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大明的秋收之辽东篇大丰收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中华田园牛字数:3199更新时间:22/11/02 14:05:41
“呜呜~”

南山村的麦田上,蒸汽收割机一边前进一边发出呜呜的汽笛声。

伴随着机器在田野之中行走,后面跟着大量的南山村村民,大家看着整整齐齐铺在地上的麦秆,再看看一袋袋已经装好的麦子,都非常的震撼。

机器不仅仅能够收割麦子,而且这收割的速度实在是快,还能够将麦子从麦穗上面弄下来,都免了以后摔麦子的过程。

随着机器在田野之中一遍又一遍的走来走去,一亩地的麦田很快就收割完毕,一袋袋麦子放在田野之中,只需要将这些麦子给扛回去就可以了。

“这也太快了吧?”

丁大柱瞪大了自己的眼睛感叹道。

“这以后种田就是开着机器在田里面走来走去就可以了?”

旁边有人跟着感叹说道。

“可不,这鞋都可以不用沾泥了,这耕地有耕地机,这收麦子有收麦子的机器,以后搞不好什么机器都可以弄出来呢。”

“我听大毛哥说了,听说京城机械厂还研究出了什么舂米机,南方种水稻的地方,他们以后都可以不用舂米了,用机器舂米就可以了给力文学网

丁大柱想起了李大毛的话,连忙说道:“听说还有磨粉的机器,我们的麦子放到机器里面,出来就直接是面粉了。”

“真的假的?”

“当然是真的了,大毛哥还会骗人?”

“也是,这收割麦子的机器都有了,磨面粉的机器又有什么稀奇的。”

南山村的村民们讨论不停,看着田野之中的收割机,一个个双眼放光。

仔细的算一算,眼前这台收割机,这收割一亩地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只是在田地里面来来回回的走上一遍,一亩地的麦子就收好了。

有这样的机器,再多的麦田也不怕啊。

蒸汽收割机上面,李大毛一遍控制机器,一遍同样也是默默的计算着。

“按照这个速度来算,一个时辰差不多能够收割十亩地,一天算五个时辰的话,差不多能够收五十亩地,我自己家将近两千亩田地,有个二十天就能够收好了。”

“每天从早忙到晚的话,十几天就可以了,这效率还是可以的,等收完了自家的麦子,到时候还可以去帮人收麦子,又能够赚不少钱。”

“两千亩麦子,如果没有这个收割机的话,我自己一家老小,就是一天到晚不休息,累死在田地里面也是收不完的。”

细细的算了一笔账,李大毛顿时就忍不住高兴的笑了起来。

“还是机器好啊!”

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麦田在慢慢的减少,一包包麦子隔着一段距离放在田里面,非常的好看。

忙碌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很快就到了傍晚的时候。

李大毛将机器停在田边,看了看今天的成果,一大片的麦田已经收割完毕,整个人都非常有成就感。

“和我计算的差不多,一天能够收五十亩地左右的麦子。”

李大毛再次确认了一遍,没有算错。

然而李大毛并没有高兴太久,很快,他又开始愁眉苦脸起来。

不为别的事情,因为家里面的粮食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根本就没有地方放了。

不仅仅自己家里里外外都堆满了粮食,甚至于连李大毛今年建起来的粮仓很快就堆满,都找不到地方来堆放粮食了。

李大毛家的粮食大丰收。

经过李大毛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称重,李大毛家的麦田,一亩地收麦子差不多有将近两石的产量,这两千亩麦子算下来差不多有四千石的产量。

(注:根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四五十亩,亩收麦一石以上’,这里记载的河间府的麦田产量,辽东地区这边的情况有所特殊,首先是辽东地区的土地更加的肥沃,这里是黑土地,其次辽东地区麦子的时间更久,产量更好,所以算下来差不多有两石一亩,嗯差不多就这样吧,一石为120斤,明朝的一斤为十六两,算下来,差不多有将近200斤,但这是带壳的。)

如此多的粮食,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李大毛第一次有一种暴发富的感觉,粮食多到都没有地方来放了。

以前没有移民来辽东的时候,一年忙到尾,面朝黄土背朝天,可是一家老小一年到尾也吃不到几顿饱饭。

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一大半都要上交给地主,剩下的那点粮食,哪里够一家人吃的。

现在好了,自己不仅仅有大量的土地,现在粮食大丰收,再加上辽东地区又被皇帝免了几年的税,也就是说所有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一下子四千多石的粮食,李大毛敞开了肚皮去吃,都足够李大毛一家吃上很多、很多年了。

“都没地方放了!”

李大毛看着田野之中的一袋袋麦子,脸上洋溢着笑容,又愁眉苦脸的,第一次感觉到了粮食太多的苦处了。

“愁什么,先在田里面堆放着,下面用麦秆垫着,上面用麦秆挡着,等忙完之后再将这些粮食给卖了。”

“几千石的粮食,我们家哪里吃的完啊。”

李大毛的媳妇倒是干脆利落的说道。

“行,按你说的去办。”

李大毛点点头,迅速的忙碌起来。

整个辽东地区,家家户户都和李大毛的情况差不多。

弘治十五年,辽东粮食大丰收。

整个辽东地区都沉浸在忙碌之中,同时也是沉浸在粮食的丰收喜悦之中。

家家户户少的也种了上百亩的田地,平均算下来都是种了几百亩地,如此多的田地,又迎来了大丰收之年。

到处都飘着麦香,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堆满了粮食,一个个粮仓都已经装不下了,很多人都不得不和李大毛一样,将一部分的粮食堆放在麦田之中,实在是没有地方去放这些粮食了。

…….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农耕,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情,大明朝廷同样如此。

辽东布政使陈信此时穿着便衣行走在一处麦田之中,看着眼前大片、大片的麦田,再看看火热的收割场面,整个人都露出了笑容。

“恭喜大人,贺喜大人!”

“今年我辽东大丰收啊,想必大人很快就可以高升了。”

陈信的身边,有官员见陈信满脸笑容,顿时就赶紧拍马屁的说道。

“哈哈,高升未必,但上面一番口头上的嘉奖肯定是少不了的。”

陈信高兴的笑了笑摇摇头。

“大人,今时不同往日啊~”

“当今吏部尚书是刘晋刘公,我听闻刘公做事一向非常的公正,他这一上任就制定了详细的考成制度,考成制度当中,对于大人这样的地方布政使最重要的几个指标,人丁、税收、粮食产量、基础建设这几项,大人无论是那一项都做的非常好,高升肯定有望。”

胡本惠想了想又继续说道。

“今年我辽东的人口增长了两百多万,税收超过五百万两,现在粮食又大丰收,大人这业绩可是非常亮眼的。”

“大人即便是今年没有高升,这政绩上面肯定也是有亮眼的一笔,再积累一下,高升也不过是迟早的事情。”

“哈哈,希望如你所言吧。”

陈信笑了笑回道。

刘晋当上了吏部尚书,吏部尚书这个位置,权力非常大,掌管天下官员的考核和升迁,号称天官。

这一上任,刘晋就立即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完善的考成制度,经过了内阁的审议和弘治皇帝的肯定之后,迅速的颁布下去。

对于新的考成制度,尸位素餐的官员自然是叫苦连天,弹劾刘晋的奏疏犹如雪花一般飞到了弘治皇帝的书桌上面。

但是对于有作为,认认真真做事的官员来说,这考成制度也是意味着他们升迁有望,因为制度上面明确的写清楚了将考成结果与升迁制度相结合。

想要升官就必须要拿出亮眼的政绩出来,如果没有任何政绩,绝对没有升迁的可能。

陈信作为辽东布政使,是地方大员,算是重点考核对象,根据刘晋这边制定的新政策,到了年底的时候,他还要去京城这边述职,向天子、内阁、六部这边汇报今年的工作情况,然后结合政绩,来决定是奖励还惩罚。

辽东这边,人口增长快,税收增长也快,今年粮食又大丰收,再加上今年也修建了不少的道路和水库,他陈信年底去京城述职的时候就更有底气了。

陈信算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官员,所以他还是比较喜欢刘晋这样的做事风格,制定详细的考成制度,做的好升官,做的不好不仅仅没有官做,还要追究责任。

如果是以前,他陈信才不会穿着便服来这乡间田野,在自己的府衙里面看看报纸、喝喝茶,混混日子就可以了。

想要升官发财啊,还是要靠银子去走动、去疏通才行,而他陈信还比较清廉,并没有太多的银子去送礼、疏通,做到现在的位置,他也已经很满意了。

“走吧,找几个农人问问今年的情况,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官府能够解决的就尽量帮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