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7章三晋分家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马月猴年字数:5531更新时间:22/11/02 09:04:56
在斐潜庞统讨论着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的时候,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有些相似的烦恼。

这种烦恼来自于一封家书。

或者说,由这一封的家书所勾引出来的问题。

这是从温县而来的家书。

随着司马家在斐潜这边的投资比重的不断增加,温县司马本体那边便是受到了一些歧视。虽然说在当下,兄弟出仕不同阵营,并不算是一个什么不可饶恕的罪过,但是并不代表着其他人对于这种情况就没有芥蒂。

当年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之下独掌大权的时候,孙权就故意派遣了诸葛瑾作为使节去川蜀,若不是兄弟两个对于孙权的小肚鸡肠心知肚明,也有相互之间的默契……

虽然孙权表示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但是实际上如果诸葛瑾在出使期间私下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以孙权的脾性,怕是诸葛瑾在江东一家老小不保。

现在温县司马就是面对着这么一个局面。

历史上曹操要司马懿出仕,而现在则是换成了要司马朗出仕。

历史上要司马懿出仕的原因不完全是为了司马懿的才能,现在要司马朗出仕的原因也同样不仅仅是为了司马朗的才华。

之前曹操和斐潜之间,似乎矛盾还不是那么的大,也还没有那么迫切的需要站队,好多家族像是司马一样,这边看看,那边看看,但是随着对抗的加深,就像是后世的很多所谓自由竞争最后都表现出垄断趋势一样,斐潜在关中三辅压迫着其麾下的士族子弟低头,曹操在冀州豫州也同样要求一些中立的士族家族必须要表态。

出仕了, 很多事情就要避嫌了……

那么原本可以借着中立的名头左右逢源的一些事项,就必须放下来。

比如司马家的商队。

说到底, 还是利益的问题。

其实司马徽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了一些征兆。

如果说当年司马徽给斐潜一个隐鲲的称号只是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 现在就觉得这个称号真的实在是太贴切了。当鲲隐匿于渊之时, 没有任何人会察觉有什么不对,就像是当年斐潜在北地开始布局的时候, 只有当鲲开始浮上水面之后,所有人才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

考试,跟着是官吏的考核。

大比, 跟着是青龙寺的大论。

三年的上计,跟着是对于官吏的全面梳理和评级。

地区的叛乱,跟着是对于地方大户的清剿和切分。

斐潜也在一步步的进行着政治上面的推进,制度上面的改革,一个全新的大汉政治集团体系正在逐渐的生成, 发展, 壮大。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政治体系, 必然会和老集团产生巨大的利益冲突……

不仅是庞统在提前思索着未来政局的问题, 司马徽等人也同样不例外。

随着东西尚书令的各项政策,各种制度, 各种律法,新老政治集团之间越发的出现了分歧,东西双方的差异越来越尖锐的时候, 在大汉当中的所有人都必须面对这一个问题, 是选择东风,还是靠向西风……

温县的书信, 虽然说没有直接在文字当中标明这一点, 但是实际上字里行间就是这个意思, 想要通过司马徽的回复来进行确认。

至于天子么……

说实在的, 在大汉当下,天子什么的其实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了。虽然说当今天子在许县,姓刘名协字伯和, 天天自称朕,旁人也是称呼陛下圣明三跪九叩,但是实际上么……

也就是一些表面上维护而已。

就像是当年春秋战国时期尊敬的周天子。

说是天下共主,但也就剩下了这个名号。

这一些, 司马氏上下都很清楚。其他的家族也差不多一样。

如果斐潜和曹操已经确定下来了胜负, 那么大家也不用费这个心思了, 一股脑的涌上去,捧衣袍的捧衣袍,弹灰尘的弹灰尘,舔脚丫的舔脚丫,老大吃肉,小弟喝汤也就是了,可偏偏像是这样东西对峙,这就难受了。

若是已经决一胜负,即便是获胜者要搞些什么大动作,就算是选另外一个天子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这种操作其实在士族子弟心中都算是基本操作了,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就像是当年董卓说刘辨是个怂比,滚下去让刘协上位一样,到了最后士族子弟也不也一样是大礼参拜么?

如今汉天子哪里还有什么威严可言,就像是上古时期的周天子一样。周天子是三家分晋,而现在汉天子是三足鼎立,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同,但是实际上又有什么差别?

或许从汉灵帝开始,汉天子的威严就已经被按倒在地上摩擦了,当年党锢之事,更是让原本貌合神离的士族体系和天子之间彻底的恩断义绝。

若是更进一步……

也不是不能考虑。

汉武帝使用董仲舒来扩大皇权的统治力之后,也就埋下了隐患,所谓天子,既然是天命之子,就像是当年周天子姬姓可以征讨出一个天命来,那么出现下一个征讨的天命之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事情……

骠骑将军斐潜的兵力,众所周知其实数量并不多,也不像是老曹同学一样,动则就是十万二十万的起叫,八十万一百万也可以喊得震天响,但是别看数目不多,实际上的战斗力却是不虚,从陇西等地的叛乱迅速被平复的结果来推论,当下骠骑的这些兵力是足够支撑其这么一大块的地盘的。

武力,有了。

文治呢?

也不差。

当年司马徽最为看不顺眼的郑玄,现在也在斐潜的麾下,再加上这一次的经书注解修订之事,几乎就是可以确定了关中在文化上面的地位。甚至比原本引以为自傲的山东士族体系还要更高一等。

蔡氏藏书,荆襄庞德公背书,在加上郑玄和司马徽两个人注解书,几乎就是大汉文化的顶尖存在了,至于像是江东那些小家之言,根本就排不上什么场面。

武有铁骑纵横东西,文有经典囊括南北。在不知不觉之间,在关中的这些士族子弟,包括司马徽的心态便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可偏偏骠骑将军不表态!

斐潜并没有直接表示出野心,至少到现在为止,似乎还是以天子为重,以大汉为荣,这就让司马氏家族上下,包括司马徽和司马懿都多少有些看不透了……

说真的,若现在司马徽到了斐潜的位置上,要忍住更进一步的吸引力,恐怕也是有些困难,挥手之间,万军景从,再往前一点点,天下便是似乎就在股掌之间,这种诱惑可不是谁便那个阿猫阿狗都能忍得住的。

所以温县的书信表面上是问司马徽司马懿等人在关中过的好不好,实际上是问司马氏上下究竟是选斐潜好,还是曹操的前途更光明。

司马徽转头看了看正放下了书信的司马懿,在桌案上点了点说道,仲达以为如何?应当如何回复?

司马懿沉吟了一会儿,然后说道:侄儿曾于主公席前,进言借裴氏子逃离之事,彻查上下官吏……若有不法之徒,便可剪除之……

司马懿加重了不法的音。

司马徽沉思了一下,似乎是明白了司马懿潜藏的意思,便是扬了扬花白的眉毛,如何?

主公拒之。司马懿沉声说道。

哦……司马徽呼出一口气,拒之?这真是……

司马懿点了点头。

两个人沉默了片刻。

就像是斐潜之前推测的一样,司马懿当时对于裴垣之事的献策,除了表面上的对于裴垣这个人,这一类的事情进行谏言之外,还有一些效忠的表态和态度的试探。

效忠很简单,是司马懿表示愿为鹰犬……

试探则是很隐晦,就是借裴垣的机会看看斐潜有没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就像是当年袁绍在东门挂节逃亡山东,裴垣此事说不得也会被山东之人当成是袁绍第二在宣传和鼓吹,如果说斐潜有想要更进一步的野心,那么自然也不容许自己麾下出现这样的事情,借此机会清除队伍,统一思想,不是正当其时么?

就像是后世很多贪污犯,其贪污的行为并非是一时一事,也不是一天两天,有的甚至是绵延好几个地方,持续了十几年二十几年,难道说这么长的期间内都没任何人发现,没有任何人举报?

那么,又是因为什么?

司马徽仰头望着天空,缓缓的说道:若天有情,为何冬寒彻骨,若天无情,为何春暖花开?天道,如此,天命,何为?

司马懿看了一眼司马徽,然后有些皱眉,叔父,这天命之论,已属谶纬,乃妄言也……天下五德,或有始终,然不入轮回,无论更替……

毕竟司马懿还顶着一个五德轮回终结者的名号。

虽然说当下这个五德轮回还没有最后确定说是不是谬论,应该不应该废止,但是在关中三辅一带,已经比较没有了市场。

好好……司马徽便是点头说道,雪落寒积,田亩硬结,春欲化之,可以人力除之,可驱牛马犁之,如今偏偏既不用人,亦不驱牛马,何也?

原本可以用简单的方式达成的,为什么现在偏偏不做呢?

这就是现在摆在司马二人,以及司马氏一大家子的疑问。

斐潜究竟想要做什么?

是一个忠臣,还是权臣,亦或是……

司马懿沉吟了片刻说道:春暖花开,烈日融雪,以求其水到渠成之意?

水到渠成?司马徽叭咂了一下嘴,或然也……

二人问答之间,都是在推演揣测骠骑将军斐潜的言行而得出的答案。

就像是司马懿所言的那样,斐潜当下有很多新的政治机构,也有很多不同于以往大汉的新式体制,这些机构和体制使得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了政体当中来,不仅仅是以往的士族子弟体系,还包括了更多的方面,就像是挖出了一条水渠,一开始的时候可能没有水流,但是等全数沟通完毕之后,定然引来江河之水滔滔。

这些事情,司马二人也未必能够判断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

一个是新老政治利益集团的斗争和融合的问题。

虽然斐潜在这个方面上已经是做出了不少的调整,但是新兴的军功勋贵必然会侵蚀旧有的政治团体,陇右汉中等地的叛乱,其实也是这个矛盾的一个体现。

当下平叛,地方靖平,但是并不代表这个问题就已经是完全消融,在陇右新政体四三二一架构推广之后,其中的利益若是不能顺利的调和,依旧还有可能再次爆发冲突……

当然,斐潜当下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和支持,这一点毫无疑问。

尤其是军人,寒门层面,那些新进入大汉政治体系当中的群体,几乎是斐潜的死忠。

还有在山东士族那边得不到什么空间的士族子弟,如今也纷纷投向了斐潜此处,只不过按照道理来说斐潜应该大开山门而广纳百川,可斐潜偏偏用考试制度拦下了不少的人……

这些人未必敢说自己是考试不合格,便在斐潜这边碰了钉子之后转头又回去山东那边,喷着唾沫将斐潜描绘成为了一个穷凶极恶,残暴无能的家伙。

这也让司马二人有些不能理解。

不应该是多积累人望么?

其实斐潜的人望也确实有,只不过是增加了一般的百姓,而这,并不在司马的考虑范围之内,也不在很多士族的考虑范围之内……

蝼蚁尔,何足虑哉?

司马徽现在表现的迟疑,是他觉得,骠骑将军的办法或许可以用在关中三辅地区,但是他不敢确定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大汉全天下。

司马懿的迟疑是在斐潜的态度……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目标。

一步一个台阶么。

有了目标之后,才有奋斗的方向。

按照道理来说,斐潜现在所站的台阶,下一步就是更上一步了,可是斐潜并没有什么动作,甚至有时候表现得有些混乱……

在司马懿认知当中,就像是故意放弃了某些机会一样,这种浪费让司马懿都觉得有些心痛。

可偏偏这种相对混乱的模式,又像是被磁石所吸引了一样,又或是围棋上面的缓手,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汇集在一起,指向了某个方向。

比如斐潜之前颁布的一些法规法律,似乎本身并没有什么联系,起初也没有多少紧要的感觉,可是等过上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让人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在身边已经竖立起了一道篱笆,一圈栅栏,一条沟渠,然后规范着,只能朝着一个方向去行进了。

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了好几次,也使得司马二人不由得有些感慨。

可是对于一个士族家族来说,只是单纯的感慨,意义不大,只有在预先洞察到某些上层的变化,感知到其目标和方向,然后与其达成一致,才能在混乱局面之中抓住那个机会,然后将整个家族发展壮大。

现在温县的书信就是隐晦的向司马徽确认这一点,究竟是在曹操那边的机会大,还是在斐潜这边的机会更大。

司马徽,司马懿二人都清楚,当下也确实到了要将这个事情说清楚的时候,因为之后的形势有可能会更加的麻烦,有些东西确实是要预先做好预案,否则将来需要取舍的时候,迟疑可能就会坏事。

啊呀……司马徽像是想到什么一样,吸了一口凉气。

叔父大人……司马懿看着司马徽。

春秋战国之时,诸侯皆出于亲,皆为周王之属也,司马徽脸色有些发黑,皱着眉头,缓缓的说道,奈何三代之内,由可论之,五服之外,近乎路人……终不得长久是也……

司马徽的意思,当然不仅仅是指春秋与战国。

春秋时期,周武王的血亲体系被打破了。

打破血亲体系的当然是血亲。

最初,各个诸侯国都是近亲,你是我叔叔,我是他哥哥,这种关系自然是打不起来的。即使有利益纠纷,大家由老一辈的人牵头,坐下来谈谈就是了,相互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闹大了也不好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大家都生了娃,娃又生了娃……不用太多时间,二百年吧,这就差不多到第十代了,毕竟周代的时候,十五六岁就生娃了。

这一下,所谓皇家血脉,可就都是远亲了,说血缘吧,有,论辈分吧,也有,可相互之间的关系么,毕竟远的没边了,谁还认得谁是老几?最初的那种亲情自然也是消失殆尽,其实说大家都是一些陌生人也不算是什么错。

时间越久,亲情越弱,这种靠血缘撑起来的关系越不稳定。相反,利益关系却显得越来越重要,于是,在相互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之下,战争爆发了。

三家分晋,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何尝又不是当下的缩影呢?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的血脉联系,然后当下士族家族之中,以血脉作为联合的宗族又有什么区别?

只有现实利益是最重要的。

春秋战国诸侯之间经常为了一块地,一条河就打起来了,甚至为了一棵桑树都打起来过……

这时候谁还认血缘关系?

去跟人说,别打了,二百年前大家还是兄弟呢……

谁会听?就像是后世不也是嘴上说大家都是炎黄子孙,然后背地里面下黑手么?

春秋之时,三家分晋成为推倒皇室血脉的导火索,而现在,类似于三足鼎立的局面,是不是推倒另外一个血脉联系的重要因素呢?

就像是书信当中的这样,必须要进行选择!

叔父之意是……司马懿一惊,看着司马徽,主公所谋,其实是落于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