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朝庭制霸江湖9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要粮票不字数:4352更新时间:22/06/23 11:06:49
原剧情中,杭修竹和杭勇最初并没在同一个地方就职。

杭修竹在东北的白远州乐开郡黄定县就职,最初只是一般书吏。约三年之后,升为县丞。

这儿介绍一下这个世界县级官府的公职人员职务。

县级官府,其公职人员分为三类,分别是官、吏、役。

一、官员

主官和副官。

很显然,为防止令出多门,主官只有一人。

副官就不一定了,至少文武各一人也就是两人。经济繁荣、分工更细的大县,副官可能会有十数人之多。

主官的名称,就叫知县。称为县令,也可以。

仅一名副官,则叫同知。同知,字面上的意思是“一起知县”。同,似乎是等同。但是,由进士、同进士可知,同,褒义说它表示“相当于”,贬义则说它表示“如同”。

“相当于”与“如同”还看不出奥妙的话,请看参考著名的“如夫人”称谓。

如夫人,表示她相当于夫人,她如同夫人,但却不表示她就是夫人实际她就是个妾!

所以,同进士,也就是妾进士。同知,不管知的是县还是府、州,都只是妾知。

仅两名副官的时候,通常负责文的,叫县丞;负责武的,叫县尉。

武的方面发达,需要增设武官的时候,先是变化名称,称为城尉。城郭,也是都市,称都尉,也是同一意思。

再多,就只有添加修饰语了。譬如奋勇都尉,检校城尉,等。

文职,则称主簿。再多,就加修饰语,如课税主簿、商检主簿,等。

天下太平,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时候,文职这边,知县第一级,其他所有文职官员为第二级。第二级官员,直接向知县负责。

与之对应,武职那边,则只有县尉一个人算第二级,其他武职官员则属第三级。

战争期间,文武刚好相反。

县级官员的品级,取决于知县的品级。大县、发达县、重要县,品级高到七品;小县、穷县、边远县,品级低至九品。

二级官员少半品,三级官员再少半品。

半品举例:比七品官吏少半品的,称为从七品。从七品的从字,跟同知的同字,意思差不多。

二、吏员

吏员也属于朝廷官员的正式编制,但没有品级。

吏员通常由县府二级官员,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吏员负责公文、账簿、卷宗等文秘之事,也负责征税、治安捕盗、分判诸事,还要负责文教、司法、税收、兵役、公文往来、水利工程等事。

吏员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捕头。

有些岗位,也有一些不怎么正规的具体名称。最高的,通常称为典使。全县发展了,升级了,典使有望升级为官员。个别时候,官员出缺了,也有可能让典使补上。

三、衙役

这个就不是朝庭正规编制了。

役员,归根结底,属于县府自行招募、自付薪资的一个群体。他们有官方身份,但又不怎么牢靠。在某些朝代,役员还会归入贱籍(没有科举资格)。

三班衙役,就是役员。

皂班衙役,又被称为“皂隶”,负责长官的随行护卫、开道、升堂站班,在公堂上执行刑苔,相当于法警;

捕班衙役又被称为“捕班快手”,简称“捕快”,负责案件侦缉、抓捕罪犯、传唤被告、证人等,相当于刑警;

壮班衙役又被称为“民壮”,负责把守城门以及看守牢狱、守护库房等,相当于民兵。

另外,做杂事的,比如厨子、更夫、仵作、马夫等勤杂人员,也属于衙役的范围。

各类衙役都会设立班头,去统领下属做事。

衙役是最底层的公务人员,但又不被朝廷认可,属于帮工性质。

衙身往往由社会闲散人员担任。人员素质,不怎么高。

那什么潘家的天才潘正,进入朝庭一年之后,怎么才混上捕快?

那并不是县级捕快。

他是天江州捕快。州级捕快,不是役,而是吏。相当于县级的捕头。

那郡级捕快呢?就不一定了,有些是役,有些是吏。

原主杭修竹,初到黄定县时,只是一名闲杂书吏。半年后,升为卷宗主簿。一年后,又兼顾文教和税收事务。约三年后,县丞出缺,杭修竹顺利补缺,荣升县丞。

对比一下潘家天才潘正,便能发现,杭修竹的成就要大得多。

黄定县境内,有一江湖门派,名叫日照宗;另有一民资学院,名叫玉清书院。

在杭修竹担任县丞之后不久,两者发生冲突。

起因很小,就是男一看上女,女不愿;女看上男二,男二不愿。两男一女的戏码。

不服气,找人帮忙,介入纠纷的人越来越多。

事情越闹越大,差点演变为文武之争。

后来杭修竹出面调停,驱散了帮手,留下了主要涉事者。

杭修竹溯本清源,问出该事件最初的起因。

小事一桩,不愿就不愿,成不了分开就是了。对方不愿,自己还死缠烂打,有意思吗?

清醒之后,几个涉事者都觉得没意思。

杭修竹处罚了双方,也就是互相给予对应相关人物若干赔偿。

之后,杭修竹名声大振,并且还与日照宗和玉清书院的好几个领军人物,相交莫逆。

之后,杭勇就来到黄定县。

杭勇也许是在别的地方立了功,来黄定县,担任的职务是县尉。

杭勇县尉的职务,与杭修竹县丞的职务同级,只不过,有黄定县,杭修竹的名气就要大很多了。

杭勇并没做什么诋毁杭修竹名誉的事,相反,杭勇还接近杭修竹,乐于做杭修竹的跟班。

于是乎,那几个日照宗和玉清书院的那几个领军人物,慢慢的也熟悉了杭勇。

入职五年之后,北边的梁朝国来袭,杭家所在的龙汉国奋勇反抗。

在征集人手的时候,杭勇把那几个、跟杭修竹相交莫逆的、日照宗和玉清书院的领军人物,全部实行逼请。

原主杭修竹认为,参与战争,得靠自觉,不能逼请(以大义的名义,逼迫对方答应参战)。

这是因为,参与战争,很可能会战死沙场。人都有不同的情况,有的牵挂多,有的牵挂少。

所以,杭修竹不同意。

杭勇没理杭修竹,利用自己武职的便利,直接实施了逼请。

朝庭得到人才,嘉奖了杭勇。

民间这边,并不知道杭修竹反对逼请;他们只知道,跟杭修竹相交,没有好下场。

于是,杭修竹失了支持,日常工作受阻。

失意之下,杭修竹就自杀了。

涂山把这些记忆先过了一遍,再对几个关键处,重温了一遍。

最后发现,自己并不完全认可原主。

关于逼请,涂山也是不赞同的。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逼请是怎么回事,那就参考一下逼捐吧:你突然中奖发了笔横财,就有记者带着摄影师过来问你,准备为希望小学捐多少钱。

逼请也是这样。那个人本来是不想参战的,但杭勇一上去,就是几句大义微言,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什么的;不答应,似乎都不爱国了。

所以,杭勇的卑鄙手段,直接就反映在这儿。

当然,挖杭修竹的墙角,瓦解杭修竹的基础,发战争财等等,那才是真正的卑鄙。

涂山只是认为,杭修竹也未尝没有责任。

如果杭修竹没有炫耀之心,杭勇跟那几个领军人物就不会熟悉。不熟悉,就不能逼请。

如果杭修竹能够放下面子,在参战人员名册上报之前,跟杭勇闹翻,那么,杭修竹的民间支持,绝不会倒。

最后,一点挫折就选择自杀,也太脆弱了吧。

涂山觉得,这些记忆里,最有价值的,是五年后梁尘国与龙汉国开战的消息。

原剧情中,杭勇摘杭修竹的桃子,但杭勇自己是没上战场的。

如此一来,涂山完全可以往上战场的方向提前努力。

培训之后,没有考核的战阵和马战,可以重点学习和练习。

来到枣庄军营的当天,属于休整,没有任何事情。

第二天,任务就下来了。是一名校尉布置的任务。

校尉,属于军中官职。这官职到底有多大,就跟都尉一样的说不清楚。

总的来说,不打仗的时候,这官职是没有多大的,就相当于团长吧。

放到这个任务世界,也就相当于千夫长。

校尉是直接下达的命令,并不是跟涂山商量。

校尉让涂山,到绿牌营中,挑选十名士兵;然后带着那十名士兵,到军需营领取相应物资;之后,往西南方向探路。

涂山问:“是过人的路,还是过车的路?还有,没路的地方,是否要修路?”

“过人的,要修路。探路至两百里为止。”校尉说完,直接就走了。

这个任务,虽然不符合涂山上战场的目标,但军令如山,还是得做。

涂山略想,是不是有人进谗言,自己才接了这么个倒霉任务?转念间,就否定了。

这是因为,到枣庄,家族弟子就只有涂山一人。要说军营的旧人欺生,倒有可能;若说妒忌陷害,绝无可能。

好吧,挑兵吧。

拿了令牌,走到绿牌营,很快就挑了十个兵。

这是第一个任务,所以,涂山挑人的时候,注重的是老实听话,不注重武艺。

转到军需营,领了地图、战马、粮食、帐篷、驱虫药、锅碗炊具及火种等杂物,十一人直接就上路了。

好歹是经历了西游世界的,路上所需的东西,基本上不会遗漏。

北涧州明丰郡清平县枣乡,说是边陲,实际上,距离国境线还有一百多里。

涂山探路的西南方向,五百里以上范围,在军事地图上,都属于无人区。

说是探路,实际上,除了找路,还要把沿途所遇的大概地形记下,画出一张新地图。

涂山已经了解,这个世界的地图,非常简陋。

因此,画地图,对涂山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再加上西游的经历,涂山感觉,那就是小菜一碟。

出军营,往西南,走出半个时辰,就看不到枣庄军营了。

过人的路,能不能过马,还不一定。

多数情况下,人走的路,马都能走。但那种十分陡峭的崖壁,或者近似垂直的梯子,马就不能走了。

而对于军队来说,骑马的,通常都是地位较高的军官。

所以,涂山认为,这次探路,必须得按照能够过马的标准去找。

实在过不了,就得规划出修路的方案。

相比西游世界,涂山已经不能腾云驾雾。

但涂山有轻功。虽然涂山的轻功也不怎么高明,但用来探路,是绰绰有余了。

探路,最要紧的,还是规划。

埋着脑袋,直接往前走,是不行的。必须从总体上,观察山脉的走向,将山势了然于心。然后在心中,想象出一条尽可能平坦的道路出来。最后,就是验证。

同行的十名士兵,都只是普通士兵。

所以,前面的工作,涂山就直接一个人做了。

进山之后,就让士兵们扎帐宿营。

次日,涂山只让士兵们寻找食物,原地待命。然后就一个人走了。

涂山施展轻功,绕来绕去,过了一山又一山,当天,直接把两百里距离走完了。

未能返回,只好一个人解决食宿。第二天返回,食宿才轻松了。

第三天,涂山仍然一个人上路。不同的是,这回带了方便自己食宿的东西。

一个月过去了,原地待命的士兵们都急了。

涂山说:“放心,我们并没有消极怠命,两百里距离,我一个人已经走了十几趟了。”

士兵一听,本该大家一起干的事,长官一个人干了,又是一番说辞。

“能者多劳,这也没啥,”涂山说,“反正最终,你们还是要走一遍的。”

接近两个月的时候,涂山终于叫士兵上路了。

涂山一个人,走了近三十趟,终于找出了一条最佳路线。

那条最佳路线,只有一处险阻,怎么都绕不过去。

其它地段,别说走马了,几乎都可以走车(指马车)。

而那处险阻,步行,还是能够绕过的。战马,普需要绕更大的圈子才行。

涂山把那处险阻设定为待修路段。

带着十名士兵走这一趟,速度就慢了。

一方面,验证“最佳道路”的判断,另一方面,就是绘地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