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三国赵范21

类别:科幻灵异 作者:要粮票不字数:4331更新时间:22/06/23 11:08:29
前面说过,河东郡的官府,与河东郡的世家,是一对矛盾,并且还是主要矛盾。两相衡量,原本世家的力量更强,只因为官府的上面还有朝庭,所以才得以平衡。

现在,上面的朝庭,基本上已经没有影响力了。所以,当前时间段,世家占据显著优势。

黑山军,在那对主要矛盾中,属于一种重要影响因素。其力量,无法跟河东世家抗衡。

但如今,打起来了,居然是黑山军把河东世家给屠了。

这是以弱胜强吗?不是。这只是形势逼人。

在当前形势下,在世家老窝,世家壮丁们都有顾忌的情况下,世家真的干不过黑山军。

于是河东世家就这么被屠了。

要说杀绝,当然没有。土匪要的,就是胜,就是抢。胜了,抢到东西了,之后就没有冲劲了。

当然,有些土匪除了抢粮抢物,还要抢女人。但那多半是人数不多的时候所干的事。人数太多,通常就忍了。

这样,河东各世家的主要负责人,几乎都被杀死。精壮男丁,被杀死杀伤。其余人口,倒没多大损失。

粮食,自然被哄抢。“哄抢”后面没带“一空”,是因为地面都洒了不少。

浮财,也就是看得见的金银首饰,也被抢了。看不见的财产,暂时无事。

黑山土匪大胜之后,杀牛宰羊,庆祝了一整天。

第三天清晨,启程返回黑山。

塔儿山,并不是圆椎形,而是条形。

太行山,总体上讲,是南北走向。但就山西大峡谷这一段太行山山脚来看,就是东北、西南走向了。

然后呢,就在乱谷那个地方,出现一条支脉。

刚开始的时候,支脉是东西走向,约二十里之后拐弯,也成了东北、西南走向。

塔儿山,指的是这条支脉最高峰的名字,它的位置,正好就在支脉拐弯的那个地方。

如果把太行山比喻为一条鱼,那么这条塔儿山支脉,就相当于鱼鳍。

黑山军下山之后的位置,在现代的翼城附近。之后,由于不知道乱谷能通,就绕道塔儿山支脉的西北面,拐弯,向西南,最后到达河东郡。

现在,黑山军是返程。从万荣开始,就需要偏北而行,过翠店,转向东北,八十里之后,到达高显,也就是塔儿山主峰的正北,再转向东行四十里,就是翼城山脚。

靠近河东郡的方向,此处就不提了。此处只说靠近太行山脚的部分。

根据前面的叙述,已知翠店之后,有一百二十里路程,才能到达山脚。

曾经又说过,步兵长途行军的速度是每天一百里,急行军自然会更多一些。那么,刚才所说的一百二十里,黑山军会急行军吗?

当然不会。

打了大胜仗,又抢了好多东西,此外又没有什么事,根本就没有急行军的必要。

再说了,急行军非常消耗体力。到达山脚之后,还要爬山。

另外,还有个原因就是,黑山军并不是正规军。他们就是携民为贼的黄巾军遗留物。

如此,一百二十里,换一般的正规军来走,要走两天,留下力气好爬山。

换黑山军,则要走三天。

一是他们纪律性不行,训练不行,体质也不行;二是他们还带有许多粮食和财物,甚至还有抢劫来的女人。

三天行程,第一天大约宿营在横桥附近,第二天在曲沃附近,第三天在山脚南梁附近。

就在第一天的宿营地,也就是横桥附近,这支下山的黑山军,遭遇了第一次袭击。

不是途中伏击,而是在他们宿营之后,被摸黑袭击了。

这里需要说一下夜视问题。

我们都知道,人的夜视能力,是不及猫狗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人在光线昏暗的环境,瞳孔会放大,用以接收更多的光线。夜视能力,就是如此产生的。

但这需要个条件,就是基本健康。

这个条件,现代人几乎都具备,因而现代人很难理解完全不能夜视的现象。

其实,最大的区别,还是在于盐的摄入。

“人不吃盐,就没有力气”这句台词,很多人都知道。但这句台词,适用的环境,也仅仅在现代(18901949)。换个90后00后来,一周不吃盐,照样不影响力气。

三国时期,吃盐的条件极差。一般百姓,要过年过节,才能吃到适量的盐。三国百姓吃盐,就相当于现代(1978年前)百姓吃肉。

那种情况下,百姓调节瞳孔能力极差,基本上没有夜视能力。

如果一个三国百姓穿到现代,一年之内,绝不能开车经过隧道。

荆南百姓呢?

前面说过铁矿、煤矿、石灰石矿,没说盐矿。是因为盐矿对经济来说,不怎么重要。

封建社会的盐铁专营,大肆烘托,好像盐业是暴利。

硬要说暴利,也没错,但没有足够的数量,光是利润率高,利润额始终不会高。

当然,如果建立行销全国的销售渠道,再来个独家经营,盐业的确可以成为暴利。

但,成为暴利的前提就是:让自己的军队失去夜战优势。

蠢货才会这么干。

所以,荆南在采盐之后,并没有直接创造多少利润。就只是解决了百姓的吃盐问题。

说起来,也是191年秋天的事了。

到现在,195年冬,四年多一点,来自荆南的士兵,夜视能力养出来了一些。

与现代人比,肯定不如;但与黑山军相比,就占据压倒性优势了。

想想看,一个眼睛正常,另一个是瞎子,打起来谁胜。

当然,荆南士兵人少,黑山军人多。但黑山军素质低呀。

荆南士兵,少到哪种程度?一万?

一万,是前面说过的。用于挑起黑山军出征河东郡的兵力。人多了,容易被发现。一旦被发现,挑拨就有可能失败。所以,一万,已经是最大数量。

而在四十万黑山军下山之后,就不一样了。

四十万黑山军下山之后,情况产生了变化,荆南可以往河东增兵了。

但具备轻功的涂山、黄忠二人,因为箭术和近战能力,离不开。所以,通知洛阳的,就只能是正常的探马。

探马用一天时间返回洛阳,勉强能办到,但后续部队赶到翼城,所用就不止一天了。

洛阳十万兵,但真正有夜视能力的,却只有三万。三万中,已经去掉一万。因而第一批增援部队,就是两万。

后续也不是没有。留下两万士兵,由乐就、韩浩率领,镇守洛阳。其余五万士兵,随后跟进。只不过,这一波战斗,这五万士兵就不能参加了。

第一波战斗,所指的,其实就是阻击那四十万黑山军。

四十万黑山军,在横桥附近宿营的时候,半夜时分,遭到一万荆南士兵的袭击。

由于荆南士兵单方面有夜视能力,因而黑山军伤亡惨重。

不过,总的来说,战斗的时间并不长。那一万荆南士兵就撤退了。

战损的话,荆南士兵也还是有的,约有一百多名士兵伤亡。

黑山军那边,伤亡在三万左右。但因为逃跑而走失的,跑了就不回来的,另有五万多人。

天亮之后,约三十二万黑山军再次启程。当天,宿营在曲沃附近。

黑山军的头头,也不是绝对的白痴。他们猜到今夜敌军有可能会再次来袭。

袭击没有呢?有。只不过,人没进营,就是在营外,放了一阵火箭,就撤退了。

火箭,就是在箭矢上捆绑易燃物,点燃之后射出。

黑山军帐篷被烧,不得不进行灭火。

成功灭火之后,黑山军也累了。

然后,第二次袭击就到了。

这次,荆南士兵进营了。来的是两万。

不错,这个时候,增援的两万士兵已经到了一万。

战斗时间同样不长。荆南士兵就又撤退了。

这回,荆南方面的战损仍然是一百多人。黑山军的伤亡高达六万多人。另有十万,跑了。

再一天清晨,黑山军就只有十六万人了。

当天,黑山军到达太行山山脚。还没来得及宿营,荆南士兵就杀了出来。

未及交战,大部分黑山军就开始逃跑。等荆南士兵冲到黑山军安营扎寨的地方的时候,黑山军居然全都跑了。

当然,跑了的黑山军,并不等于被消灭了。

他们的第一选择,是重新聚集。他们中,还包括了前两天逃跑的黑山军。

不过,既然选择了逃跑,那么,抢来的粮食,自然就留下了。

约五天之后,逃跑的黑山军,在临猗一带聚齐。约有三十万人。

首领进行了一番动员,选了一天清晨,再次鼓噪而行。

等他们直到稷山附近,远处草丛中忽然就射出一阵箭雨。

黑山土匪悍不畏死,顶着箭雨迎向来敌。即将接近的时候,荆南军队撤退了。黑山军追击。

追了一阵,后面的黑山军又被箭雨袭击了。于是黑山军就分兵追击。

之后,尾部的黑山军再次被袭。

黑山军追击荆南士兵,追得上否?

山西大峡谷,虽然地势不平,但总体上,还是相对平缓的。

没有那种四车道并作一车道的地形,所比的,就是绝对速度了。

这样就追不上了。

其实黑山军中,也有个别速度快的,譬如骑马的首领。

但骑马的首领,并不敢完全放开速度。

完全放开速度,就会脱离自己的士兵,冲进敌军里面,陷入重围。

最终自然没能追上。

因为这样的追击,黑山军一分为三。

三股都没追上,三股都没有返回稷山。

他们继续往南,最后在嵋阳一带聚集。这个时候,这股黑山军就只有二十万了。

再后,他们就直接盘踞河东郡,干脆不返回黑山了。

这些,就是第一波战斗的全过程。

这一过程中,有个问题。那就是,从太行山中的长治盆地出来,是要越过太行山的。

超过太行山的时候,走的是峡谷。

为什么荆南军队不在峡谷设伏呢?

以往,其它故事里,似乎峡谷就是最方便设伏的地方吧。

这个问题,有一定道理。荆南军队,的确可以在黑山军翻山越岭的时候,在峡谷设伏。

但,

四十万人,战线很长。

黑山军携民为贼,不等于全都是贼,里面尚有少量百姓。不需要全部歼灭。

还有就是,最长的峡谷,在东坞岭至沁水之间,也只有二十四里。很显然,它装不下四十万人。如果在这个地段发动伏击,外面的黑山军,就有可能绕道,攻击伏兵的后方。

所以,还只能在山西大峡谷中战斗。

不过,第二波战斗,就不是这样了。

前一股黑山军不能、也不敢返回黑山,就派人向黑山送信,要黑山军本部人马过来营救。

第二波战斗,就是针对营救的战斗。

黑山本部,也就是长治平原中的黑山军。他们还剩多少人?八十万左右。

这八十万人,跟前四十万人相比,百姓的比例,就要高些。

毕竟,好战的,通常是冲动的;冲动的,通常都冲在前面。那四十万人,就是冲在前面的人。后面的八十万,则表现得懈怠些。

八十万人,不可能全部出来。他们必然会留下一些人,看守粮食及财物等等。

出来救援的黑山军,只有二十万。

这二十万,是剩余八十万里面,最能打仗的人。

黑山军出来求援,走哪条路呢?

走哪条路,取决于前面那四十万黑山军的受袭受阻过程。

那些过程,在送去的信中,已经写了,就在山西大峡谷。与出山的路径无关。

于是乎,出来救援的黑山军,翻越太行山的时候,路线就没有改变。

没有改变路线,自然是会遭到伏击。

伏击的地点,正是前面说过的,东坞岭至沁水之间的二十四里峡谷。

二十四里峡谷中,有多少黑山军?

二十四里,等于十二公里,一万两千米。

间隔一米一人,单列就是一万二千人。黑山军走的是双列,就是两万四千人。

但,并不是二十四里峡谷的伏击同时展开。

先发动攻击的,是东坞岭那边。

前面受阻,但后面并不知道,后面的人就会继续前进。

最终,前面的人后退,后面的人前进,就会形成堵塞、踩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