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疯神狂想字数:2177更新时间:23/07/17 11:35:17
陈文哲能够看清楚,被从船上推入水中的是一只鼎。

而有了这一件宝鼎的发现,他自然就不再多加关注那件鸟谱。

毕竟鸟谱已经打算交出去,当然也有陈文哲不想收藏书画的原因,因为这东西真的不容易保存,特别是古董。

刚才提到的后母戊鼎,其实是我国古代五大名鼎之一。

跟刚才说的清代海内三宝,没有什么冲突,就是多了两件。

刚才说了后母戊鼎、大克鼎、大盂鼎和毛公鼎,而最后一件应该是小盂鼎。

虽然没有看的太过仔细,也没法通过回朔看的太清楚,但是,陈文哲还是怀疑,这件被藏在木箱之中,推入长江的鼎,好像是小盂鼎。

这可就太有意思了,因为这件宝贝,消失的太长时间。

那么,它要真是小盂鼎,那么又怎么落入了当年运输宝贝去弯弯的宝船之上?

对于秘密,陈文哲是最喜欢研究的,因为有秘密,往往就意味着有价值。

再说,鼎,特别是一些特别大,还有着特殊意义的宝鼎,都是国家重器。

因为这种宝鼎之上,往往铭刻着我们国家的历史,而且很大的可能是正史。

鼎这个词,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特别重要。

鼎是汉语常用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鼎的本意,是古代的一种煮食物的器具。

在古代,鼎不仅仅是用来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

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

如:鼎鼎大名、鼎盛。

由于“鼎”的重要,又常用于比喻王位和帝业。

如:定鼎、问鼎。

所以,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

比喻喧闹、混乱。

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

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

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

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

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

那么,我国古代着名的鼎都有哪些?这里就要提到我国古代五大名鼎。

鼎对于我国的意义非凡,所以只要有所发现,就是重大发现。

而五大名鼎之中的两件,却是同一时间出土。

百年前,西陕的一位村民却一下挖出了两件宝贝。

可惜后来这两件宝贝,一件消失无踪,而另外一件却流传至今。

那是道光时期,陕西陕郿县礼村有村民挖出了两件宝贝——大盂鼎和小盂鼎。

这两尊鼎历史悠久,出自周代名臣盂之手。

当时国家尚无文物保护的概念,地方官府对盗墓行为的管理也不严格,各地文物交易不受限制。

以至于,小盂鼎在出土后不久便遗失了。

大盂鼎几经辗转,被袁世凯的叔叔袁保恒购入。

当时袁保恒在左宗棠的麾下做事,为了谋得升迁,袁保恒将重金购买的大盂鼎作为礼物,赠予左宗棠。

左宗棠位高权重,亦有收藏金石的爱好。

在得到了大盂鼎之后,对其爱不释手。

不过,没过多久左宗棠便将大盂鼎,转赠给了潘祖荫。

说起来,这潘祖荫虽贵为工部尚书,但当时的左宗棠已成为封疆大吏,为何要对地位低于自己的潘祖荫如此讨好呢?

原来,左宗棠赠鼎完全是出于救命之恩。

早年左宗棠在骆秉章麾下担任幕宾之时,曾得罪了永州总兵,因此获罪。

值此之际,侍读学士潘祖荫站了出来,替左宗棠说了不少好话,这才保住了左宗棠的性命。

左宗棠始终想报答恩人的救命之恩,但潘祖荫唯好金石,且眼光极高,唯有大盂鼎这种级别的国之重宝能入其法眼。

因此,在得到了大盂鼎之后,左宗棠思量再三,决定以此物相赠。

说起这大盂鼎,其形制是标准的周代三足鼎。

它高约一米,鼎口的直径为77公分,重达153公斤。

在周鼎这一大家族里,大盂鼎绝对是罕见的大家伙。

最难得的是,大盂鼎上篆刻了近三百个字,这是周康王向盂进行的告戒。

周康王指出,当年先祖文王、武王靠仁政治理国家,希望盂能继承先代的遗志,为国家多做贡献。

盂感激涕零,特铸两尊青铜鼎,并在上面刻下天子的教诲。

抛开大盂鼎本身的价值不谈,单单刻在上面的铭文,都已是无价的文化瑰宝。

即便是在满清王朝,大盂鼎亦属价值连城的国之重宝。

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时获得了这种国之重宝未必是好事,反倒容易招致祸端。

潘祖荫在朝廷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他生前,这尊鼎自是无人敢觊觎。

然而,潘祖荫驾鹤归西后,祸从天上来,不少人都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大盂鼎。

起初,先是身为封疆大吏的两江总督端方,对大盂鼎起意,多次派人来潘家索要大盂鼎。

不过,潘祖荫虽死,但余威尚在,潘家人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端方的“美意”。

在后来的日子里,又有洋人找上门来,开出天价,希望潘家人能将此鼎转卖到国外。

潘家虽已落魄,但风骨尚在,自不会做出这种将国宝卖到国外的事。

因此,潘家人亦拒绝了洋人的请求,让这些投机取巧的外国人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民国时期,有位北洋政府大员,打着让大盂鼎参加展览的幌子,想要将这件重宝据为己有。

好在潘家人及时洞悉了此人的阴谋,并未将大盂鼎送去展览,这才保住了大盂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