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朝鲜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浮沉的命运字数:3521更新时间:22/08/11 03:28:32
位于汉江之北的汉城,为李氏朝鲜都城。山环水抱,北有北汉山、北岳山,东有洛山和龙马山,西有仁王山,南有南山和汉江以南的冠岳山,汉江自东向西环抱城南,呈龙砂水穴,山水襟带的上好风水格局。
万历20年,即公元1592 年,日本入侵朝鲜,战争爆发。日军度过汉江,攻占汉城。
日军入城前后,汉城破坏严重。朝鲜国王出逃前夕,城中宫殿、社稷、衙署、城门以及宫内珍宝、历代典籍、文物礼器全被朝方焚毁,只留宗庙独存。日军进城,宗庙付之一炬,一片瓦砾。来年日军撤兵,临行前将城中百姓屠戮殆尽。朝鲜君臣返城时,城中宫阙俱烬,荆棘满城,百官依墙以坐,无屋而居。
壬辰倭乱之后,汉城又经历了后金黄太吉军的两次入侵,即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
丙子胡乱后,清军撤军,带走了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凤林大君,以及50万朝鲜俘虏回国。力主斥和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学士也被清军带到盛京处死。此后朝鲜不仅向清朝称臣纳贡,还出兵帮助清朝攻打明朝。
数次大战,朝鲜早已经是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国力虚弱,国家衰败不堪,人口不过四五百万,士卒仅余两万左右,战兵一万不到。其训练都监的精兵,更是只有五千人。
汉城,大殿上,满朝文武云集,脸色各异,心思不一,七嘴八舌,争吵不休,犹如热闹时的菜市场一样。
“我朝鲜世为大明藩属,再造之恩,不敢有忘。人人皆言我朝鲜是“小中华”,为何泱泱中华,对我朝鲜兵戎相见?痛哉,悲哉!”
白发苍苍的三朝元老李古义,捶胸顿足,满脸的悲催。
“明国为什么要攻打我国,还不是因为我朝向建奴称臣,攻伐大明!兄弟相残,思之让人心寒啊!”
左议政李治廷面红耳赤,与朝中大臣的争吵,已经让他精疲力尽。
自丙子胡乱后,亲明派元气大伤,主战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学士,被黄太吉压往沈阳斩首。领议政崔鸣吉被满清关押在沈阳大牢,生死未卜。满朝朱紫贵,都是主和派和亲清派,这个李治廷能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已经是个中翘楚了。
“丙子胡乱,建奴几欲灭我朝食,我王不得不在三田渡向黄太吉行三跪九叩之礼。建奴在我朝鲜烧杀抢掠,此外我朝奇耻大辱。但不向建奴称臣,我国又岂能苟活于现在?”
右议政金鎏红着脸争辩,正是他和儿子金庆徵的无能,使得江华岛被清军攻陷,避难的王室妃嫔、王世子及大批官员被捕,南汉山城上的李倧才不得不投降。
崇祯十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汉江南岸的三田渡,身穿青衣的朝鲜国王李倧对黄太吉行三跪九叩之礼,朝鲜臣服于清朝,两年后立大清皇帝功德碑于此,史称“丁丑下城”。
殿中众臣前列,洛兴府院君金自点,这位亲清派的代表,朝鲜国王李倧的心腹,朝中有名的权臣,两眼发直,一声不吭。
大明忽然进攻朝鲜,摧枯拉朽,很快就占领了江华岛,渡过汉江,包围了汉城,其讨伐之意昭然若揭。现在想起来,拒绝明军借道朝鲜攻伐清国,实在是太过轻率。
若是汉城被明军攻破,到时候,汉城可就是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他们这些亲清派,到时候只怕是人头不保,性命堪忧。
“明军来了多少人?军容如
何?”
朝鲜国王李倧,颤声问了出来。
内心极度惊恐的他,连登上城墙观看敌情的勇气都没有。
“战船四五百艘,骑兵上万,阵容肃穆,火炮数百门,将士龙精虎猛,都是百战强兵,另有军马迤逦而来,无边无际,不知多少。”
又有大臣战战兢兢,信口雌黄,惹起大殿上的一片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江华岛可在我军手中?”
“明军战船火炮齐发,我军三千将士,不到半个时辰就死伤无数,土崩瓦解,江华岛早已经被明军占了!”
两个武臣的一问一答,让大殿上的群臣更加面色难看,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在大殿上蔓延。
“要是逃往南汉山城就好了!”
群臣中,有人垂头丧气,摇头喊了起来。
“逃往南汉山城有个屁用,江华岛都丢了,南汉山城没有了屏障,去了就是等死!”
生死攸关之下,有大臣直接爆粗。
御座上的李倧,猛地打了一个寒噤,脸色更加苍白。
“诸……位卿家,难道就……没有解决之法吗?”
两次胡乱后,这位庸碌的国王,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勇气,不过是惊弓之鸟的胆小鬼而已。
前期亲明排金,后向向满清屈膝,以至于朝中人心涣散,忠贤尽失。这位朝鲜国王,成了“失道寡助”的真真切切的孤家寡人。
丙子胡乱后,朝鲜朝中,士大夫辞职和隐退者不绝,与此同时,叛乱层出不穷,内忧外患,国力耗损,疲惫不堪。
天启七年(1627年),大臣李仁居起兵江原道谋反。
崇祯元年(1628年),大臣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谋反。
崇祯五年(1632年),大臣柳应泂谋逆。
崇祯六年(1633年),大臣李时说欲立锦原令李倬谋反。
崇祯八年(1635年),大臣李基安谋逆。
崇祯十二年(1639年),贞明公主及宫人诅咒事件。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大臣李挺海叛国事件。
就连崇祯十七年(1644年)之春,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前,反正功臣沈器远欲立怀恩君,谋反被诛。
短短十几年,两次胡乱,如此多的内耗,这位朝鲜君王的日子,可别提多难过了。用“气数已尽”来形容,也不过分。
李倧的话语,更似哀求,满朝文武一时语塞,大殿上寂静无声。
“金卿,你来说说,到底该如何应对?”
李倧的目光,投在了心腹大臣金鎏身上。
金鎏无奈,硬着头皮上前奏对。
“王上,大明国兵强马壮,兵峰正盛,建奴其势已衰。不如向大明重新称臣纳贡,上誓表,借道于明军。”
金鎏说完,小心翼翼,退到一旁。
“金大人说的极是!我朝虽臣服建奴,形势使然,随波逐流,不得已而为之。我朝鲜受中华世代之恩,同文同宗,血脉相连,有“小中华”之称。相信明军不会怪罪于我朝!”
大臣李敏求也是上前奏对,义正言辞。
“大王可率百官出城,去迎恩门迎接上国大军,只要诉说个中缘由,相信大明王师必不会为难我王!”
另外一名大臣尹煌也
是附和着李敏求和金鎏的意思,选择屈膝求全,保命要紧。
迎恩门原称“迎诏门”或“延诏门”,建在汉城外西郊,是作为慕华馆的附属建筑,迎接大明使臣而建。
明中宗三十四年,即1539年,大明使臣薛廷宠来到朝鲜,题写“迎恩门”三字,作为该门的新名称。壬辰倭乱,迎恩门被毁,重修后,大明使臣朱之蕃重题“迎恩门”匾额,并落款“钦差正使金陵朱之蕃书”,挂于其上。
朝鲜王朝时期,大明使臣来到朝鲜时,朝鲜国王都要亲自出城到迎恩门去迎接“天使”,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即所谓“郊迎礼”。迎恩门搭建结彩黄帐殿,并设黄屋、龙亭、香亭于帐殿正中,陈列金鼓、黄仪仗、鼓乐于其前。当天清晨,朝鲜国王穿翼善冠衮龙袍,率宗亲、百官来到迎恩门,向中国使臣鞠躬致敬,使臣将皇帝颁布的诏敕置于龙亭中,而后朝鲜君臣平身,与中国使臣先后穿过迎恩门,入城前往汉城王宫举行正式大典。
这一次明军兵临城下,朝鲜众臣欲效天使来访,以迎明军,可谓苦心积虑。
朝鲜国中,无论是“主和派”,还是“斥和派”又或者是“中间派”,归根结底,形势使然,不过都是“骑墙派”而已。
忠君爱国、主辱臣死,不过嘴上说说,沽名钓誉而已。一旦性命攸关,利益受损,马上摇身一变,奴颜婢膝,不知廉耻。
“诸位,即便我君臣如何委曲求全,若是那天朝大军不肯罢休,这不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
李倧心惊胆战,颤颤巍巍说了出来。
明朝数万大军,水陆并举,千里迢迢,肯定不是只秀一下肌肉。朝鲜背华、助清攻华之罪,天日昭昭,大明怎么可能善罢甘休?
“王上,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岂是那建奴人面兽心、暴虐嗜杀?我朝鲜自太祖开国,一直奉大明为宗主国,大明与朝鲜血肉相连,王师北伐,不过是想借道尔。只要遵其所求,毕恭毕敬,谅王师不会难为王上。”
金鎏赶紧出列,为李倧安心。
“王上,大明虎狼之师,王上即便不去“迎恩门”,据汉城而守,以明军之火器,建奴尚不能力敌,何况我朝鲜积弱之军。为今之计,王上出城躬迎王师,是上上之策。”
参加过松锦之战的平安兵使柳琳,也是站了出来,力主不战而降。
“不是说洪承畴全军覆没,洪承畴本人也投降了大……建奴,这城外的明军又是那一部?”
李倧虽然昏庸,但也是一国之君,相比于这些脑满肠肥的权臣,还是要眼光独到许多。
殿中一片哑然,还是平安兵使柳琳见多识广,立刻又站了出来。
“王上,建奴虽然击溃洪承畴部,可在天津卫大败而归,胡酋阿巴泰授首。山东水师归董士元调遣,此人是五省总理王泰的左膀右臂,城外明军,应该就是山东水师董士元部。”
“诸位卿家,就随朕到城头,看看城外的情形。”
李倧战战兢兢站了起来,大臣纷纷跟随来到城头,看着那城外肃穆的阵容,李倧脸色煞白,不由得发起抖来。
“速速派人前去告知天朝大军,本王率满朝文武百官,在迎恩门恭迎天朝尊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