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异乡的小酒馆字数:2348更新时间:23/07/19 01:21:22
等到路秋山和王翠莲夫妻两个,带着两个孩子和大包小包的行李吃的到达滨江已经是一九八六年的端午节之后了。

家里养的猪端午节杀了,村里老少爷们这家买十斤,那家割八斤的,一头猪竟没剩下多少。其实端午节大伙是没那么重视的,各家各户虽说生活比以前是强了很多,可还没奢侈到买个十斤八斤肉的份上。

王翠莲家杀猪,乡亲们都知道这一家人是要到大城市去投奔儿子。听说路家那个能干的儿子不但在大城市里挣到了大钱,还给秋山两口子买了房子。人家这是要去城里享福了,这两年棒子沟也有那么几个和路家或是强子家沾亲带故的年轻人去城里投奔他们。据他们的家人说在那混的都不错,可比去沂春搞建筑做小工赚的多。

因为这个老路家在棒子沟的威望好像有点水涨船高。大家能够狠狠心买那么多的肉也有给路家捧场的意思,谁知道哪天自家的娃也可能去城里给人家添麻烦。一个村住了这么多年,多留点香火情总是没错的。

家里的地翠莲留给了娘家兄弟,这年月粮食还不值钱,也没有包地一说。谁种了粮食就自己收着,帮忙把镇上粮站该交的公粮交上,摊到个人头上的统筹提留也要在粮食里出。除去这些费用,一亩地也剩不下个啥。现在路家的日子过的不紧吧,翠莲只让弟弟把公粮交上就行,统筹提留和镇上摊派下来的费用她另外在出钱。

弟弟一家的日子过得也就凑合事儿,这两年年节还要翠莲周济一二。这不要去城里,不知道啥时候在回来,家里没赶上卖又舍不得啥的鸡鸭鹅全给了兄弟一家。至于房子钥匙就往翠莲娘家一放,侄儿侄女谁愿意过来住就帮忙看一下。农村的房子总要让灶膛里的烟经常薰一熏,去去潮气,不然房子很快就会破烂不堪的。

所谓破家值万贯,平时没觉得有什么东西,这样搬家走了,箱子柜的一收拾东西还真不少。

翠莲几次背着人偷偷地抹眼泪,这个家她和两个男人前前后后住了二十几年,一草一木闭上眼睛都清楚的很。这是自己的家啊,牵绕着她材米油盐爱恨情仇的家。这个家是她经手把房子盖起来,然后看着一个又一个的孩子长大。现在她要离开了,离开滋养她多半生的拉林河,离开她亲人的故土。她不知道未来不确定的人生会滑向何方,而有生之年自己还能不能够回到这里。

贫穷闭塞的棒子沟对于千千万万外乡人只不过是某个角落偏远的小山村,和分布在白山黑水间的无数个村落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当你生于斯长于斯,每个日出日落都和这片土地朝夕相处,闭着眼睛都能想出每一条通往后山山林的小径。而你所有关于人生美好和苦难的经历都和这块土地,和这个山沟沟里的人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一个人情感和思想的组成部分,没有了它们,一个人就仿佛没有了灵魂。这大概就是家乡和故乡赋予一个人生命过程中最大的意义。

现在王翠莲要带着全家人离开,而这次远行并不是因为她自己想去过多好的日子。如果只有她和秋山两个人,她宁愿过着这样鸡零狗碎的贫贱日子,也不愿意离开她熟悉的家园。可路华和路梅正是上学的年龄,他们还有及其漫长的人生路要走,为人父母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至少不那么悲催的未来呢?

路远和二力两个三轮车才把一家人和大包小包的拉回他们的新家。

房子是新盖的,前面一水的满玻璃的窗子,窗棂上刷了一层蓝漆,看上去格外显得气派干净。房子前还打了三米宽的水泥月台,屋子里的家具也都是城里正时兴的组合家具。一台十四寸的黑白电视机,蝴蝶牌的新缝纫机,这个家怎么说和棒子沟那个老旧的房子比起来算是天壤之别了。

翠莲和秋山见儿子准备了这么气派的一个家给他们,原来还有些忐忑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只是令翠莲心里不舒服的是二狗一家那三间房几乎和自己家这边差不多,心想村主任两口子不知道交了什么狗屎运,娶了晓敏做儿媳妇,要不是儿子把他们带到滨江来,做梦他们也住不上这样的房子。

这房子本来是自己儿子买下的一个大院子,生生地给他们分出去三间,想到这些总让她心里觉得膈应。和两亲家说话也总带着点含沙射影的味道。

路远见娘这个样子,就在没人时悄悄地和娘说满屋子的家具和电视、缝纫机都是他姐买的,人家也没少花钱。这才让王翠莲心里觉得宽敞了不少。

秋山撇家带口的来到滨江,正赶上强子娘也在强子家伺候儿媳妇坐月子。听说自己的好姐妹要来,可把她激动坏了,早早地就来了路远的新家和强子的干娘把里里外外收拾的窗明几净,又准备了一大桌子菜准备给他们接风。

等到晚上吃饭时,强子一家人,路远的师傅师娘和山杏,志武两口子,再加上晓敏一家老少六口人。整整围了两大桌子,孩子们还得站着吃才勉强坐的下。

穗子是第一次见到路远的父母,因为一直以来对路远别样的心思,所以见到秋山夫妇多少有点丑媳妇要见公婆的意思。平常爽利大方的她今天到有点扭扭捏捏的,好在翠莲一见穗子就觉得这姑娘很合她的眼缘。也知道这闺女和路远、强子他们亲如兄妹的关系,所以对穗子格外的亲热。

晚上回到小院的路远出了一口长气,到了这一刻他的内心多多少少是有一些成就感的。不管怎么说他总算凭着一己之力把整个家庭迁出了棒子沟,在他来到滨江整整六年后给了他们一个并不算寒酸的家。

这六年的辛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一个十七岁的大男孩在码头上扛大包,为了让师傅和装卸队的兄弟们不看轻自己,重活累活都要抢着干。大家都说他干的好,可他心里明白,自己只不过是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已。

刚到二十里铺那一年,几乎一天都不敢休息,每天能够挣到的钱还没有到手就已经安排好了去处。冬天下大雪自己还要去码头蹲活,拉旧纸壳,有谁知道下了雪后的路一个小上坡要费多大的劲才能推上来。风吹雨淋日晒几乎是他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生活写照,没有休息日没有礼拜天,几乎是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六年了,终于有一个家给父母和弟妹遮风挡雨,终于可以看到他们满眼欣喜地住进这个新家。他所有的努力总算换来了家人的安宁与快乐,而这不正是他一直努力所希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