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心热

类别:其他 作者:恣悠悠字数:2103更新时间:22/08/05 13:13:02
黄河沿岸的人们,上供用的鱼就用鲤鱼这一样,鲤鱼跳龙门,这也是个吉兆。没有鲤鱼用面粉做条红尾巴的面鱼,也不用别的鱼代替。

再说了,这两年鱼的价格虽有上涨,可比起猪肉还是便宜多了,一斤半以上的大鲤鱼,才0.80元一斤。

韩屯千亩的荷塘,鱼和莲藕基本上就没在集市上卖过。

韩屯集中挖藕捕鱼,都是雇佣周围村庄的群众。大冬天的挖藕又脏又累还受罪,村里出的工钱就高,每人一天五元钱,中午还管一顿饭,猪肉炖粉条子随便吃,每人二两散酒。

这个年代的人干活实在,特别是人多的时候,大家都是膘着劲的干,各种比赛加大了人们干活的热情。

村和村比,人和人比,大家都是比谁干得又快又好,在这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这也是一种娱乐的方式。特别是未婚的男青年,通过比试展现自己,给自己找对象加分。

这种比试,充满了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可惜,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的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淹没,偷工减料、偷懒耍滑的现象比比皆是。

白莲藕的产量逐年提高,今年亩产首次超万斤。五亩一个塘子坑,仅鲤鱼一种就超过了万斤,亩产量也达到了二千斤。其他的鱼类,加一块也就四五百斤。

白莲藕零售价0.30元,批发价0.25元,鲤鱼的批发价是0.60元,其他的杂鱼批发价是0.50元。

韩屯村今年的莲藕和鲤鱼,大部分走的是批发价,就是这样,千亩的荷塘,收入高达三百多万元。韩屯村还剩了五个塘子坑没挖,是给各单位预留的。

周围的村庄看了,说不心热,那都是假的。新石庄乘机挑选了一批好白莲藕,把属于自己的二百亩塘子坑,全都种上了。他们的塘子坑,和别的队中间用渔网隔开,今年的鲤鱼也是大丰收,卖了二十多万元。

滩区的其他村庄,看到新石庄的栽藕,也都跟着学,乘机把属于自己村的塘子坑管理起来,栽上了白莲藕。

张集的17个滩区村庄,村村都有塘子坑,面积虽然没有韩屯村的大,哪个村也有几百亩。

好好的利用起来,一亩的塘子坑,收入三千元。几百亩的塘子坑,每年最少收入十几万元。

村里每年有了十几万的收入,架电修路这些公益事业,几年就能完成。村里几个社办教师的工资,更是不在话下。

耕地承包到户,塘子坑可没法分。即便是黄河不泛滥,每年的夏天,雨水也都往塘子坑里流,一年四季都有水,成了人工湖。

据记载,黄河中下游的塘子坑,一直到新世纪,出现了泥浆虹吸技术,才被淤灌成耕地。

现在各村的情况是,村里会捕鱼的,有空就去塘子坑里撒几网,捕到的大鱼卖了,小鱼自家吃。

滩区的人们,每家都喂几只鸭子鹅,在塘子坑里找些吃食,多少有些收入。

村里统一把塘子坑管起来,大部分人没意见,别管谁管理,鸭子鹅还是照样。只有少数会捕鱼的人不乐意,也左右不了大的形势。

各滩区村庄的这个决定,使得滩区和滩外的村庄,差距越来越大,张集公社的17个滩区村庄,依靠这些塘子坑的收入,村村发展温室大棚,成了全国闻名的蔬菜专业村。

张集镇的蔬菜批发市场,闻名全国,并且通过山本,出口日本。

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援朝舅舅将科技大的师生送到学校,和韩志杰一块把韩屯村赞助的一百万科研经费,转交给校方。第二天就回来了,他直接回了临水,都没顾得往家拐。

八四年的一百万元,可是比巨款,国家对科技大的投入虽然高,但一百万的赞助,还是在科技大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科技大表示,韩屯村以后就是科技大的试点村,随时可以给韩屯提供技术帮助。

韩志杰回来的时候,把韩德才老两口捎了回来,桂金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只能等过年的时候跟桂金一块回来。

韩德才老两口下车都愣住了,一年没回家,村里大变样,以前村庄的影子,一点也找不到了。

他家的房子,就在二爷家的西面,靠着两条大道,出入特别的方便。

二爷把老俩口接回家,看着布置的妥妥当当的房间,大奶奶拉着二奶奶的手,激动的说:“弟妹啊,让你费心了。”

二奶奶笑着说:“嫂子,您咋和俺客套上了,这不是俺应该做的吗。您和俺哥回来了,看哪里不合适,就告诉我,咱再重新的收拾。

也不知道您们提前回来,家里没准备下做饭的东西,一会我就去食堂给您们拿去。”

“小老妈妈”说:“不用去食堂拿,俺家里啥都有,我回家给大嫂拿去。”她还是那个急性子,边说边往外走。

韩屯人现在习惯了在食堂吃饭,基本上不在家里做饭,开始还在家里做夜宵,自打速食面生产后,饿了泡碗面吃,很少有在家动火的了。

家里的沼气,唯一的用处就是烧开水喝。

“高高三”家四个孩子都小,为了给孩子加餐,家里准备的东西到是非常齐全。

大爷行动不方便,大奶奶可是上上下下把家里看了一遍。她高兴的对丈夫说:“这所有的房间都带着卫生间,你住那个都合适。咱以后就不去京都了,住这样的房子我自己就能伺候你。”

韩德才也同意:“行,你要是不嫌累,咱就在家住。省得让老首长给安排勤务员了。桂金的孩子也上学了,离了咱们也可以啦。”

大奶奶的年龄,其实还没二奶奶大,她一辈子就生桂金一个孩子,大爷拿着国家的工资,吃的还是商品粮,一辈子没遭过罪,身体比二奶奶好多了。

她的个子也大,原来在家也是她一人伺候丈夫,跟着闺女进京后,看孩子加上伺候丈夫,就力不从心了,幸好老首长给他们安排了个勤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