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甘知州又升官了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祝家大郎字数:4276更新时间:22/07/01 20:07:58
蒲氏一族,已经开始了真正的迁徙,从广州迁徙到泉州来。

广州与泉州的地理位置是有区别的,两广之地,如今还属于开发不足的地方,官员贬谪多去这些地方,广东真正要崛起,还得是明清时期。

泉州在广州之北,离江南更近,相比而言也离权力中心汴梁更近,而且泉州产好瓷好茶,所以在宋朝而言,泉州的贸易比广州是要发达很多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朝廷对于广州的掌控力是比不上泉州的,所以这些胡番商人把落脚的首选放在广州,也是最安全、最方便的选择。

如蒲氏一族,从越南占城到广州来,慢慢发展之后,又从广州迁徙到泉州来,这很符合外国人稳扎稳打的规律。

到得蒲氏这般的巨商,到泉州来发展也是迟早的事情。真正能在泉州站住脚,蒲氏一族也就彻底在东方站住脚了。

其实历史上的蒲氏,是很有眼光的家族,也是很有能力的家族,决策者也很有魄力。哪怕是说他们在宋朝最后时刻倒戈相向,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而言很气愤,但若是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而言,其实这是一次很明智很成功的抉择。

毕竟蒲氏是外国人,他们在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大宋倾颓的时候选择与蒙古人站在一起,想要世代的荣华富贵,也无可厚非。

从这个角度而言,蒲氏其实是相当有智慧的一个家族。

不过话也说话来,敌人就是敌人,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也就不谈什么角度了。

甘奇把钱给蔡济,让蔡济付了船厂的股金,也让蔡济去购买了许多瓷器茶叶,乃至江南的丝绸之物,装满了两艘船。

船队出发了,从泉州往南,过广东广西,过海南入南海,过马六甲,过印度洋。

生意上的事情,甘奇也懒得多操心,他也知道这一趟稳赚不赔,哪怕是自己的两艘船沉在半路上了,蒲志高也不可能让甘奇赔钱。

甘奇有更重要的事情交代了蒲志高。

甘奇要两样东西。

一样是棉花,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与阿拉伯,但是在印度与阿拉伯。这个东西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用起来作用极大,特别是中国这种跨维度极广的地方,很多区域都属于极为严寒之地,有了棉花,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还能促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

所以甘奇要很多棉花籽,能收购多少,就收购多少。

还有一样东西,兴许比棉花还要重要。那就是一种稻谷,占城稻,就在中南半岛,就在越南。只是一直没有人重视这个东西。

占城稻为什么这么很重要?因为它属于热带稻种,它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一年能熟两季,什么意思?就是说一片水田,一年能种两次稻谷,能收两次稻谷。

占城稻进入中国的时期,其实也是宋朝,只是如今还没有来,更没有真正推广。

甘奇要加速这个进城,在中国许多亚热带区域,在中国许多夏季很长,而且很炎热的地方,都是很适合种这种两季稻谷的。这能大大的提高南方粮食的产量。

所以甘奇宁愿不要什么价如黄金的香料,也要这种热带稻种,能运几船就运几船,巨资收购。

当然,两季稻也有两季稻的劣势,一是口感差了一点,二是产量略低,但是两季加在一起,那产量是远远超过中国传统的一季稻的。除非袁隆平把杂交稻谷推向的一个高度,才能打败两季稻。

在这个食物紧缺的时代,口感差完全不是问题,所以说占城稻就相当于没有缺点,甘奇只盼望等到船队回来的时候,能有大量的稻种,立马就可以在泉州推广,泉州就是极为适合两季稻的地方。

两季稻是一个大杀器,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就能更多的解放生产力。

泉州,在甘奇心中,其实可以称作一个特区,他想把这里打造成真正有资本主义开始的地方,他想在这里看到工业的萌芽。因为这里太适合了,天高皇帝远,商业发达,手工业发达,矿产资源也丰富,一切的基础都有。

这些都是要一步一步实施的,现在首要之事,就是把棉花与占城稻的事情落实,农耕型文明,粮食产量能大幅度增加的时候,爆发出来的力量是不可想象的。

甘奇带着憧憬,亲自到港口去送船队出发。

甘奇也有些着急,着急自己的官还太小,与他想要做的许多事情匹配不上,他要当大官,掌权在手。

着急升官的甘奇,在泉州第一个月的海关税收出炉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往汴梁城上奏,甚至把押送税款的时间也提前了。

涂丘的家产也清查出来了,现钱八十六万贯,加上变卖的许多东西,一共九十七万贯。加上泉州第一个月的海关税收十九万贯,一共一百一十六万贯。

这么多钱,甘奇派遣折克行,带着两百号人马押送入京。只走陆路,不走水路,避免任何闪失。

临行之前,甘奇也把折克行召来好好交代了一番,甚至连安营扎寨、住店都强制规定了许多细节,也规定折克行一定全程官道,不可抄近路小路……

泉州一个小小福建海滨之城,一个月能收近二十万贯的海关税收,这大概又要把老皇帝惊得目瞪口呆。

甘奇还在奏折上明言,每年有两个海关税收的旺季,一个是起西北季风的时候,一个是起东南季风的时候。西北季风就是出海的季节,东南季风就是船队回中国的季节,这两个季节,就会是关税的最高之时。

只待海关税收的事情真正进入正轨,便是这两个季节,甘奇都有把握收到两三百万贯的关税。

这是何其惊人的事情?几乎可比汴梁了,就算还差汴梁一点,那差不得多少了。

泉州商税,比得上汴梁,这种事情,整个大宋谁敢相信?

东京的老皇帝,看着先到的奏折,两眼张得大大,直问包拯:“甘道坚所言当真?所言当真吗?”

包拯是相信甘奇的,最为三司使的包拯,此时也是激动非常,大黑脸上难得出现了笑意,笑得也不太好看,口中立马答道:“陛下,欠款已经在押解回来的路上了,此事岂还能有假?定然是千真万确的。”

老皇帝抬手准备拍案,却又停在了半空,有问一语:“包卿,此事可不能哄骗朕啊……”

包拯笑道:“陛下,他甘道坚就算想哄骗,他也变不出这么多钱来啊,便是劫掠也劫不出这么多钱来,他这个知州还要当下去,他这若是哄骗,便是把他汴梁城所有的产业都变卖了,他也凑不出这么多钱来。”

老皇帝这才相信了,拍案的手就放了下来,拍得御案一声大响,口中说道:“天生甘道坚,天生甘道坚呐!朕得此良才,真乃苍天有眼,护佑大宋万年。”

包拯也笑道:“老臣暮年,能有此弟子,也感与有荣焉。”

老皇帝已然站起,说道:“传旨意,擢升甘道坚为从五品朝请大夫,赐红色官袍。”

甘奇的目的是达到了,朝请大夫,是个文散官,就是一个荣誉头衔,但是品级是实打实的。

包拯连忙代替甘奇谢恩:“老臣在此替甘道坚拜谢陛下隆恩圣眷。”

“该他的,一桩桩大功,如何升官也不为过,古有甘罗,十二岁使赵,计赚十几城,拜为上卿。今有甘奇,初入仕,便屡立奇功,等他归来,再加升迁也是应该。甘氏一族,自古就出少年天才,而今又出天才,是为美谈。”老皇帝是真的高兴,他这一辈子当皇帝几十年,其实就两件事,一件事就是与西夏打仗,这件事情做得不太成功。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多赚钱,省着花。为此也有励精图治的改革,都不太成功。

陡然间来了一个甘奇,忽然把他人生两件大事中的一件给解决得差不多了,可见老皇帝此时的兴奋。

包拯陪着笑,心中也乐开了花,他其实也没有想到甘奇这么有能耐,这么给他长脸。

甘奇又升官了,这个消息传到了赵宗汉耳中。

赵宗汉激动不已地回家,迫不及待跟赵曙说道:“兄长,了不得了,道坚在泉州又立大功,又升官了,官家上午刚封的朝请大夫。”

赵曙最先的反应是疑问:“这才去了几个月?泉州穷乡僻壤之处也能立大功?”

“千真万确啊,我是从吏部之人那里亲耳听来的,说是什么海关税收之事立功了。”赵宗汉说道。

“年初中的进士,这才几月啊?十月,就穿红袍了?”赵曙还是有些不敢置信。

“可不是?吏部之人也是惊讶连连,正在给道坚置办官服与诰命,还要刻新印鉴呢。”其实赵宗汉最先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反应跟赵曙如出一辙,以为别人是在说笑。

“我的个亲娘,道坚啊道坚,如此良才,竟然成了咱家女婿,当真是有天助啊,献甫,你赶紧去道坚府上一趟,把这个好消息与小妹带去,让小妹也欣喜一下,如此也好安稳一下胎气。道坚这个孩子,一定要养好。”赵曙高兴之中,还带着惊骇。这大宋朝至今,从来就没有跟甘奇这样升官的人。

赵宗汉点着头:“我这就去,先上街买些好补品一并送去。”

赵曙忽然抬手:“稍后,也一并再去打听一下,看看道坚升官之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细节都要弄清楚,回来报与我知晓。”

赵宗汉一拱手,飞奔而出。

赵宗兰的肚子,是真的越来越大了,再过三个多月,就要生产了,如今大姐赵宗梅没事就往甘奇家去,就是怕赵宗兰有个三长两短。

赵宗汉带着甘奇升官的消息过来,大大咧咧的赵宗梅,直接大喊:“摆酒摆酒,今夜家中摆大宴。去把甘先生的那些学生弟子们都喊过来,把我家吴承渥也喊来。还得去请各家的夫人小姐们内院也摆几席,陪着小妹开开心心的。”

小厮们这回是有得忙碌了。

还不知道自己又升官了的甘奇,忽然又做了一件让整个泉州震惊的事情,那就是竖旗招兵。

泉州本该有一千多号禁厢军的编制,而今数目还差得远,甘奇准备把编制招满。

招兵之处,不在泉州城,而是在下面的县里,泉州下辖的县,越往西北,越是丘陵山川,山民生活不易,甘奇提高了待遇,招兵应该是不难的。

泉州还有几处铁厂,里面匠人矿工也不少,招这种人入伍当兵,也是极好的选择。

甘奇要一支军队在手,泉州这种要害之地,五百人太少,一千人甘奇都觉得少,甘奇甚至想上奏东京,扩充编制。哪怕这奏折还没有上到东京,甘奇招兵也准备多多益善。

多出来的人,不一定非要占用禁厢编制,还有税丁,衙差,这些是甘奇自己能说了算的。税丁要扩充到至少一千多人,衙差也要扩充。

甚至甘奇自己也准备用招收船工水手的名义,甚至是招船厂护卫的名义,还要组建一支准军事力量,为以后舰队做打算。

说来说去,甘奇就是要把手中的刀磨锋利。

反正就是一件事,出钱,要人,待遇从优。

有泉州知州这个官职在身,甘奇做什么事情,都毫无束缚,占了大义,占了名头,不违法,不逾越。

五百人太少,五千人,甘奇应该就暂时比较满意了。

这一日,甘奇兴致大好,忽然唤来蒲志高,说要出海看看。

蒲志高也是激动不已,早早看了天气,备好船只,只等甘奇上船。

甘奇到得码头之时,身后百十号人之多,有铁甲的军汉,有蔡家的子弟。

上船之后,蒲志高问道:“今日风和日丽,甘相公想出海多远?”

甘奇直接答道:“先去烈屿看看,看看你们蒲氏一族在烈屿上生活得如何?”

蒲志高倒也不多想,笑道:“迁了大半丁口过来了,房屋还在加紧建造,恰好,小女也在烈屿,今日便去烈屿,小人做地主之谊,一定把甘相公以及诸位招待妥当。”

地主之谊?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讽刺,甘奇倒也不作声色,只是哈哈大笑,站在船头,抬手一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