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夺金墉 占偃师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梧桐疏影字数:6875更新时间:22/08/10 11:43:49
四月十五日,申时。

金墉。

太阳斜斜地挂在半空,阳光洒在大地上,洒在金墉城头那群正在进行殊死战斗的人群身上,阳光是温和的,充满了暖意,它是生命生存的基础,可惜,下面那些人并不体会它的好意,他们在努力厮杀,用手中的武器收割着别人的生命。

王伯当挥动着手中的长矛,背靠着早已经被敌我双方的鲜血染红的墙垛,抵挡着对面的郑军小队的围攻。

金墉城,当初王伯当在瓦岗军中时,曾经是这里的城守,也是因为他驻守着金墉,李密才在战败之后得以渡河进入河内。

这次夏军攻打郑国,王伯当由于献出了河阳,且保护了黄河浮桥,因此立下了大功,事前,高畅已经传达了他的旨意,若是王伯当能够献出河阳,起义反正,那么就会给他一个将军的称号,让其统率旧部,食邑千户。

本来,按照夏军的规矩,投诚的王伯当部应该接受改编和休整,只是,由于河南战事紧迫,夏军没有时间进行这样的休整和改编,因此,王伯当得以统率旧部,当然,河阳就不可能再交在他手中了。

渡过黄河之后,王伯当率部和尉迟恭会合,负责进攻金墉,进而进逼洛阳,由于王伯当曾经率军在金墉驻防,对金墉城的情况非常了解,哪段城墙容易突破,哪段城墙难以攻取,他都一清二楚,因此,他自告奋勇,向尉迟恭提出请求,说是愿意以本部人马攻取金墉。

为了抵御夏军的进攻,以为夏军的主力在东线的王世充将大部分兵力都抽调到了荥阳一线。洛阳的兵力也就不足起来,再加上,太子王玄应把大部分兵力都收缩在洛阳城内,像金墉这样的小城。也就没有多少士兵驻守,当王伯当率部赶到金墉城下时。加上地方官强行征集而来的青壮,整个金墉城的兵力也不过区区一两千人。

正是因为知道金墉地情况,因此,尉迟恭同意了王伯当的请求,让他率领本部人马攻打金墉,他则率领主力往洛阳进发。

洛阳城乃是天下少有的坚城,当初李密的瓦岗军兵强马壮,足有数十万人,同时有着洛口仓地支持,粮食充足。就算是这样,围困了洛阳两年,李密也没能将洛阳攻下,当然,夏军和瓦岗军不一样,夏军的辎重兵中有着大量工匠,有了高畅地指导。他们能够制造许多重型的攻城器械,这一点比瓦岗军的情况要好许多。然而,纵然是如此,尉迟恭也不会奢望单凭他统率的这一万人就能通过强攻将洛阳攻下。

之所以出现在洛阳,乃是截断洛阳和荥阳前线的联系,同时威吓东都的官员和百姓们。使他们失去胜利的信心。

如果。东都的守军看见城外的夏军兵力不多,出城来作战。那就阵中尉迟恭的下怀,在他统率地一万人里面,骑兵有三千,都是来自上谷,涿郡的幽燕男儿,步卒则基本来自河北各郡,经过最严格的训练,不管是战兵和辎重兵,战斗力都不是郑王朝匆匆组建起来的军队可以相比的。

为了得到兵贵神速的目的,尉迟恭并未在金墉停留,而是率领主力直奔洛阳而去,将金墉留给了王伯当部,他这样做,其实也有一些冒险。

夏军乃是远道而来,同时,军纪严明,军中严禁抢夺百姓,因此后勤供给全赖后方地粮道,由于前一年,各地农庄都采取了新式的耕种法,并且,在政府地努力下,河北在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大大小小的水车出现在了田间地头,地里的收成比往年要多了许多,亩产提高了许多,可以说粮食并不欠缺,足以支持高畅的河南攻略。

只不过,要从河北将粮食运到河南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有黎阳仓做周转,节省了许多人力物力,大军地后勤也得到了一定地保障,但是,进入河南以来,后勤的压力明显增加了,特别是尉迟恭,刘雅率领地这一路人马。

如果,尉迟恭率军出现在了洛阳城下,而王伯当这个时候还没有攻下金墉的话,大军就危急了,只有攻下了金墉,尉迟恭统领的这一万人的后勤供应,才会有一个中转点,因此,金墉虽然城池不大,对夏军来说却非常重要,将金墉交给王伯当的三千人马攻打,对夏军来说,也算是有些冒险。

王伯当是在四月十四日开始攻城的,然而,当天他们遇见了守军的强力阻击,虽然,多次登上了城头,却也被守军赶了下来,损失了数百兵力后,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当天晚上,王伯当做了一番自我检讨,认为自己低估了守军守城的决心,同时,所做的准备不足,因此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高畅允许王伯当继续统率他的本部人马,不过,他也没有完全放任王伯当,相应地,也往王伯当军中掺了一些沙子。

高月摇身一变,从敌情司官员变为了灵宝神教的神官,带了许多白衣神官进入王伯当的军中,在王伯当军中宣扬灵宝神教,经常性地进行一些忆苦思甜的道理,在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也满足了士兵们的精神需要,让他们明白了为谁作战,为什么要作战的道理!

与此同时,随这些神官进入王伯当军中的还有数百辎重兵。

说实话,对神官的加入,王伯当虽然有些不满。却也只能接受,因为,所有的夏军部队都有神官的存在,神官们在军中的地位和军官相当,虽然,他们不负责军事指挥,但是,除了作战之外,军营内的大大小小事务他们都会插上一手,将领们的职责最后只剩下了一样,除了训练军队。带兵打仗之外,他们失去了其他所有的权力。

对于辎重兵的加入,王伯当同样是不以为意的。

依照王伯当以往大战的经验,根本就不需要辎重兵。反正只要在打仗地时候,强行征集战场周遭的青壮入伍就行了。修建营垒,建造工事,甚至驱使青壮前去冲阵,消耗敌军兵力,这些都可以轻易做到,在军中专门养一批干着民夫工作的辎重兵,还要给他们军饷,无疑是浪费,说到军饷,不管是在瓦岗军。还是在大郑军中,都没有这回事,除了王世充嫡系的亲卫部队,所有地部队都没有军饷这回事,士兵们只要能吃饱穿暖就行了,至于财物,就只能靠战场上缴获以及平时劫掠百姓了。

这次投降夏军。原本只是王伯当和少数将领们的意愿,那些底层军官和士兵们其实并不是很满意。因为夏军地军纪严明,只要稍微违抗军令,就会得到处罚,不过,后来他们很快改变了看法。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居然每月能够领取饷银了,这可是破天荒的事情啊!这样一来。夏军的军纪也不是不可以忍受的了,毕竟,除了军饷之外,他们战死之后,家人还会得到官府的供养,伤残了也不会被置之不理,在河北各地的神庙都专门修建有供养伤残军人的荣军院。

随着神官们关于军队福利政策的宣传,这些士兵们一个个都对带给他们这种命运的高畅感恩戴德,每日例行的祷告,大部分人都变得诚心诚意,不再口是心非了。

士兵们高兴了,王伯当却感到了一些失落,虽然,他没有了再改换门庭地打算,只是,渐渐失去对这只军队的控制,还是让他心有不安。

这也是他毛遂自荐,希望能率领本部人马攻打金墉的原因,也是他拒绝高月的建议,没有命令辎重兵准备齐全攻城器械就攻城的原因,他原本以为金墉城小,兵力不足,完全可以轻易拿下,结果,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他一下。

第二日,也就是四月十五日,王伯当吸取了昨日的教训,一早就让辎重兵去砍伐山上的树木,修筑攻城地器械。

他原以为这几百辎重兵要花一两天才能制造好足够多的攻城器械,不料,只是一个上午,那些人就完成了他地分派的任务,这让他惊奇不已。

他不知道的是,那些攻城器械关键的零件事先已经准备好了,只需砍伐树木,做一些木匠活,然后再把这些木料拼装起来就行了,这些辎重兵对此已经驾轻就熟了,因此,很快就完成了这些工作。

将云梯,攻城车,抛石车这些攻城器械准备停当之后,王伯当率领军队,在未时时分向金墉城发起了攻击,为了激励士气,作为一军统帅的他身先士卒,率领敢死队冲在了最前线。

不知道是王伯当准备充分地原因,还是因为在昨日地血战中,金墉的守军已经消耗过多地兵力,一个时辰不到,王伯当就率军攻上了金墉城的城头。

不过,攻上城楼之后,他受到了守军的猛烈反击,跟随在他身后的几个亲卫都死在对方的围攻中,王伯当仗着武艺高强,仍然牢牢地守在城头,在他身后,就是一具云梯,他的士兵们正源源不断地从云梯往上爬,他只要守住这个立足点,最后的胜利就一定属于他。

“喝!”

王伯当暴喝一声,手中的长矛闪电般往前一扎,一个靠近他的士卒被他刺中下腹,矛尖进入对方身体几寸之后,他再用力一搅,将对方的下腹破出了一个大洞,然后闪电般将长矛收了回来,脚步轻快地往后移动一小步,躲过了一个敌卒偷袭的横刀,随后,他放在后面的那只脚的脚尖轻点地面,身子由后退突然转为急进,对面那个持刀的敌卒躲避不及,被他刺倒在地。

惨叫声猛地响起,和先前那个同伴的呻吟声相互应和。

对面站立的几个敌卒脸汗露出了一丝惧色,他们刚才有好几十个人,都是军中的悍卒,也是金墉城的城守用在关键时刻的预备队,就是刚才他们的反击,杀了登上城头的王伯当一行人一个措手不及,王伯当身边地十来个亲卫都已阵亡。只不过,那伙人也阵亡了一大半,原本,他们以为加把劲。就能把这个身着漂亮盔甲,一看就敌军高级将领的头颅砍下来。不料,经过几次交锋,他们不仅没有砍下这个敌人的脑袋,甚至无法把对方向后逼退。

“嗬!”

王伯当像野兽一般咆哮着,紧握手中的长矛,他全身上下满是鲜血,这些血,有地来自于他身上的伤口,不过,大部分都是别人地。

云梯上。不时有士卒爬上城头,然后三个三个的形成战斗小队,向外扩张开来。

目睹这一切,与王伯当对峙的士卒们面露惧色,由于夏军的攻势极其猛烈,每段城墙上都有战斗,守军已经没有了援兵。眼看登上城头的夏军越来越多,作为军中的老兵。他们自然知道大势已去。

没有交换什么眼色,王伯当对面的守军各自大喝一声,调转身,向后逃去,他们都知道。在战场上放弃抵抗。将后背交给敌人是非常愚蠢的事情,不过。由于绝望,他们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只知道亡命向前奔跑,希望能逃得性命。

其实,他们也并非没有想过投降,不过,因为是老兵,所以他们知道在这个时候放下武器投降并非什么明智之举,由于城头的战斗激烈,双方都杀红了眼,谁又能担保敌人不会杀得性起,顺手将投降的人也砍了呢?因此,快速离开战场,那才是真正地保命之道。

其实,王伯当已经身疲力乏,只是在勉力支撑,虽然知道追杀逃跑的士兵没有任何危险,他也懒得拔足追赶了。

他将长矛柱在地上,背靠着墙垛,哈哈大笑起来。

自从成为一军之将后,他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身先士卒,赤膊上阵了,看来,自己的身手并没有退化,还是能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力杀人!

他拒绝了后面赶上来的亲卫的搀扶,而是挥动手臂,示意大家向前厮杀,站在城头上,入目之处,尽是逃跑的敌军,以及成群结队尾随追赶的夏军。

大势已定矣!

王伯当将身子挺得笔直,站在城头上,风迎面吹来,他感觉自己站在峰巅,心情甚是愉快!

四月十五日下午,夏军王伯当部攻陷金墉,有力地保障了在洛阳周边扎营地尉迟恭部的后勤供应。

和王伯当部攻打金墉时地惨烈相比,刘雅部攻击偃师的行动则没有费一点力气,也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偃师的守将乃是原瓦岗李密的谋臣郑,现为郑国御史大夫。

当初,李密败亡,郑负责镇守偃师,王世充率军围困偃师时,郑的部将打开城门放王世充地大军入城,郑和裴仁基,祖君彦等数十位瓦岗重臣被王世充俘获,俘获这些人后,王世充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温言劝降。

其中,祖君彦和少数瓦岗将领誓死不屈,被王世充所杀,郑和裴仁基则降了王世充,裴家父子得到了王世充地重用,郑也位居御史大夫,只不过,郑一职乃是虚衔,王世充其人刚愎自用,虽然,登上皇位时,表示会虚心接受百姓和大臣们的进谏,实际上,却对臣子和百姓地进谏置之不理,郑作为原瓦岗旧臣,自然不敢惹怒王世充,所上的表章皆是投其所好,所作所为只是白领俸禄而已。

当初,李密在童山大败宇文化及,俘获了随宇文化及一起从江都北上的王世充的家族,王世充的老哥王世伟,儿子王玄应,王玄恕,王玄琼等人皆成为了李密的人质。

李密在和王世充交战时,郑负责镇守偃师,当时,王世充的家人则被李密安置在偃师,虽然双方处在敌对的状态下,郑却也没苛刻王世充的家人,对他们多有照顾,使其衣食无忧,与王玄应多多少少还有些交情。

后来,因为这段香火情,郑虽然没有得到王世充的重用,却和王玄应关系不错,当王世充东征荥阳时。命令太子王玄应监国,在王玄应的委派下,郑得以出东都,入偃师。负责镇守偃师。

四月十六日,刘雅率领一万夏军包围了偃师城。薛万彻则率领另外一万人往东攻击洛口,想要抢占洛口仓,继而东奔虎牢关,截断荥阳的王世充的归路。

第一日,夏军只是砍伐山中树木,修筑攻城器械,并未向偃师发起攻击。

眼见夏军兵锋强盛,郑心有不安。

看见夏军大兴土木,修建攻城器械的场面后,郑知道。兵微将寡的偃师是不可能守住地,摆在他面前只有投降这条路可走,如若反抗,若是激怒了河北人,性命危矣!

投降!

是的,郑心里面打着投降的主意。

只是,他的亲眷现在作为人质被软禁在洛阳地皇城之内。自己若是投降,亲眷的性命也就不保了。

不过。最关键地是他名义上是偃师的城守,统率军队的则是王世充的一个亲信将领,他手底下并没有多少人,大部分兵力都掌握在那个将领手上,那人对王世充忠心耿耿。决计不会投降。在夏军围城时,他已经对郑说过。誓于偃师城共存亡。

当然,在对方表态的时候,郑也发下了誓言,说是要报答太子王玄应的知遇之恩,一定会守住偃师,等候王师西返。

就在郑在战和降之间犹豫不定的时候,夏军围城的当天晚上,他的府邸来了一个客人。

那客人名叫孙周,乃是偃师城内三江行商社的掌柜,当初,郑为瓦岗大将镇守偃师时和这个人有一些交情,三江行在河北有分行,经常从河北进一些稀奇古怪地玩意,当然,郑对那些奇淫之物并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孙周从河北带回来的书籍和纸张,书籍是一些经史之类的书籍,纸张则是郑从未见过的如雪一样白的纸张,在这个时代,由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落后,书籍和纸张昂贵异常,正因如此,文化才是一门昂贵地学问,那些有钱有势的世家大族才能掌握文化,学习知识,正因为他们掌握着话语权,因此,不管哪一个人当皇帝,都不能摆脱世家门阀地支持,他们乃是政权的根基。

不过,由于高畅的出现,在河北,官办的造纸坊和印刷社越来越多,有了先进的技术支持,纸张和书籍地价钱越来越便宜,因此,文化知识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了,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确是有据可查啊!

不过,由于战乱的原因,河北出产地书籍和纸张进入河南之后,仍然保持着昂贵的价格,并且,不容易得到,因此,郑才会和孙周这个商人成为朋友,无非是想从他那里得到河北出产的纸张和书籍而已!

这次,孙周趁着夜色深沉时候才来拜访,郑原以为孙周是因为害怕打仗,所以才能乞求自己打开城门让他一家老小出城避乱,夏军只有一万人,偃师也不是太小的城池,只靠这一万人是不可能将偃师围得水泄不通的,因此,夏军只在西面扎下大营,并没有将四个门都围起来,百姓要想出城还是可以的,只不过,现在已经是作战状态,没有城守和负责将领的号牌,不允许百姓随意进出,他们害怕其中混有夏军的奸细。

因为以往有些交情,郑正准备网开一面,给孙周一个号牌,明日让他带着家小出城,要知道,一旦夏军开始攻城,要想再进出偃师就没有这么容易了!

不想,孙周见到郑之后却并未向他提出这个请求,相反,他倒是问郑有何打算,郑自然是出言搪塞,没有自己内心真正的打算暴露出来。

他一方面在疑惑对方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一方面顾左右而言他。

孙周是生意场上的人,自然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不过,毕竟他这次前来拜见郑带着某种目的,要耗时间,他可好不过郑,因此,他只好开门见山,表露了自己的来意。

不错,大家应该已经猜到了,孙周乃是夏国敌情司安排在偃师的探子,负责收集郑军的情报,这次前来拜见郑,就是要策反郑。

对郑这个人,孙周还是有些了解的,他不是那种可以为某个人牺牲自己性命的人物,在这个人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才是最为重要的。

就像当初,李密对他异常看重,把他当作谋主,比起另一个谋士祖君彦来,李密无疑更加器重他,然而,偃师城破之后,祖君彦可以为李密杀身成仁,郑呢?王世充还没有把屠刀举起,他就开口请降了。

因此,孙周对这次劝降郑还是有几分把握的,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就算不成功,他也不担心郑会杀了自己,毕竟,郑是个聪明人,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的道理还是明白的,他还是会给他自己留一条后路。

果然,郑先是假意怒骂孙周,见孙周不吃他那一套,立刻改变了脸色。

军队虽然掌握那个王世充的亲信手中,不过作为城守的郑偷偷打开一道城门放夏军进城还是能够办到的,只是,郑担心自己这样做,洛阳的亲眷将会受到屠杀,虽然,自己的性命重要,然而,有可能的话他还是不愿意看见那样的事情发生。

孙周很快给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郑仍然可以打开城门将夏军放进城,但是,在向外的宣传中,却说郑奋勇抵抗,被夏军所杀,日后,等打下洛阳,救出他的亲族之后,他可以再恢复自己的身份。

对孙周的建议,郑深以为然,决定依计行事。

于是,第二日深夜,孙周在郑的帮助下,打开了偃师的北城门,事先早就有所准备的夏军从北城鱼贯而入,次日,偃师的城头升起了夏国的大旗。

至此,王世充被夏军东西夹击,困在了荥阳,荥阳与东都的联系被夏军彻底截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