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木.野狐.禅之十一:盖州前线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龙吟森森字数:3659更新时间:22/07/01 17:58:03
盖州卫城。

得知耿仲明投降后,身在海州的恭顺王孔有德立即请命南下镇守盖州,并将自己以及亲信大将孙龙、李养性、线国安的家属全部留在海州,并让皇太极安排给他的副手、在老汗时代就投降了的祝世昌留守海州,自己带着孙龙、李养性、线国安以及自他投降后才安排在他麾下的马光辉、刘良臣带着大军来到盖州镇守。

马光辉是马光远的弟弟,马光远在白城附近的大战中为大清捐躯后,留在辽阳的马光辉立即受到皇太极格外重视,不仅升任兵部汉侍郎,还高升为汉军旗正蓝旗的固山额真。

像他这样的人自然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人”,将他从正蓝旗改到孔有德的正红旗的麾下,明面上是为了加强孔有德的实力,实际上也隐隐有监视的意思。

刘良臣是以前在大凌河城跟着祖大寿降清的高级将领,当时,在祖大寿的麾下一共有副将、参将、游击将军超过三十名,号称祖家军,风头一时无两,加上祖大寿历年从喀喇沁部落挑选的精锐士兵,祖家军的战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对于这么多将领和实际上是蒙古人的士兵,皇太极自然不能全部拒绝,最后经过考验后,有几人很快脱颖而出,他们是:张存仁、夏承德、刘良臣、刘武元——跟随祖大寿降清的副将就有十一名。

这四人自然不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不过或胜在“对大清忠心耿耿”,比如刘武元;或胜在确实“文武双全,是可造之材”,比如张存仁;或为大清拿下祖家军立下汗马功劳,比如夏承德;再就是刘良臣这样有一位直系亲属在大明担任要职,将来可能会发挥作用的。

刘良臣,乃如今大明凤阳总兵刘良佐之弟。

如果说像李永芳、孙得功这样的人奠定了明军毫无心理负担投降满清的先河后,祖大寿手下这三十多人投降满清则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实力。

而东江镇诸人的投降,则将明清两国的均势完全扭转了。

孔有德麾下有一万五千人,其中他亲领的部队有九千人,分属孙龙、李养性、线国安三人,而另外六千人则掌握在马光辉、刘良臣手里。

“马光辉,年四十,马光远之弟,明武举出身,与马光远相比,更兼文武双全,现任满清兵部汉侍郎,正蓝旗固山额真,为人圆滑,精于计算”

这是大夏帝国按察司得来的马光辉的情报,记得当时尼堪见到这个情报时也没怎么在意。

“在朕看来,明国腐朽,能主动投降的明军一部分确实是弃暗投明,一部分则是贪生怕死,大部分则是被清国的八旗制度所迷惑,为了做人上人的旗人,他们也就豁出去了”

这时尼堪在一次与按察司大小官员闲聊时所说的。

“对于那些确实是奔着‘弃暗投明’以及‘贪生怕死’才投降之人,不予理会,你等的重点放在另外那些人身上”

按照尼堪的标准,这马光辉正在此列,在他看来,认为自己是弃暗投明的,肯定会为“我大清”忠心耿耿,而贪生怕死之辈没有胆魄只会坏事,只有最后那些人,既贪婪胆子又大,才是最好的人选。

当然了,这也需要“大势”的配合,历史上,由于清国的强势,叛变的人几乎没有,但现在就不同了,大清岌岌可危,这些人的心思便活泛起来了。

马光辉就是其中之一。

而有像刘良佐这样的直系亲属在异国的刘良臣也极有可能成为按察司关注的对象。

孔有德在东江镇时以“勇悍闻”,攻打城池时,“时为先登”,他手下的这几员大将也差不多,都是打定主意要为大清鞠躬尽瘁的人物。

眼下,在恭顺王府,孔有德正在与这三人说话。

“王爷,蛮贼的军力不足,想要冲破刘大人的封锁就力有未逮,想要打到盖州来无异于痴人说梦”

三人中,李养性、孙龙的“勇悍”性质更加浓烈一些,身材相对瘦小的线国安相对狡黠一些,在得知耿仲明投降后,他在明里暗里也在向孔有德建议,倒不是建议孔有德直接投降瀚海军,意思是让他保存实力。

可孔有德却驳斥道:“我等一叛东江镇,再叛登州,若是再叛大清,岂不是那三姓家奴吕布?”

此时的辽东,不光是爱新觉罗家族喜欢研究三国演义,毛文龙麾下的军将也将这本书视为至宝。

当孔有德将家属(实际上是他们从山东抢过来的所谓‘家属’)留在海州,自己单单带着军卒南下时,一时还受到了皇太极的赞誉,不过线国安却撇撇嘴,“咱在东江镇时便成过一次家,那都是在辽东难民里挑的,在山东又成过一次,那都是抢的,我等都还不到四十岁,大丈夫何患无妻,孔大也是邀买人心罢了”

当然了,这话他是不可能当着孔有德的面说出来。

刚才说话的是李养性,与孙龙、线国安这两人相比,他才是妥妥的一位人形高达,妥妥的“悍将”,他擅长骑战,擅使马槊,历史上他死在李定国手里,一直是孔有德亲兵队伍掌管者。

而孙龙依旧掌管着孔有德的水师,此时的盖州附近,连云岛还是一处与大陆有不少距离的岛屿,并不像后世那样与大陆挨得很近,孙龙的水师基地便设在连云岛上。

盖州西边靠海,东边、北边紧邻青石岭,南边是大清河,扼控北上辽东平原的狭窄通道,地理位置异常重要,这也是孔有德向皇太极拍着胸脯、信誓旦旦“誓要遮蔽辽东万全”的信心所在。

当然了,还与他本身就是盖州人有关系,在老汗时代,虽然由于杀戮过甚造成盖州、海州之地哀鸿遍野,终究是留下来一些人丁,乡里乡亲,做起事来也方便一些。

一时,孔有德四人开始讨论起盖州的防守事宜起来。

眼下盖州城的防御形势是:方圆六里的盖州城驻扎重兵九千,李养性三千、线国安三千,加上马光辉的三千,而孙龙则驻扎在连云岛,在青石岭上还有两座城堡,由刘良臣手下的三千人分兵把守。

现在的问题是,孔有德手下这九千人,抛去孙龙的水师,李养性、线国安所部都是步军,而同在城里的马光辉部却是骑兵,也是少有的让汉人掌管的骑兵部队。

三千骑兵,便与城里的六千步军形成了均势。

讨论着讨论着,线国安明显感觉到孔有德有些漫不经心,不过眼下可不像以往,在山东起兵时孔有德也只自称“都元帅”,耿仲明等人都自称总兵,孙龙、等人与他有些差距,不过差距还不是太大。

而眼下孔有德却是货真价实的“王爷”,孙龙等人虽然头上都有一个“梅勒额真”、“甲喇章京”的头衔,不过却与孔有德差的太远。

于是,线国安就算嗅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不过并不敢像以前那样直接开口询问。

“将马大人叫过来一起商议吧”

线国安想来想去,突然想到了这一招,听了这话,孙龙、李养性都看着孔有德。

“也罢”

刚才在讨论时,都是孙龙三人在说话,孔有德却在闭目养神,如今却睁开了眼睛,线国安一听不由得有些失望,他知道,就在刚才的一刹那,孔有德已经打定主意继续效忠皇太极了。

没多久,马光辉便到了,为了以示尊重,孔有德还亲自到大门口迎接,弄得马光辉倒是莫名其妙——在大清国的管制序列里,就算是“恭顺王”这样隐含贬义的称号(这样的称号一般是中原王朝赏赐给异族首领的)也是了不得的存在。

听了孔有德的话,马光辉便拱手说道:“一切以王爷马首是瞻,末将听命就是了”

孔有德也笑了笑,“马大人多虑了,盖州虽小,不过担负的干系却不小,蛮贼若是突破了此地,剩下来的地方就是一马平川,本王深受皇上大恩,不可不查,自然要集思广益”

马光辉点点头,“王爷高义,末将佩服,不过末将所辖都是骑兵,骑兵适于野战、追逐,可不适合守城,王爷若是大败来敌,自然用得上末将,若单论守城,末将着实……”

“也罢”,孔有德微笑着点点头,“马大人的麾下全是骑兵,将来若是将蛮贼大败,自有大人大显神威的时候”

……

等马光辉走了,李养性试探地问道:“王爷,咱真要死守此地?”

“自然”,孔有德振振衣袖抿了一口茶水。

不过在线国安看来,孔有德的右眼皮一直跳个不停,神色也不是很佳,显见得仍有心思。

……

马光辉抵达自己的府邸后,也是一脸愁容。

“大人,曹荣光求见”

马光辉正在自己书房里愁眉不展,亲信在门外叫唤了一声。

一听是此人,马光辉的脸色不禁变了几变,半晌才说道:“让他进来”

不多时,一位身材瘦长的中年汉子进来了,此人虽然一副武将打扮,实际上却是在马光辉营里负责文书事务的。

曹荣光,是在大凌河跟着祖大寿一起投降的副将曹恭诚的弟弟,而曹恭诚则是那位伟大作家的叔祖(宁国公,另一支则是早已经投靠努尔哈赤的沈阳中卫指挥使曹锡远,应该是荣国公的原型)。

曹荣光本来没在大凌河,一直在老家永平读书,对四书五经的造诣远没有百工强,属于明末读书人中少有的对“奇淫巧技”感兴趣的人,像他这样的人自然屡试不第,原本会以为就这样蹉跎一生,没想到曹恭诚投降后他倒是巴巴地跑过来投奔。

对于这样主动投靠的读书人,皇太极还是很欢迎的,这让他想起来大辽时代的名臣韩延徽,不过此时的清国对于单纯的读书人并不十分看重,像范文程这样书生还需要上马杀敌获得功勋,何况一个来历不明的曹荣光?于是便将曹荣光拨入马光辉军中。

“汝之意,本官已知,还是再等等再说吧”

曹荣光先是一愣,接着便明白了。

……

曹荣光也是在私下里旁敲侧击同马光辉说过,他今日过来倒是为了公事,没想到马光辉一开口就说了这个。

他点点头,知道马光辉在等,在等梨树城大战的结局,便与马光辉汇报了营里粮草诸事后便离开了。

等曹荣光走了,马光辉盯着他的背影看了许久。

“还有多少像他这样身在曹营心在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