉中伪王,然被潜龙放回。有一书欲要交付朝中皇甫丞
相与御史汪大人。”
军士遂带张车儿来见闻人策,闻人策心下疑惑,便令其出示潜龙书信,张车儿道:“此书写给皇甫丞相与汪御史,非大都督所能阅也。”
闻人策心下更为疑惑,遂让军士搜出其书信,拆开视看,见并无军情机密等事,只是潜龙仰慕皇甫丞相、汪谦御史客套问候之辞。闻人策心下狐疑,不知其中之意。而张车儿又是房围帐下校尉,自己不便拘拿,不得已,遂放张车儿等三人回洛阳。
张车儿到洛阳,也不归军中,只潜藏洛阳城中,打探皇甫照、汪谦等消息,一日得以探知汪谦在家,张车儿趁夜遂前往汪谦府前,说自己是房围部将,有机密事要见御史大人。
原来燕朝党争分为两派,一派是皇甫照、汪谦为首,一派是归海卫、闻人亮为首,各自培植势力,互相倾轧。房围等十营将领乃是皇甫照、汪谦所推荐,而闻人策是归海卫所推荐,又是司空闻人亮之侄。皇甫照、汪谦与闻人亮、归海卫在燕朝貌合心不合。见闻人策受重用,十营江陵皆折损殆尽,己方势力便大为削弱,心下难平。皇甫照、汪谦屡次弹劾闻人策,公孙霸因为闻人策善于用兵之故,虽见二人弹劾,却仍然用闻人策。
汪谦闻报,遂命张车儿入见,问道:“你今来见老夫,有何机密事?”
张车儿道:“回禀御史大人,潜龙相慕皇甫丞相与御史大人,特命在下携带书信拜会。然经过潼关,被镇西将军所获,搜出书信,怀疑末将与贼军私通。”
汪谦道:“你从汉中伪王处逃回,形迹可疑,镇西将军盘查,理所当然。有何可说也?”
张车儿遂道:“末将在贼军军中,偶然发现一天大机密事,今不敢不告之御史大人。”
汪谦惊问道:“你且说来,是何天大机密事。”
张车儿道:“末将曾无意中听到潜龙与人言:闻人镇西虽然有九万大军驻守潼关,然而不过摆设而已。只需吾计策得逞,闻人镇西便率众归诚吾麾下也。末将不肯信,于是趁贼军审问之机,诈言借机献策。潜龙便亲自来审问末将,末将虚言归顺,潜龙信以为实,出具闻人镇西将军与其交通书信,末将视之,果然是闻人镇西手迹,且有镇西将军大印在上。”
汪谦闻言沉吟,良久才对张车儿道:“你既然探得如此机密大事,甚为有功。吾将奏知陛下赏你。”嘱咐其保密,勿要外泄,又自赏张车儿黄金十两,张车儿欢天喜地而去。
汪谦遂前来见皇甫照,诉说张车儿之事。皇甫照道:“此又无证据,恐是贼军诡计。”汪谦道:“虽然无证据,然闻人策弃天水,败槐里,又弃长安,军中多言其与贼军潜龙惺惺相惜,互相交言,数次皆不战而退。今退至潼关,如见陛下难于支持之时,突然反水献关,则大燕必然葬送此人之手也。”
皇甫照道:“吾虽然不喜闻人策领兵,然仍信其忠于陛下也。今此捕风捉影之事,不可趁此而落井下石。如闻人策被罢黜,潼关将无人能守矣。”
汪谦道:“虽然如此,也不可不妨之。大战之前,人心难测也。”
皇甫照道:“依御史之见,该如何?”
汪谦道:“明日可奏知陛下,劝陛下派监军前往共同镇守潼关,便可。”
皇甫照道:“此论甚妥,甚合吾意。”
于是二人次日便在早朝上奏闻公孙霸,说风闻闻人策与贼军潜龙交通之事,请陛下防之,公孙霸见二人数次弹劾,寻思二人并非奸佞之臣,心中也略有动摇,便问道:“二卿以为朕该如何应对此事为宜呢?”
皇甫照道:“臣虽然不喜闻人策,既然陛下受其重任,闻人策必然有可取之处。然人非圣贤,臣恐闻人策资历尚浅,初领重任,行事有所欠缺,恐为贼军所乘。陛下需得遣人相助为便。”
汪谦也道:“纵使闻人策忠心陛下,然若大势所迫之下,闻人策一人何能抗之?陛下且派遣监军,以协助匡正闻人策,免遭贼军所诱逼。此也是为闻人镇西所着想也。”
公孙霸闻言沉吟,对二人道:“朕不可怀疑闻人昭远。”
皇甫照道:“闻人策虽能用兵,然贼军潜龙正是其劲敌。数度交兵,一败再败,今守潼关,若再不敌潜龙,陛下可还能倚仗其乎?派监军前往,一为相助,二为匡正,以免再遭溃败也。”
公孙霸闻言遂问道:“卿等以为何人为监军合适?”
汪谦遂奏道:“防守潼关,事关重大,需得陛下心腹亲近之人,方可任之。”
皇甫照奏道:“臣以为可用中常侍于仁为监军合适。”
公孙霸便采纳二人之言,用中常侍于仁为闻人策军中监军,使持节前往潼关,奉公孙霸之命监督闻人策用兵。
闻人策见余于仁奉公孙霸之命前来监军,还以为公孙霸为激励潼关燕军士气,并未想到是朝中大臣掣肘自己,于是欣然相迎于仁,对其甚为恭敬。
于仁是伪燕宫中宦者,受公孙霸见信,然其又与皇甫照、汪谦等人交好。在燕朝两党派系明争暗斗中,偏向皇甫照与汪谦。此次前来监军,亦是防止闻人策立下大功而得势,闻人策仍然不知也。
领英在长安休军十余日
,哨骑探报,说公孙霸已经派遣宦者于仁为闻人策军中监军,领英大喜道:“张车儿必然得逞,今吾计以行,便可进军。”
于是集合众将,整顿三军,在长安誓师,提大兵十万人前来潼关。
闻人策得知领英又提兵前来,便令军从潼关后撤至湖县驻扎,因为潼关从西向东进攻,便易攻难守,从东向西进攻,便易守难攻。闻人策深知潼关地势,知道汉军大举前来,必然难守,不如退往湖县驻扎,倚仗地势而阻截汉军,可以制敌。然于仁并不懂军事,见闻人策如此,便道:“将军闻贼军前来,便弃守潼关要隘,退至弘农郡境内而守,岂不是纵敌直入河南吗?”
闻人策道:“敌军从西而来,潼关易攻难守,吾退军至湖县者,正是以退为进,贼军虽然取下潼关,然见我军屯扎湖县,必然不敢出中原也。”
于仁不以为然,仍然要坚持扼守潼关,闻人策道:“监军不可如此用兵,若敌军大至攻打我军,我军将损伤惨重也。”
于仁道:“吾奉命监军,今见大都督用兵不妥,意欲矫正,大都督不可不听之。”
二人正在争论,相持不下,忽然哨探报道:“潜龙提军十万,已经行至华阴,前部骑兵二万人,距离潼关不到百里。”
闻人策闻报大惊,遂不顾于仁相争,传令九万大军弃守潼关,撤至湖县驻扎。于仁挡住帐中大门道:“大都督欲要下令撤守潼关,就请斩了咱家。”
闻人策随即手执公孙霸所赐宝剑道:“吾奉陛下之诏命,有假节钺之大权,即便斩杀监军,也有此权力。今监军为陛下所派,虽然违抗吾军令,吾仍不可擅杀之。”于是命令左右将监军执下,便传命全军退守湖县。
于仁从人见闻人策执下监军,大惊,随即飞马驰往洛阳,报知皇甫照。皇甫照闻言亦大惊,遂与汪谦二人入见公孙霸,说闻人策弃守潼关,又执下监军,如此专断行事,请陛下制之。
公孙霸闻知此事,心中也惊讶,汪谦又奏道:“闻人策倚仗陛下假节钺便利,滥用权力,今居然执下陛下心腹监军,如其变生肘腋,恐将让陛下失掉中原也。”
公孙霸见此,心中亦犹豫不决,遂问皇甫照道:“相国以为朕该如何处理此事?”
皇甫照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闻人策虽然未见其与贼军相通详实,然大战之前,不可再用此人领兵,陛下可换帅为宜。”
公孙霸方未有答言,忽然宫外一人闯入,大叫道:“陛下若撤换闻人昭远,潼关必然不能守,贼军将长驱中原,洛阳也将危矣。”
公孙霸视之,正是司徒归海卫也。归海卫方在宛城安排部署,今归洛阳,闻知皇甫照与汪谦弹劾闻人策之事,遂不及回府,便前来宫中,直闯而入。
皇甫照见归海卫不通奏闻便闯入宫中,冷笑道:“归海司徒擅闯皇宫之罪,可自知乎?司徒所举荐闻人策,不能相敌贼军潜龙,今已经弃守潼关,司徒尚不知乎?”
归海卫道:“闻人昭远弃守潼关,退居湖县,正是克敌制胜防守之略也。若守潼关,敌军从西而来,必然易攻难守,损失惨重。闻人昭远深知兵法,对陛下又忠贞不二。丞相等又怎可猜忌此人呢?”
汪谦道:“臣闻知闻人昭远撤军天水只时,在阵前与贼军潜龙话别,约定将天水拱手相让,潜龙不可趁势追击。前番在长安之时,也与潜龙约定,将不毁坏长安,令其勿要追击。二人为敌对之将,用兵如此,岂能说不是没有交通呢?”
归海卫道:“闻人昭远世之良才,为大燕忠诚良将。其尚年幼,资历声望难于诸公相匹,今偶然有所不周之处,诸君便以此为弹劾,何以让其为陛下尽忠尽力乎?”
皇甫照道:“然其弃天水,败扶风,走长安,一败再退,身为镇西将军,雍凉大都督,今雍凉之地尽失去。臣以为其不再可为将矣。”
归海卫道:“如罢撤闻人昭远,请问诸公,何人再能领军相敌潜龙?何人在能防守潼关?诸公以自身之利,是欲要让中原陷落汉中伪王之手吗?”
汪谦道:“归海司徒如此抬高贼军潜龙,是欲要显示闻人昭远在大燕无人可以替代吗?中原人才济济,能够胜于闻人昭远者,虽然不多,亦可称为不少。”
归海卫讥笑汪谦道:“御史大夫总领监察,如何今日也参与军务之事呢?未免有越俎代庖之嫌。”
汪谦闻言面红耳赤,遂道:“大燕有难,大臣皆有责也。吾虽然职为监察,然不能不替陛下分忧也。”
归海卫又笑道:“只恐御史监察派遣监军到闻人昭远军中,当误陛下大事也。”
汪谦闻言,遂斥责归海卫道:“军师此言何意?今闻人昭远已经扣押监军,几欲杀监军。监军乃陛下心腹信用之人,闻人昭远不过亦镇西将军,岂能如此滥用权力!”
公孙霸见二人争执良久,遂喝止道:“二卿休得再要争论。朕意已决,闻人昭远不能相敌贼军潜龙,今又处事不周,且将其召回。另遣大将前往,如再不能拒敌,可再让闻人昭远前往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