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美文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沧海大鲲鹏字数:2327更新时间:22/08/11 13:21:44
虽然有很多事情要应付,不过苏文还是把马俊武的要求当第一等事情对待。

因为他觉得马俊武有培养的价值。

他仔细琢磨过马俊武的文章,这丫出过两本作品,一本是叫《静夜笔记》的散文集,另一本是叫《落日》的小说集。

后者就不用多说了,大多是校园青春小说,除了谈情说爱,好像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多少价值。

前者倒是有点意思,值得挖掘其中的潜力。

怎么说呢,苏文觉得马俊武的文笔有一大特点,那就是华丽!

华丽丽的文笔,伤春惜秋,风花雪月,辞藻华丽而优美,文辞工整而有韵味。这样的笔法,很容易写成堆砌辞藻,空洞无物,像是无病**一样,就像苏文记忆中的某个郭姓小矮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然而,当这样的文笔加上深邃的思想,擦碰出思想与的火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马俊武也有这方面的潜质,他的小说,只不过是青春物语,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可到了散文,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虽然有点故作深沉,思想方面还有点生硬,看上去不大熨帖。可是耐不住他读的书多呀!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马俊武就是这样的人,他号称书虫,不管什么书,天文地理也好,星象八卦也罢,只要是书,他都有兴趣,非读一读不可。这就造就了他文采上的丰富,对于各种典故与名言,信手拈来,毫不费力。

有具体的典故作为实例佐证,写起东西来,哪怕思想哲思上有点生硬,那也是颇有说服力的。让人不至于怀疑。特别是他的散文,哪怕写平时身边的寻常事物,都可以出入古今,大说一通。

这种写作方式。是不是很像一个人呢?

苏文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周作人!

作为一个散文家,周作人那些钞书体散文虽然写起来让人很头疼,不过看上去暮气沉沉的东西,他能写出一些乐趣来。那也算是妙笔生花了。

苏文一开始想让马俊武学习这样的写作方式,不过想想还是放弃了。马俊武虽然读得书多,不过这个世界的华夏帝国人民,读的书也不少呀。

如果马俊武只是不停地抄书,估计读者看多了就会生厌,毕竟他们与周作人时代不同,不需要有一个大作家来给他们科普各种文集典故!

最后,马俊武从苏文手中拿到的散文叫《阳关雪》。

是的,排除了周式行文之后,苏文觉得马俊武还像一个人,那就是余秋雨!

同样华丽的文笔。同样深沉的语调——好吧,虽然其中一个是故作深沉——至少马俊武还是能模仿出几分余秋雨的味道来。

不需要完全相像,毕竟人家余秋雨走过的路比马俊武吃过的盐还多,加上余大师那个时代的历史与环境,会让他有更大的危机感。

从余秋雨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人文关怀更多是出自他对于文化破灭的危机感。这里华夏帝国,是万万不会有这种忧虑的。

所以苏文不需要马俊武写出余秋雨那也的深沉文章,而是要学习他的行文方式与风格。

什么风格?

文化散文!

在余秋雨之前,写文化类的散文,大多是读书笔记。最强的也莫过于周作人式的钞书体了,更多是写出趣味来。而到了余秋雨手中,文化是情怀,是素材。更是散文的风格。他的散文总让人沉浸在文化的魅力之中。

文化散文,主要是要写出美感来。余秋雨的散文,总能让人领略出一种美来——先不说你同不同意他的观点,至少,文字是美的,思想也是美的。连丫丫电子书的事物,哪怕有缺陷,也让人觉得是美的。这也许与他是研究美学出身有关。

在马俊武身上,苏文发现了这点特质!对方要求他指点一条明路,他觉得让马俊武走上余氏之路,不失为一条好的选择。

只要马俊武能模仿出七分余氏散文的风格,那也不难成功了。

于是《阳关雪》就出炉了。

马俊武带着怀疑与学习的心态阅读这篇文章,瞬间就被开头第一句话震住了——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接下来更是让他莫名震撼的行文: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

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

掩卷,叹息,沉思。

半晌,马俊武叹道:“太美了!真是太美了!这《阳关雪》美到了极致!”

感叹之余,马俊武又是激动,因为他发现这样的风格正是他想要的,也是符合他当前能力的。不知道为什么,他阅读这文章的时候,一点都没有觉得生涩,反而顺滑得就像是他的所思所想一样,又好像是出自他的手一样!

“我再多琢磨几遍,之后再找苏老大讨论讨论……”马俊武全身心陷入了这种新式的散文之中。

另外一边,苏文则继续奋笔疾书,开始给帝国的小公主回信了!(未完待续。)

最快更新,阅读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