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八十四章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类别:
现代都市
作者:
在乡下字数:2269更新时间:22/06/27 09:18:51
无数的家长们看到了李凡的第一首古诗《山村咏怀》,韩忠、白易、柳元等人自然也看到了。
看到之后,自然同样是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一阵感慨之后又去看第二首诗,诗名叫做《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的原诗名是《画》,李凡将其改为了《远看山有色》。
因为,这样一改之后,大家在第一次看到此诗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描绘的是“画”,只会觉得这几句诗分明就违反了自然规律,诗人怎么能这样描述呢?
这不是误人子弟嘛。
而后仔细一品味,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描绘的并不是自然,而是画。
描绘的是画,那就趣味无穷了。
如果诗名一开始就点明了是“画”,读者们在知道描绘的是“画”的前提下,去读这首诗的话,就会没有那种仔细品味后,恍然大悟的惊喜感觉。
所以,李凡将诗名换了。
另外,这一换,对于学习这首诗的孩子们来说,还会有其它诸多的好处,李凡相信老师和家长们都能够发现。
这一换,效果果然非常的好,即便是韩忠、白易、柳元三人,都没有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韩忠读完第一遍之后,眉头不禁轻轻皱了一下,颇有些不理解的说道:“这第二首小诗看起来同样颇有韵味,但明显违背自然规律啊。尤其是最后两句,春天去了,花为什么还在?人靠近了,鸟儿为什么不会受惊?”
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样有些不太理解。
当然,如果你硬要说,春天去了,花为什么还在?因为那些花也可以在夏、秋或者冬季开放。人靠近了,鸟儿什么不会受惊?因为那是死鸟。
你硬要这样说,那也没办法。但这明显不是脑筋急转弯,不应该这样强词夺理。
那么,李凡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首小诗?
韩忠眉头轻皱,抬头无意之中看到了,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壁画,之后突然之间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说道:“原来如此!好个李老弟,竟然把我们都坑了。不过,坑得妙啊!妙啊!”
韩忠这样一说之后,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时反应过来,同时欣喜的说道:“原来如此!”
的确相当的妙,简简单单几句,看似违反自然规律,则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当孩子们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诗人什么要这样写?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答案。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会一首韵味十足的诗,在发现答案的过程中,还能够体会到诗的乐趣。
另外还能锻炼积极思考的能力,在找到答案之后,还会有一种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这种喜悦感和成就感,说不定就能够让孩子们,从此喜欢上思考和探索。
他们知道,去思考和探索之后,就可能会再有现在的这种感觉。
这便是换了诗名之后,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能够得到的诸多好处。
“简直就是太绝妙了!”韩忠、白易、柳元三人再次赞叹不已,他们能够看出李凡的巧思,以及用心良苦。
而且,再仔细去品味的话,这首诗似乎还包含着另外的某种情怀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此时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韩忠、白易、柳元三人若有所思,这首诗或许真的包含了这样的情怀,又或者完全是他们想多了.
当然,对于孩子们而言,就无须考虑这些了。
……
无数的家长们在看到第二诗的时候,更是愣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反应过来,有些家长甚至等到网络上,其他人说出答案之后,才终于恍然大悟。
这倒不是说很多人都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大家从来就没有想过,一首诗原来还可以是谜题。
李凡的这首《远看山有色》,让所有人大开眼界,原来还可以这样作诗,不愧是传说中的谪仙人。
家长们在恍然大悟之后,自然是惊喜不已,这里惊喜的是诗作本身。
惊喜过后,家长们又慢慢品出了,孩子们学习这一首诗能够得到的好处。
这下子,一众家长们在惊喜过后,又感到了更大的惊喜。
“太棒了!简直是太棒了!李凡先生太了不起了,我的孩子能够学习到这样的古诗,实在是太幸运了。感谢李凡先生!”
“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感觉能够收获太多太多的东西。越想越是让人激动,孩子们生在了一个最好的时代!”
“李凡先生的这种构思真是绝了,也看得出李凡先生的用心良苦,希望以后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不要辜负了李凡先生的良苦用心。”
“这就需要老师和我们这些家长,好好的引导孩子们了。我对此非常的兴奋好期待。”
“我也是,希望快点在课本上见到这首诗。当然,还有前面的那首《山村咏怀》。嗯,还是接下来的第三首诗。我看看第三首诗是什么?”
“好,让我们再看李凡先生的第三首诗,真是让人期待!”
“……”
第三首诗紧跟其后,诗名叫做《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原名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原诗一共有八句,后面还有四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对于孩子们来说,后面四句显然过于复杂了,所以李凡只截取了前面四句,取名为《草》。
这诗颇有些奇妙,仅取前四句也能够自成一首完整的诗。
而且,还饱含着韵味和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