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五十九章北宋文物造假工程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疯神狂想字数:2226更新时间:23/07/17 11:40:00
石鼓重新出世,已是蚀迹斑斑,石鼓上的字迹残缺不全,引得无数名家学者为之慨叹。

更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一面石鼓居然莫名遗失。

这就是后来曾经轰动天下,也常引发历代学术争端的作原石鼓。

9面石鼓在凤翔孔庙中,呆得并不安稳。

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忽然间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

令人痛惜的是,凤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运一空。

陈仓石鼓,在乱世中重新遁迹于草莽江湖。

在这里还有一段传奇,就是司马光之父司马池,导演的北宋文物造假工程。

这就跟现在弄得假绿地一样,直接上绿油漆。

当然,这是玩笑,但都是政绩工程,其实都是一个样,都是为了谄媚上级。

当北宋王朝一统天下,并逐步剿灭割据一方的诸侯之后,全国的经济与文化在短短数十年得到恢复,并取得了飞跃。

当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传奇纪略,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

宋仁宗是我国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书画君王,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闻得此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10块大石,试图投君王所好。

司马池经过几番周折,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

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迹。

心急的司马池施展了画蛇添足的拙劣招数,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做伪。

很快,他便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

这一招,果真让他以奇功得到了仁宗的褒奖。

只可惜,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

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9面石鼓现世,又经历造假风波,因而失踪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动天下。

坊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

然而,直到1052年,金石收藏家出身的向传师到了凤翔后,石鼓残断的历史才获得转机。

向传师是北宋时期,颇有名望的金石收藏家。

最初与石鼓的渊源,来自于他重金求来的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

在对照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时,他意外发现,这份新的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

但事实上,“作原石鼓”已遗失了200多年,不可能再有新拓本问世。

否则宋仁宗又怎会满天下张贴黄榜,以高官与重金相求呢?

“作原石鼓”拓本的发现,令向传师彻夜难眠。

经多方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源自关中的太氏家族。

唯恐夜长梦多,他立刻便备马出发。

当抵达太氏村庄后,他被眼前的景象彻底惊呆。

原来,太氏一家半年前全部死于瘟疫。

官府为了防止瘟疫蔓延,把太氏的房子、财产全部烧光。

这个噩耗,对于千里跋涉而来的向传师而言,可谓晴空霹雳。

身心疲惫的向传师,怀着无比失望的心情,就近找了一家客栈安顿下来。

隔日清晨,向传师被后院传来的磨刀声惊醒。

原来,客栈后面一个屠夫正在磨刀。

向传师循声走到屠夫门前,只见屠刀被磨得寒光闪烁。

而令向传师一惊的是,屠夫所用的磨刀石,虽然破旧却有几分石鼓的风貌。

他走近细看,磨刀石上隐约浮现的一些熟悉的字迹依稀可辨。

原来,这就是那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

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

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

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文字。

这也是陈文哲一眼就看出不对的原因,因为他看到的这只石鼓完好无损也就罢了,但是其上的文字是全的,不是只有下半部的四行文字。

当然,就算到了此时,这面石鼓的传奇也没有结束。

在发现了屠夫家的石鼓之后不久,凤翔知府接到一封向传师的书信。

于是,连夜调集军兵赶往关中,护佑石鼓与向传师回到凤翔。

随即,又将石鼓送往汴梁。

向传师因寻石鼓有功,得到朝廷诸多封赏,并获得一整套石鼓文拓本。

至此,10面石鼓终得团圆,但它们颠沛流离的命运却仍在继续。

自诩为“天下第一学士”的宋徽宗,是北宋王朝的又一个书画皇帝。

在对待石鼓的问题上,他不仅继承了先王宋仁宗的痴迷,更多了一重溺爱。

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

随后,又被他搬进了保和殿朝夕相伴。

日后,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时,金兵攻入汴梁,掳走了徽、钦二帝,押解到东北荒原之中囚禁。

而10面石鼓,则因鼓身被填注的黄金,而被金兵视为珍宝,尾随着被掠的徽钦二帝北迁。

石鼓被运到燕京后,不甚了解中原文化的金人,并未发现其价值。

他们只是剔去了石鼓上填注的黄金,便将它们丢弃荒野。

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直到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元的联军攻破燕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檝,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

王檝出身于凤翔虢县(今BJ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

他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

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神都。

然而,10面石鼓在神都的安稳日子,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

霓虹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金陵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