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天 我从生命的一端去往另一端(上)

类别:其他 作者:幸无惧字数:1567更新时间:22/08/10 18:35:12
七月六日星期日,第三十九天

中午一点钟去见王老先生,他一直托人带话叫我去面谈。

他家离我家步行仅需一刻钟,王老先生与护理员许阿姨已在楼下大厅等我。妈说那幢楼是老人公寓,进进出出的都是老人,平常总见到有老人坐在楼前晒太阳。

这是我第二次跟他见面。

要不是我妈天生社交家的能力,我根本不会认识王老先生。

那是在大年初一,妈过马路时看见另一位华人也过马路,她便跟人家说了句“新年好”。那位五十多岁的广东女人回了礼,接着问妈会不会打字。妈说,我不会,但是我女儿会,她打得可快啦。

对方大为高兴,说太好了。她说她姓李,是家庭护理员,照顾一位独居的老先生。老先生一直想出书,写了很多文章,每次都得到法拉盛去找人打字,坐地铁单程要一个半小时,坐出租车往返八、九十块钱,又贵又麻烦。“如果你女儿肯为他打字,我们就省事了。”

妈回来转述,说这位王老先生是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的记者,已经九十四岁了,第一任太太是日本人,第二任太太是华人,两任太太都离婚了,带着孩子离开了他,他现在等于是孤家寡人。

我听到“九十四岁的原国民党中央日报社记者”,想他不一定有多少风谲云诡的故事,便去见了一面。那时小牛还在我肚子里,除了去医院验血,我基本上都在家休息,为了见他才特意出了一次门。

“你出去看一看、接一接她,别让她走错路了。”我进去时,王老先生与护理员李阿姨在楼下大厅等我,王老先生在大厅闲溜达,嘱咐着李阿姨。

这是第一位我见到的年逾九十岁的期颐老人。他脚步稳健,精神头甚好,说话中气十足。

我们寒暄一阵,在沙发上坐下。王老先生拿了一寸多厚的一叠文稿给我看,我匆匆浏览一遍,多是晚报上那种流水琐事、附庸风雅的散文杂文,他是在旧中国受的教育,所用的文法、标点与现在有很大差异。

王老先生希望我能每天过去,为他工作八小时。他的稿件是繁体字的打印稿。如果需要修改,将原来稿件的电子版给我,在其基础上修改要容易得多;如果全部重新打字一遍,工作量巨大,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很难胜任。

我只拿了几篇打印稿回家阅读。过后,王老先生指派两位护理员李阿姨、许阿姨隔三差五送一些稿件给我打字,打印好后由我妈妈送回去。相当一部分稿件是从报上剪下来的文章,仅少数手稿是他写的,还有一些是修改先前的文章,要我重新打印。他按页支付费用。

这情形持续到我去医院为止。

※※※※※※※※※※※※※※

这次见面是许阿姨陪伴着王老先生。他提出要我为他编辑书稿,并要求我每天过来为他工作几个小时。我不解地问:“编辑是出版社的事,他们有专门的软件编辑排版,我不是编辑,能做什么呢?”

“就是给文章编排顺序,哪些在前,哪些在后,哪些文章排在一起……”老先生耳朵有些背,说话声音挺大。

我想了一下:“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两天就能做好。而且,仅仅是排序的话,您自己做更好,我还不一定完全理解您的意图呢。”

“我可以告诉你我的意思,你照着做就行了。古人有《古文观止》,我要写一本《今文观宜》,把我的文章收进去,还要把鲁迅、胡适、林语堂的文章都收进去……现在的人没有文化啊!这么多好文章没有人看,应该出一本好书给他们看。”王老先生操着安徽阜阳口音,说话很有文化人的范儿,“对了,你上次发表在《世界日报》的文章也可以收进去。”

《世界日报》是北美最大的中文报纸,为台湾联合报业在北美创办的分报,已有将近四十年的历史。王老先生让护理员每天上班时都给他买一份《世界日报》。

“我倒没意见,可是人家同意吗?您可以出版自己写的文章,鲁迅、胡适、林语堂……他们的文章您没有版权,大概不能出版吧?”

王老先生不为所动,自信满满:“没有版权,我可以跟他们联系啊,我可以去找他们的后人。事情要去做,不去做就先打退堂鼓,那怎么搞?什么都做不成!”

我还没回答,许阿姨给我使个眼色,我不作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