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盛世倾颓还梦碎】②
类别:
其他
作者:
蔚微蓝字数:3624更新时间:22/08/06 15:21:12
得知东都失守,叛军逼至潼关,李隆基久久说不出话来。
此时距离安禄山起兵,才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从范阳到东都,足足一千六百余里,往日行军尚需半月,安禄山大军究竟是何等勇猛,竟能如此顺利地攻城略地?
那半壁江山,诸多城池,皆有守军,就无一人敢与之一战么?
他的文治武功呢?他的盛世大唐呢?原来竟如此不堪一击?
高仙芝和封常清到底在做什么?!
“我要御驾亲征。”勤政务本楼里,李隆基将战报往御案上重重一拍,一时竟有些站不稳。
萧江沅忙上前扶住了他:“大家三思。”
“我想得很清楚,我去御驾亲征,太子留京监国。待叛乱平息,我若还没死,便传位于太子。”
李隆基年事已高,若是让年迈的天子去御驾亲征,那便真是大唐无人了,所以百官们并不赞同,也未当真,但李隆基的传位之意,他们听进去了。
杨国忠也听进去了,刚一退朝便找上了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安禄山以诛我为由起兵造反,朝臣百姓皆恨极了我,你们以为杨家与我还能剥离开么?就算日后太子继位,也不可能为了杨家无视臣民之心,能够保住杨家的只有圣人!若是圣人真去亲征了,恐怕也不会活着回来了,到时纵然是贵妃,又当如何?”
韩国夫人以为,反正太子早晚都是要继位的,也不在乎这一时半刻,便跟着虢国夫人一同去寻了杨玉环。
李隆基打算亲征一事,一直瞒着杨玉环。
太子继不继位,杨玉环不想管,但是李隆基想要去领兵打仗,她是决计不会同意的。
她意志坚决,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衔土请命,终是让李隆基改变了心意。
“你这是何必……”见杨玉环一身素衣,长发也披散着,脸上还沾着黄土,李隆基一边为她擦拭,一边叹道。
看到李隆基的白发又多了些,精神也差了好多,杨玉环不禁有些心疼,面上却是一副天真娇嗔的模样:“你又是何必……”
“嫌我年纪大了?”
“嫌你不肯服老,没有自知之明。”
“不然……我还能如何?”李隆基的唇边抿起一抹苦笑,“于大唐而言,我这样一个皇帝,除了提着一把老骨头去振奋军心,也没有什么别的用途了吧……”
杨玉环顿时眼圈一红,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她忙垂下脸,求助地看向了萧江沅。
萧江沅故作轻松地道:“大家可还记得徐敬业?昔年则天皇后废中宗皇帝为庐陵王,徐敬业自称匡复府大将军,以勤王救国、匡扶庐陵王复位为名,起兵于扬州。其麾下骆宾王还写了一封十分辛辣的《讨武檄文》,号召天下之能,无以匹敌。徐敬业也是初战告捷,但仗打得久了,也就打不下去了。”
“昔年的徐敬业,如何能比今日之安禄山?徐敬业虽名分上胜过安禄山,但毕竟只有十万人马,祖母派出平叛的却有三十万,且为府兵,资质都不差。如今叛军二十万,尚有降军源源不断,我军却只剩十万余,还大多是尚未训练过的新兵,如何能敌?”
“可大家是皇帝,是大唐天子,安禄山再如何骁勇,也不过是个胡人。大唐建国已百余年,四海子民是决计不会认胡人为主的,他们只是一时尚未反应过来,又与叛军有了血海深仇,一定会反抗的。大家切莫灰心,大唐绝不会亡!”
李隆基刚重拾了几分信心,就接到了安禄山在东都称帝的消息。
“逆胡可恶!”李隆基大怒,“下令给高仙芝和封常清,攻出潼关,夺回东都!”
“不可!”萧江沅忙道,“称帝哪有这么简单?安禄山必定一时分身乏术,无暇顾及其他,这是所有官军的喘息之机,且潼关易守难攻,不可轻出!”
这时,边令诚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向李隆基禀报:“封常清长叛军志气,动摇军心,高仙芝与之合谋,未经朝廷同意,便弃陕地数百里城池,退守潼关,更盗减军饷,罪无可恕!”
“你是说……他们不战而退,丢城弃地,目无朝廷,更无视我定下的东征大计?”李隆基脸色阴沉,“那就不需要他们了。”
李隆基当即颁下敕令,命边令诚立即重返潼关,将高仙芝和封常清斩于阵前!
临阵杀将乃是兵家大忌,李隆基却不管不顾,任是萧江沅如何劝解也无用。
数日之后,接过边令诚带回的封常清遗表,萧江沅淡淡地盯着边令诚:“封常清在撤入潼关之后,曾经三度上表,将兵败及弃城退守的缘由、当前战局与日后应对的手段,皆做了详细的解释与方略。圣人不肯看,还罢免了封常清的所有官爵,我却看了。潼关是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且易守难攻,陕郡却是一马平川,高仙芝和封常清只凭手中的新兵,决计拦不住叛军,这才撤退到占据天险又防守空虚的潼关。高仙芝家财万贯,又向来爱护士兵,当真会盗减军饷?”
萧江沅将封常清的遗表展开一看,只觉字字泣血:“你为了逃脱圣人的惩治,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你以为我想害死仙芝和封二?他们不肯听我的!他们的命是命,我的就不是么?我凭什么要跟他们一起死?”边令诚的情绪也不大对劲,竟敢正面顶撞萧江沅,“更何况不信任他们的是圣人,否则我说什么也没用,不是么?”
趁着萧江沅微怔,边令诚逃似的返回了自己的屋子。
在大唐,容易受到朝廷重用的大多是容貌俊朗、身姿挺秀之人,高仙芝便是其中之一。封常清其貌不扬,身姿矮小,又有跛脚,本难以被起用,却凭借自己的固执和才华,打动了高仙芝,从此两人志同道合,逐渐成为大唐名将,最终又一起死在了潼关。边令诚没看到开始,却见证了结束。
可他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李隆基也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却听萧江沅念起了封常清的遗表。他听了一阵才反应过来,立即将遗表夺来丢了出去:“你也觉得我做错了么?”
对于斩杀高封二人一事,百官也曾阻拦过。
“大家还是想想,接下来该怎么办吧。”
没了高仙芝和封常清,李隆基能想到的名将只剩哥舒翰一人。可哥舒翰在天宝十三载的时候便中了风,此后一直在长安荣养。
哥舒翰对高仙芝和封常清很有信心,本以为过不了多久,就能听到安禄山兵败身死的消息,却不想安禄山还没死,高封二人先被李隆基下令斩首了。而紧接着,他就被李隆基派去了潼关。
好在眼下,有八万援军可以被带去潼关,哥舒翰也的确不负众望,在潼关一守便是半年,期间叛军屡次进犯,皆被他击退。
与此同时,河东郭子仪与李光弼大破史思明,而河北在平原太守颜真卿的带领下亦捷报频传,大唐终于开始了有力的反击。
安禄山前路无法攻破潼关,后路又被阻拦,一时竟四面楚歌。
李隆基见战况如此有利,便不愿再忍,想让哥舒翰出关迎敌,夺回陕郡乃至东都。萧江沅、朝臣和在外将领皆觉不可,杨国忠却一力赞同。
杨国忠自知天下人都欲杀他而后快,而哥舒翰在启程之前,还曾让李隆基把安禄山继父的侄子安思顺斩首示众,以安民心。安思顺此前曾上奏李隆基防范安禄山,尚且得此结局,更遑论他?
哥舒翰这场仗若是打赢了,杨国忠也就离死不远了,所以他明知哥舒翰一出潼关必败,也要想办法让李隆基促成此事。
圣命难违,哥舒翰只好出关一战,结果十八万大军最终只剩八千,他自己还为部下所缚,献给了安禄山。他为求生而投降,遭尽了天下人唾骂,最终却仍是被安禄山所杀。
天宝十五载,六月初九,潼关失守。
附近的城池皆望风而逃,只留下长安这一座孤城,面对即将到来的叛军铁骑。
大唐不能亡,李隆基身为天子,也不甘心就这样死了。他同意了杨国忠的奏请,连夜从兴庆宫搬到了大明宫,打算凌晨逃离长安,去往蜀地。
长安是大唐的都城,离开这里对于李隆基来说,乃是奇耻大辱,但他只能这么做。只有这样,他才能活下去,才有机会日后反击,夺回两京,挽回这场浩劫。
见萧江沅有些心神不宁,李隆基道:“去把你的家里人也带上吧。”
萧江沅闻言立即抬眸,看向了李隆基。
杨玉环也十分意外,凑到萧江沅身边小声道:“我可什么都没告诉他。”
萧江沅向李隆基郑重一礼,便动身赶回了私邸。
自从她把正确的户籍交给了濯缨之后,她就再也没回过家。她以为濯缨早就离开了,却不想他一直都在。
夜深时见萧江沅突然归来,又听萧江沅让他跟她一起离开长安,濯缨一时百感交集,最终都变为了欢喜。
萧江沅直奔卧房,把自己的束胸等收拾起来,见濯缨一直跟着她,却始终站着不说话,道:“你怎的还不收拾?我们今晚就得走。”
“外头还宵禁呢……为什么走得这么急?”濯缨这才反应出不对,听萧江沅说完原因,他一时不敢置信,“圣人……不是说要亲征么,长安百姓都摩拳擦掌,等着跟圣人共进退呢。”
萧江沅默了默,道:“这是我和杨国忠放出的假消息。长安有数万官员,更有百万百姓,再加上住在宫外的数百位凤子龙孙,这么多人若一起走,速度必然会慢,万一连累圣人被叛军追上,后果不堪设想。”
见濯缨怔怔地看着自己,萧江沅垂眸一笑:“你不会才知道,我根本不是个好人吧?”
濯缨抿了抿唇:“你是他的臣子,保护他无可厚非,只是他身为天子,却要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抛下都城和这数百万子民,就这么逃了?”
“不然呢,死守长安,眼睁睁看着大唐亡国么?”
濯缨没再说什么,只是从衣柜里拿出了几件衣服,包好之后交给了萧江沅。
萧江沅以为他收拾的是自己的衣物,却不想这包裹里装着的,都是这几年他为她准备的新衣。她刚有疑惑,便听濯缨玉击般的声音铮然响起:
“我便不与你一起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