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章 致胜法宝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齐橙字数:3211更新时间:22/06/27 15:11:55
军工82厂,已是下班时间。

已经获得正式代号为404的04项目保密车间里,来自全国多家地方机床企业的工程师们纷纷收拾起自己的工作用品,说说笑笑地往车间外走,只有一位身材苗条的女孩,仍然蹲在一台拆开的机床前,拿着测量工具在忙碌着。

“小于,还不吃饭去?”

项目组长关墉走过来,关切地招呼道。

“关老师,我还不饿呢。”

于晓惠抬起头,用手撩了一把额前的几根乱发,笑着向关墉说道。

“你还在研究这台深孔镗呢?别弄得自己太紧张了。”关墉说,“人家的机床有诀窍,那是秘而不宣的,咱们只能慢慢摸索。咱们和国外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弥补过来的。你天天不按时吃饭,错过开饭时间了,就拿一包方便面应付,长期这样下去,身体会垮的。”

于晓惠说:“谢谢关老师。其实我也不是光吃方便面的,我还有我男朋友寄给我的牛肉呢,用微波炉热一下,特别香,比食堂的菜好吃多了。”

“是吗,还有这回事?哈哈,恐怕这里还有精神因素吧。也好,你们小年轻的事情,我是弄不懂的,那我先下班了,你也早点下班回去吧。”

“好的,关老师再见。”

关墉和其他的同事都离开了,于晓惠重新低下头,拿起放在一旁的卡尺开始测量机床各个部件的尺寸,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

这是一台由临一机公司仿造德国博泰公司同类产品设计并制造出来的深孔镗床,是国防装备制造所需要的核心设备之一。于晓惠参加了这台镗床的设计,知道其主要部分都是完全参照博泰机床设计的,可以算是一台彻头彻尾的山寨机。

临一机在制造这台镗床的时候,要求十分严格,所有的部件尺寸和装配精度都与博泰机床无二,一些关键部件甚至直接采用了进口件,可到实际使用的时候,却依然达不到原机的精度。

原因方面,即便于晓惠作为一位没有太多实践经验的在校博士生说不出来,如关墉等在企业里滚打了几十年的老工程师肯定是能够说出来的。

这其中,有装配上的一些诀窍,也有机床部件材料热处理上的差异,甚至不同部分的配重也有讲究。机床高速运转的时候,一点细微的不平衡都会被放大,进而影响到刀具和工件的稳定性。

对于精度要求不高的机加工来说? 这些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如果加工精度要求高了? 这些因素就都需要考虑在内。国产机床在高精度加工方面一直表现不佳,就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只能是不断地尝试? 积累经验和数据,没有别的办法。”

这是老工程师们对于晓惠的教诲。博泰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是因为它有许多年制造高精度机床的经验,事实上,它的经验也是用一次一次的失败换来的,背后是无数金钱的支撑。

中国机床企业是近年来才开始研制高精度机床的? 技术上与国外有着很大的落差。因为存在落差,所以国内的用户就不愿意使用国产高精度机床,而这又使中国机床企业难以获得积累经验的机会。

这一次科工委下决心搞“04项目”,一边从西方国家进口高精度机床? 一边支持国内企业研制同类产品? 并且拿出了充足的资金用于试错? 魄力不可谓不大。但正如关墉所说,差距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弥补过来的,中国机床企业要补的课实在是太多了。

难道就没有办法缩短这个时间吗?

这是于晓惠这些天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她知道经验的重要性,但她同时也相信,理论分析能够弥补经验的不足,能够做到事半功倍。但是,理论应当从何入手呢?她隐隐约约地想了一些东西,但要具体去做的事情,却又抓不住这些思想的碎片。她一遍又一遍地测量着拆开的机床,想从这些枯燥的数据中寻找灵感。

“于工,还在忙呢?”

一个声音在于晓惠身边响起。

于晓惠扭头一看,见说话的是车间看大门的老师傅赵金泉。这是一位60来岁的老工人,据说是退休之后返聘回来的,被82厂安排在404车间做一些勤杂工作,晚上则负责在车间值班。

他成天笑咪咪的,对谁都特别客气。于晓惠有许多次都让他不要称呼自己为“于工”,叫自己“小于”或者直呼其名即可。但赵金泉坚持说于晓惠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有学问的人,理应被尊称为“于工”的。

“赵师傅,我在这琢磨一下这台镗床。”于晓惠客气地向赵金泉说道。

“这是咱们自己造的镗床吧?我看和德国人造的相比,也差不了多少了。”赵金泉凑上前来,用手摸着镗床,感慨地说。

于晓惠叹道:“看起来是差不了多少,可是实际做加工的时候,差别还是挺大的。博泰的镗床,1000毫米深孔能够保持2微米的精度,我们只能做到5微米,再往下就达不到了。”

她能够这样对赵金泉说话,是因为知道赵金泉也懂机床。平时大家在车间里做实验的时候,赵金泉经常会过来看看热闹,说到具体某种机床的性能时,他还能评论一二,显得对机床颇有一些了解的样子。

听到于晓惠的话,赵金泉说道:“于工,你也别太焦心了。咱们和德国相比,还是有些差距的。我记得原来咱们自己都造不了这种级别的深孔镗床,外国人又不肯卖给咱们,我们82厂过去还搞过土设备来做深孔镗呢。”

“是啊,可那是过去的事情了。”于晓惠说,“赵师傅,你可能不太了解,我们临机集团这些年从国外进口了一大批设备,又自己搞了一些技术革新,很多方面和国外已经没有什么差距了。

“就说这台深孔镗床,我们用了很多进口配件,自己生产的配件也基本达到了博泰原装配件的水平。可同样的东西,装配起来就是不如人家的好,实在是让人觉得难受啊。”

赵金泉问:“我看你这几天天天都在车间里加班,有时候加到深夜才回去,就是在琢磨这件事情吗?”

“是的。”于晓惠说。

“那么,你琢磨出啥了?”赵金泉问道。

于晓惠一愣,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才好了。

82厂能够安排赵金泉到404车间来值班,这个人当然是可以信得过的,于晓惠不存在需要向他保密的问题。但作为一个看大门的老工人,向于晓惠询问机床设计上的问题,而且是这种连于晓惠自己都觉得很困难的问题,似乎就有些不正常了。

就算于晓惠愿意满足老工人的好奇心,向他解释一二,他又能听得懂吗?

见于晓惠不说话,赵金泉笑了笑,自己先开口了。他说道:“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给于工你听听,没准能给你一些参考,不知道你有兴趣听没有?”

“好啊!赵师傅你请讲吧。”于晓惠应道。她是一个很谦逊的人,即便是对一个老工人,也能保持足够的尊重。

不过,在她心里,对于赵金泉能够给自己提出什么好的建议,基本是不抱啥希望的。她觉得,赵金泉或许就是那种“民科”,想法很多,但要么是站不住脚的瞎想,要么就是学术界早有定论的一些知识。

赵金泉说:“我觉得,于工你的思考方向可能出了一点问题。你总是在这里分析我们的机床哪个配件做得不如人家的好,哪个地方装配上出了什么差错,这样想下去,恐怕是很难想出一个结果来的。”

“那么,我该怎么想呢?”于晓惠问。

赵金泉说:“其实,造机床就像我们造导弹一样。要造出最好的导弹,不一定需要用最好的部件。我们国家的加工技术水平一直都不如西方国家,所以我们造出来的部件,也不如人家的那么精密。可我们因此就不造最好的导弹了吗?”

于晓惠眼睛一亮,她觉得自己似乎是抓住了什么线索。她盯着赵金泉,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赵金泉说:“我们的设备不如别人,造出来的部件不如别人的好,可我们有一样致胜法宝,能够把不完美的东西,通过完美的方法组织起来,变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您是说……系统工程!”于晓惠脱口而出。

这些天,于晓惠一直都在思考改进机床的问题,偶尔也会想到应当把机床当成一个整体来分析,而这恰恰就是系统工程的思路。她在学校的时候,接触过系统工程的概念,但了解不深,临到应用的时候,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赵金泉跟她说的意思,分明就是在讲系统工程。用不完美的部件,组合成完美的产品,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没错,就是系统工程。这几十年,我们就是靠这个法宝,在简陋的条件下,研制出了世界第一流的火箭、卫星和导弹。我琢磨着,这个方法对你们研制机床也是有用得。”

赵金泉缓缓地说着,眼睛里透出了睿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