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城外迎恩门

类别:其他 作者:吐露字数:2095更新时间:22/08/08 11:34:41
虽然送嫁的队伍,是从阳和卫到的大同。www.uu234.net可论边境的距离,反而是阳和卫离鞑靼更近一些。

大同在阳和卫的西南面,送嫁的队伍走了一日,傍晚时分,正好走到大同城的东门外。

八千人马,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周和跟刘贡停下队伍,在东边的迎恩门外候着。

不一会儿,城里就有人出来迎接了。

中间一人穿了四品的文官服饰,边上一人穿了五品的武将官服,边上拥簇了一帮文武官员。想来,这领头的一文一武,便是大同知府李仪和大同守备郭守义了。

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过度膨胀,后商用的“三司”制度,即司法,军事和行政分属于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布政使司。这样一来,又产生另外一个弊端,权力过于分散,行政效率极其低下,弊端丛生。

针对这一毛病,朝廷就派了中央官员巡视地方,以节制三司。一般来说,巡抚负责地方赞理军务,而巡按则负责吏治,并不干涉军政。

可大同是军事重镇,巡抚之上,还有三边总督孙连玉。孙连玉接替余盛海的位子,当了十三年的土皇帝,三边各个位置,全是他的心腹。以至于京城谣传,三边只知孙连玉,却不知汤家皇帝。

春末夏初的时候,高阶就派了自己的门生赵梦白,来三边做了个小小的七品巡按。巡按的品级虽低,却极有影响力。一个奏折,就能摘了当地官员的乌纱帽。

赵梦白到了三边,抓了好几个人的小辫子。可高阶为了自保,就跟孙连玉形成齿唇相依的互助模式,压下了赵梦白的奏折。

赵梦白郁郁不乐,不做这官,高阶没了眼线,万万不会答应。可做这官,又两头受气,高阶压着他的折子,孙连玉的人又难看他。

赵梦白在三边里外不是人,过的相当辛苦。前不久,又给打发到大同来了。孙连玉的总督府设在固原,固原跟大同之间还隔了个延绥。这样一来,孙连玉也清净了,高阶的要求也满足了,受苦的,还是赵梦白。

大同跟阳和卫不一样,阳和卫虽然关键,却只是军事意义上的关键。可大同,除去军事重镇的身份,还管着宣大两府的事。自然,大同知府李仪跟大同守备郭守义,都是孙连玉的心腹。

何青衣早上写了三分信,一封送去固原给孙连玉,指责他放冷箭袭击使者。一封送去延绥给马梦龙,让他明天到大同商议军情。还有一封给了大同守备郭守义,内容与延绥的一致。

到了这个时候,大同和延绥的信应该都收到了,固原的信,却还在路上。可阳和卫使者遇袭的事情,三边的人,应该都收到消息了。这是他们的地盘,送嫁的队伍一到三边,一举一动,自然都会被人上报。

出城迎接的文武官员,应该也都知道了。每个人的眼里都带着防备,脸上却装的若无其事,按照礼仪规矩,接了送嫁的队伍进城。

汤盛作为名义上的送嫁使者,骑了高头大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到了城门下面,石青示意他下马寒暄,可汤盛连这两人的姓名都不知道,下了马,草草地见过礼,就跟着李仪进城了。

汤盛不知道李仪和郭守义,可他们对汤盛的底细,却一清二楚。这汤盛能来送嫁,唯一的理由就是他的妹妹,玉成公主。

除去这个草包使者,听说中宗暗地里还派了一个使者。昨晚在阳和卫,这暗使还差点挨了冷箭。孙总督这会儿正火呢,竟然有人在他的地盘上偷袭使者。这送嫁的使者要是死了,不就算在他孙连玉的头上了嘛。

而那个阳和卫,守城的又是余盛海的旧部,王勋。谁知道是他动了手脚,还是故意帮着外人,给孙连玉栽赃啊。

万幸,那使者并没出事,安全进了大同城。孙连玉气归气,却不打算过来解释。一个小小的送嫁使者,口气却那么大,不分青红皂白,立马就指责孙连玉放冷箭。他堂堂一品的总督,这么点小事都要过来解释,体面何在?

所以,李仪和郭守义见了汤盛,就解释说:“孙总督旧疾复发,在固原养病呢。路途遥远,病情堪忧,怕是来不了了。”

汤盛根本就不知道偷袭的事,也不知道何青衣写信责问的事。听他们说的那么谦卑,汤盛就扬扬手,表示知道了,不用多说。

这三边孙连玉,汤盛当然知道了,听说是三边的土皇帝,宫里还有个极受宠的妹妹贞妃。这种人,能让手下解释缺席的原因就不错了,汤盛根本就没指望孙连玉会来大同迎接。

李仪陪了汤盛走在前面,郭守义见过周和跟刘贡,就跟在他们的后面。大家都知道,中宗派了个公公做暗使。可使者不愿意露面,大同的文官武将也不戳破,只把随行公公的待遇,偷偷地拔高了不少。

田庆荣哪里知道,他现在已经是大家眼里的暗使了。大同的文武对他们这么谦卑,田庆荣想当然就以为,这是地方官对宫里内侍的敬重。毕竟,宦官们日夜跟着中宗,随便一句话,说不定就能让他们飞黄腾达,也能让他们丢了乌纱帽。

地方官们的客气和礼遇,田庆荣也理所当然地笑纳了,大家一看,越发觉得没错了,这公公不是暗使才怪呢。

大同城的官厅,校场,还有控军台,全在西南角。送嫁队伍进了东门,李仪就引着众人往大同的西南面去了。

走到城中心,经过四座牌楼,三丈高,五丈宽,精美巧固,巍然壮观。

牌楼的中间是正门,左右为便门。每个正门上面,都装有大幅坊额,黄底黑字,每字大概两尺。东边写着和阳街,西边是清远街,南边是永泰街,北边是武定街,应该是牌楼下的路名。

进了大同城,何青衣掀了车帘往外看去,人来人往,市井喧嚣,热闹的不像个边疆的军事重镇,反而像个京城附近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