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臣觐见
类别:
其他
作者:
霜天小角字数:1677更新时间:22/08/06 13:40:38
只见宫人引着两位身穿朝服的大臣进来。
当前一位是个精神矍铄的老头,头发和胡子都白透了,穿着一身青色盘补服,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上面绣着一只白鹇,头上戴着三梁朝冠。
稍稍落后一步的是一位高高瘦瘦的中年人,也穿着一身青色盘补服,只不过胸前和后背的补子上绣着的是一只,头上带着的是二梁朝冠。
两人上前行礼道,“臣刘三吾/白信蹈拜见皇上。”
洪武帝虚扶了一把,道,“两位爱卿不用拘礼,快起来吧!”
话虽这么说,两人却不敢僭越,仍然规规矩矩跪在地上行了一礼,生怕丝毫有损人臣之礼,犯了皇帝的大忌。因着刘三吾年纪已经很大了,洪武帝便吩咐云奇公公上前搀扶他起来,赐了坐。
洪武帝道,“朕今儿个召两位爱卿过来,就是问问会试的情况?”
刘三吾了然点了点头,答道,“禀皇上,会试三场进行的都很顺利,阅卷也已经进入了收尾阶段,经过这十多天的考核、讨论,目前已经预选出来了五十二名贡生,也排定了名次并上报了礼部,现在正准备拟定草榜。”
朱颜辞听到这里就有些明白了,原来这是在讨论科举考试,会试是大明朝中央级别的考试,难度也不是一般的高。虽然大明朝也可以通过举荐和杂流出仕,但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还是主流,因此科举更是朝廷的头等大事,怪不得洪武帝要过问一二。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恢复了由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下令设文武科取士。洪武三年更是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由此可见科举考试是非常重要的。
刘三吾身为翰林大学士,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才学名满江南,极受皇帝的器重。因着为人慷慨,不设城府,被人称为“坦坦翁”。虽然他已经80多岁了,仍被任命为今年的主考官。同时担任主考官还有王府纪善白信蹈,另同考官8人,监试官2人,其他就是一些负责收管试卷及试卷弥封、眷录、对读的官员。
“五十二人。”洪武帝重复了一句,道,“若是朕没有记错,二十七年取了足有一百人,今科竟然少了一半之多。”
“皇上记得没错,二十七年的确取了一百人,不过比起二十四年比起还算多了二十人。今科应试举子虽然也不少,但是才学参差不齐,因此黜落了不少人。”
洪武帝叹了一口气,道,“爱卿做的对,科举是为朝廷选官,自然不能放松标准。二十七年选出来的人倒是不少,但是酸儒也甚多,这些人文章一个个作得倒是花团锦簇,却办不了实事,没有真才实学。坦坦翁,你说,就凭这些‘之乎者也’能办得了事,治得了国?”
洪武六年朱元璋就因为觉得科举选拔的官员,没有实际行政能力而停罢了十年科举,也是非常的任性了。
刘三吾捋着胡须笑了两声,道,“皇上说的是,不过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臣以为圣贤之书自然有圣贤之书的道理,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然有些人把书读死了,但是这也不是圣贤之书的过错。”
“皇上设立文渊阁,开办国子监,大力推广教化之道,想必也是为了能为我朝能多培养一些治国之才。”
洪武帝听了这话,也笑道,“朕方才说这话也是发发牢骚而已,孔孟之道是治国之本,朕自然明白。只不过是希望这次会试能选出来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罢了,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毕竟文章作得再好,没有治国的本领也是无用,这做官和做学问还是不同的。”
“皇上说的是,空谈误国,文章若不注重治世之道,不注重经世致用,也只是虚文而已。”
洪武帝闻言,指了指他,称赞道,“你这话说的不错,这书上的道理是圣人之言,只会读可不是真本事,能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本事。”言罢,他起身来缓步走了几步,掸了掸衣袖,淡笑道,“朕年轻时也不通文采,但也坐上了皇位,可见,这天下的道理不一而足,坦坦翁,你来说说,这是个什么道理?”
刘三吾神情一滞,“这……”他支吾了两句,这会儿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白信蹈见状便道,“皇上天赋异禀,得天地护佑,自然不能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相提并论了。”
“少捡着这些漂亮话来糊弄朕!”洪武帝嗤了一句,但显然被这句话愉悦到了,哈哈笑了两声,摆手道,“朕年轻时,你们说这些漂亮话朕还信一些,现在是不敢信了。”他说到里,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低声叹息了一声,显得有些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