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蚩尤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阳电字数:2175更新时间:22/06/22 20:52:41
站在管理员的立场上,审视现状,方然必须承认,他并无法理解丁仲义所做的一切。

在“天梦”地下城之民众,乃至其管理者的眼中,当今时代,是强人工智能肆虐于世、人类或将彻底灭绝的黑暗末日,这一点,在与丁仲义交谈时,方然就隐约有了判断,也被asa搜集的讯息验证。

既然迟早会灭亡,早一天,晚一天,又会有什么区别。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本能吗,也许,这种不言自明的动机,是可以解释丁仲义在过去若干年中的表现。

即便憧憬永生,渴望无现场的生命,而这一至高追求又被现实打得粉碎,生而为人,贪生怕死的动机,也足够驱使地下城的管理者竭力挣扎,凭借强人工智能对抗“蚩尤”,这根本也没什么好奇怪的,难道不是吗。

不,并不是,这想法有一个很大的矛盾:

畏死求生,对管理员而言,简直是天经地义一般的追求,但倘若丁仲义的动机,便是尽可能拖延下车的时机,

那么在“天梦”地下城里,庇护百万幸存者,便完全多余。

人口,在当今时代,尤其在掌握“强人工智能”的管理员眼中,价值基本为零,但凡管理者要挣扎求生,便应该将全部资源投向强ai与暴力机器,而不应该维持一座百万人口地下城的运转。

明知资源宝贵,对抗“蚩尤”必须竭尽全力,却分出一部分资源庇护民众,这也许是丁仲义的恻隐之心。

但,所谓“恻隐”,却又是会致管理员于死命的东西。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从东北太平洋大区、到现在的盖亚净土大区,也一直维系着大量民众的生存,但这也是建立在nep与gpl的资源相对优势之基础上,扪心自问,倘若明知自己必然失败,那还会不会供养这许多民众,方然自己都说不好。

丁仲义,身为一介管理员,行动却是如此矛盾,这一度让方然提高了警觉。

此人会不会在说谎,或者,这其中另有隐情,自认为这是相当合理的揣测,一段时间的调查,asa却未提交什么颠覆性的报告,反而多方确认,

丁仲义所言基本属实。

“天梦”地下城,乃至西大陆割据势力的一切,情况确乎便是如此。

从西历1500年至今,龟缩在地下城市里的两百多万民众,一直在管理者的荫庇之下,以“稍高于最低需求”的水平生活。

而在城市之外,借助网络,指挥分布在西大陆各地的抵抗军,是地下城管理者对抗“蚩尤”的主要手段,只不过若干年来,随“列强军”实力的不断增强,人类一方则日渐衰弱,到“军”来时,“天梦”已成为西大陆上的最后据点。

倘若不是“军”杀到,清扫了“列强军”,几个月内,一切便都将结束。

身处这种境地,丁仲义所做的一切,令方然费解。

西历1508年的秋天,西大陆上,一鼓作气向南推进的“军”,已近乎占据了原列强全境,将“列强军”驱赶到大陆南方的半岛地带。

这一过程中,“军”不出所料的发现“蚩尤”大本营,只不过当大军杀到时,庞大的地下基地内已遍地狼藉、“ai”去楼空,很显然,具备完全决策能力的“蚩尤”,因军事压力而仓促搬离。

仗打到这一步,接下来,只需荡平南方半岛、群岛地带,战争便会结束。

不过,考虑到中大陆、西大陆东边的太平洋,几乎全是水雷,规模极大扩充的“红海军”并无法南下参与战斗,短时间内,“军”还无法拿下南方群岛。

一样的,也无法奢望以此为跳板,进攻凹斯垂利亚。

南方战线大局已定,暂时放下心事,方然让“盘古”斟酌接下来的战略方向。

具体的讲,是穷举猛打“列强军”,还是彻底打垮“伊甸军”,抑或打通纬度线,向天竺、中东与南方大陆进军。

不论选择哪一个方向,无非是效率的区别,现在,方然已可以很有把握的讲,

盖亚净土大区,将赢得竞争,也让自己成为“那个人”。

竞争即将尘埃落定,但,成为“那个人”之后,又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方然却心下踌躇,长久未做决策。

当选择的权力,摆在眼前,可以按自己的设想去描绘时,

自己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世界,一个怎样的未来,便成为至关重大的问题。

未来,世界将会怎样,文明将会怎样,方然其实早已有十分详尽、甚至十分清晰的构想,但他却始终在担心,这构想,是否切实可行,是不是真的会在这饱经创伤的盖亚表面,从理想化为现实。

是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踯躅徘徊吗,其实并不然。

内心深处,已做出了一个决定,现在,方然只是心中忐忑,紧张不安,

担心这决定并不甚正确,甚至大错特错,一着不慎,不仅自己的永生将成泡影,也会将历经磨难的人类文明,彻底推向万劫不复之境。

哦,其实也没那么惶恐;

即便自己毫无作为,人类文明,早晚也会经历这一关。

深秋,恒温的地下世界里,感觉不到些许四季变迁的气息,这一天傍晚,晚餐后的阿达民休息片刻,就爬进“替身机器”。

“军”抵达“天梦”地下城,至今已有好几个月。

几个月来的生活,对地下城的男女老幼而言,还算不错,从食物到药品的供应比之前宽松了一大截,最重要的,只要提出要求,民众都可以搭乘大型电梯,来到地面,看一看浩劫之后的大地,晒一晒久违的阳光。

自由的在大地上活动,这,是两百万幸存者此前想也不敢想的。

一切看来还好,但,正如人类的某种特质,在解决了眼前的生存、生活问题后,从管理者到普通民众的思维,便难免会迁延到未来。

每一天准时起床,到点吃饭,完成些很难讲有什么意义的事,倘若这便是人生,久居其中的人,迟早都会思考,这种状态持续下去的所谓“生活”,有什么意义,以这种状态存续下去的自己,又究竟为什么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