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三国赵范13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要粮票不字数:4314更新时间:22/06/23 11:08:25
豫章,就是现代的南昌,同时也代表了现代的江西。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整个江西,大部分都是山区。就只有以南昌为中心的一大块平地。平地的面积,约等于桂阳加零陵。

原剧情里,孙策打下豫章之后,还另外增设了庐陵和鄱阳两郡。

豫章在行政上,隶属于扬州。

但,看一下庐江、九江(寿春)、丹阳、吴郡、会稽等同为扬州下属郡的位置,就可以发现,扬州对豫章控制力不足,基本属于放养的模式。

三国进入195年,除了袁绍与公孙瓒之间、吕布和曹操之间爆发过大战之外,其余诸侯都没什么大动作。

现在的豫章,其实就相当于190年之前的各地。

黄忠是著名的猛将,并且还有轻功。就像涂山刚到荆南时那样,先行一步,一个人进了豫章。

这样的手段,只能在目标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使用。

随后,莫敬、高旷、周砀率两万大军过来,豫章的守城士兵就想关上城门。

黄忠闪身而出,三下五除二,就把那十几个兵杀了。

听着城门楼上似乎有少许弓弦的声音,黄忠镇静没动,直至莫敬率兵突进城门,这才脱身出来,上了城墙。

此时步战,谁是黄忠的对手?

杀了七八个人之后,城门楼上的士兵居然全体降了。

当然,他们主要迫于城下的军队,而不仅是迫于黄忠。

按制(编制),豫章郡有兵五千;就算超编一点,也上不了万。

因此,两万士兵控制豫章,完全没有问题。

第一步,守取城门和城门楼。第二步,守住衙门。第三步,冲进军营,守住各处房舍,禁止豫章原来的士兵走动。

如此,挟雷霆之势,很快就从军事上,拿下了豫章。

军事上拿下,距离真正的拿下,自然还有一定距离,但无论什么事,都得一步一步的来。

豫章是个大郡,下辖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等十六个县,总人口接近两百万。

地方大了,全盘拿下就要困难许多。

接下来,应该是“传檄而定”程序。

檄,即檄文,指公示性质的公文,并不仅仅是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此时的檄文,应该写什么呢?

应该写,豫章前郡守,横征暴敛,荒淫无道,我军奉某某指令,特来征讨,已经拿下该郡守。现晓喻全郡人民,稍安勿躁,前上级的事,不会牵连你们,希望你们还像以前那样工作和生活。

随后,各县回文,表示知晓,并顺便痛斥前郡守,表示今后会向新势力上税纳贡,等等。

这里,差了一个环节,就是奉了谁的命令。

没有一个合适的出处,檄文都不好写。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就是这种表现。

具体的说,黄忠他们奉的是涂山的命令;但实际他们奉的是樊韵的命令。涂山和樊韵,一个是长沙都尉职务,一个是武陵太守职务,能写出来么?写出来能对豫章的县令有震慑力么?

所以得往上找,谁呢?自然是刘表。

刘表不是荆州刺史吗?怎么管到扬州来了?

这个嘛……君不闻,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在地理上,扬州也属于楚国,是不是这样?楚国,可是好几次都是在襄阳设立国都的。

于是

豫章前郡守,横征暴敛、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我主刘景升,看在同属楚国一脉,讨叛伐逆,已经拿下前郡守。

差不多就行了。

“传檄而定”中的“传檄”好说,能不能“定”还不好说。

咋办呢?当然是派兵前往了。

不过,总共才两万士兵,被十六个县一分,就没人了。

所以,不能分兵。就黄忠,带三千士兵,一县一县的依次通知。

拿到回文,并且回文上表示顺从,就去下一家。否则就是武力征服。

这样,一圈走下来,就开始的时候,武力征服了一家。

想来,后面的县,应该也有不服的,只是看到前面的先例,就假装顺从了。

再往后呢?自然就看黄忠的了。

难道黄忠还有治理才能?当然没有。黄忠有的,是轻功。

莫敬、高旷、周砀三将都不动,在武力,牢牢控制住豫章。

黄忠,则以轻功返回荆南,向樊韵请示,让樊韵派遣治理人才过来。

治理人才过来之后,短期内,并不能收笼民心。得通过一定的行动,给民众带去实惠,得到百姓初步的认可,那个时候,才算是真正拿下豫章。

时间,自然就接近两月之后了。

回过头来,追述阻击战。

江边第一阻击点,就只设置了这么个点。并没有如果守不住,随后还有第二个、第三个点。

首先讲的是第一阻击点的地形。

一座一座的山,列在江边。从天上往下,只看那条羊肠小道的话,就会发现,它是蜿蜒曲折的。

第一阻击点,就在一个较大的曲折之处。

远方,羊肠小道转过来,自接近长江,向南,转向远离长江。之后,再拐一个弯,自远离长江,再次转向接近长江,最后,再拐一个弯。

阻击的士兵,自然没在路上。

想想也是,一条羊肠小道,能够并排站立几个士兵?最多两个。但实际上,这里布置了一千个。

一千名士兵,都在山脊。那个山脊,自然是加工过了的。挖了壕沟,方便站稳,同时还能隐藏身形。

而那条羊肠小道,最后那个弯,刚一拐过,就被堵死了。

是被很多块巨石堵死的,人少了绝对推不开,人多了绝对站不下。

之所以在拐弯之后才堵住,就只为了让远处的袁军望过来,发现不了。

让袁军发现不了,当然是为了鼓励袁军继续沿着羊肠小道往前冲。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也许有人会把此处地形与攻城战进行比较。

在攻城战中,城墙的上面,排满了守方士兵,攻方照样搭起梯子往上冲。

还有就是,攻方派出大量的士兵,强行冲上山脊,怎么办?

这样的疑问,其实都忽略了攻方所在的位置。

因为是平地或者浅丘,攻方才能集结大量士兵。

集结了大量士兵,才有强攻。

如今这里,攻方哪怕有十万人,但真正能够走到前面来的,也就几百人。

几百人,休想依靠强攻,与上千人的防守相对抗。

袁军来了。

由于荆南士兵物资丰富,箭矢大大的有,因而他们并没有等敌军到达最近的位置,才发动攻击。

一望见袁军,箭就射了过去。

那还是在校尉控制之下的射击,每次大致就只是十个人射箭。

此时,袁军还刚刚转过上一个弯。但空间距离并不远,不到百步。

袁军前进受阻,自然就停止了前进。向后报告,之后就来了首领。

第一次过来的,是个百夫长。百夫长拿着盾牌,一边走一边张望。

等他走到远离长江的那个弯时,山脊的上端和下端同时射出十几支箭,盾牌挡了这边挡不了那边,百夫长立即就壮烈了。

袁军士兵经过多次探头,终于发现百夫长死了。于是就再往上报。

这回,来的不是千夫长,而是万夫长,也就是一位将军。

谁呢?陈兰。

陈兰(?-209),《后汉书》里记的是陈简,庐江(治今安徽庐江)人。

原剧情中,他本为袁术部将,后来反叛袁术,落草为寇,最终被曹操部将张辽斩杀。

陈兰跟先前那个百夫长一样,举了盾牌,向前探查。另外,他还抽出了佩箭。

怎么不是马上作战的兵器?

废话,这种地形,长枪大戟根本施展不开。

同样走到远离长江的那个拐弯处,同样遇到箭袭。并且,这次箭袭,数量要比上次多得多。

陈兰一块盾牌,的确拦不了两个方向的箭矢。但许多箭矢,射在陈兰的盔甲上面,都滑过去了。还有一些箭矢,则被陈兰用佩箭打落。

看上去没事,其实陈兰很狼狈。他如果停站在原地,最终必将力竭而死。而如果往后退,就会影响躲避和格挡。

稍一犹豫,陈兰还是选择了后退。没退几步,果然就中了一箭。

中箭之后,由于疼痛,影响了武艺,格挡又差了几分。

再退,再中箭;然后中箭越来越多。

终于,陈兰被射成了刺猬,倒在羊肠小道。

倒是没跟百夫长一样,摔到坡下。

就是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无论是兵来,还是将来,都没有什么有效办法。

袁军前进的步伐,就硬生生停了下来。

放弃前进向后转,那是不可能的。

袁军随后就开始了翻山越岭的绕道。

讲了第一阻击点,其它的,诸如两个二次阻击点,以及三处伏击点,就没什么讲述的必要了。

需要讲的是,是涂山那边。

涂山这边的一千士兵,基本职责是机动。

机动的意思是,哪里出现了薄弱环节,就顶到哪里去。

结果,开战之后,涂山发现,六处战场,我方都游刃有余。

那么,是不是率领这只机动部队直接攻击袁军呢?

想了一下,涂山放弃了。

此时,涂山担心的是,万一袁军久攻不下、久绕不过,灰心丧气,退却了,怎么办?

须知,涂山的任务,是拖住敌军。樊韵的原话是“只求拖住敌军,不求杀敌。”

樊韵没说期限。那意思就是,如果到期,会有人过来通知。没人通知,就是没有到期。

如此看来,还得把袁军的归途阻断才是。

怎样阻断归途?

也像拦截那样,显然不行。

虽然拦截那边,有一万人轮换,但那是长期作战所必备的。

如果将那一万人调到东边去,两头作战,时间一长,所有的士兵都会疲惫。另外,东边的一万士兵,还有可能面临缺粮的窘况。

涂山找了个隐蔽的地方,命令士兵休息。然后独自向东探路,走的路,当然不是江边。

探明一截,让士兵走一截。十几天之后,终于绕到了袁军的东边。

涂山找了校尉过来,说自己要离开,要校尉带兵顺路往东一直走,并随时了望对岸。走到对岸大山即将消失的位置,停止前进,然后离开江边,绕到大山深处,择地隐藏。

这样,涂山就离开了战场。

一个人,一个轻功全开的武林高手,奔袭在崇山峻岭,速度是非常快的。

由于要绕开战场,还是多花了些时间。五天后,涂山回到长沙。

一问,樊韵在武陵。

涂山立刻找了过去,说了自己的担忧(袁军撤退),以及消除这种担忧的设想(解决办法),很快获得了樊韵的认可。

随后,涂山拿到樊韵的批条,领取了骡马,带了一些工匠,以及许多工具,再次东行。

这回,速度就慢了。不过,再怎么慢,都有到达的时候。

走了将近一个月,涂山到达池州附近。初步安顿了工匠,再找到那一千士兵,询问袁军有没有退却。士兵回答还没有。涂山这才放心。

随后,涂山一个人外出,寻找煤矿,寻找石灰石矿。

只不过,这回,不是为了生产,而是为了眼下的战争,为了阻止袁军撤退。

因而煤矿和石灰石矿的品质要求,就跟以往不一样了。

同时,那一千士兵也被调到指定位置,进行土石方作业。

其实就是挖山。挖山,听起来吓人,实际上并不是要把山峰挖平。

涂山标注找了十处险要的所在,让士兵挖掘深沟。不求宽度(半尺到一尺就行),但求深度(五尺以上)。挖到石头,还要用錾子往下打。

险要,指的是,从江边那条羊肠小道的角度去看,很危险,似乎很容易滑坡。

但实际上,江南这边山石地质都很稳定,并没什么滑坡的迹象。

因此,涂山才安排士兵,在那些地方进行挖掘。

不是挖岩石的下方,而是挖岩石的背后。

挖下方,就算把岩石挖塌了,挖掘的士兵,恐怕也跑不掉。

挖后面,推一把岩石,照样能够造成滑坡。

只不过,谁来推?

不仅涂山不行,放眼天下,谁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