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一十二、胜利的喜悦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字数:3069更新时间:22/07/02 04:03:42
锦州城外,士兵以营级为单位领取所获得钱财,这是为防止有人冒名反复领取,而对于立功的则会加赏一些。

李星洲确实有大军十万,不过分散各地留守,加上燕山府附近防止金人从居庸关南下的部队除去,其实过山海关北上的只有六万多人,即便把后勤的辅兵,徭役算上,也只有八万左右。

可别小看这六万大军,如今北方,没有任何力量敢于和这样的军事团体碰撞,这六万大军就如定海神针一般。何况此时曾经的北方霸主金国两大主力兵团已经被打散打残。

关于兵力,许多小说戏曲中是不可信的,正史记载部分需要斟酌,但大多是比较靠谱的。

比如《三国演义》说官渡之战袁绍将兵七十万,曹操七万,很多人拿小说当历史,还真就信了,以为古代打仗动不动几十万人。

若了解上千和上万人是什么概念,或者亲自组织过千人、万人级别队列的集合调度;比如军训教官或是军队军官之类,就很容易明白,即便在现代的通信条件下,要集结上万人还做到指挥调度不乱是非常困难的事,何况古代。

而根据正史《三国志》的记载,即便官渡之战这种战略决战,最强大的袁绍只有十万出头军队,而曹操起初更惨,调集起来的人马不足一万,边打边补充,最后巅峰时期也只有两三万左右。

更加精确的记载比如蜀国投降时上交的户口、军队的编册。

当时整个蜀国已经严重穷兵黩武,九个人要养活一个军人,如果按照后世中国15亿人口按比例算,相当于中国要养1.7亿军队!而实际上中国只有200万左右。

即便如此恐怖的征兵比例,蜀国的军队也只有十万零两千。

十万大军是什么概念?可以很明确的说,在明、清之前的年代,十万军队已经是能令任何国家都不敢小看的一股力量,甚至能改变国家命运,打一次战略决战。

而到明清,因为高度重农抑商,加之各种美洲农作物作物引进导致的人口大爆发,军队数量才逐渐随着人口增长而增长。

恰恰小说、演义、戏曲是明、清开始发扬光大,当时的创作者“以今度古”,就喜欢把古代军队数目大量夸大,给后人造成一种古代打仗,人不上百万都不叫大战的错觉。

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许多史料中军队数目的记载都是比较靠谱的。

比如成吉思汗西征大军是十万出头,并非记载的数目,而是根据史料详细记载的成吉思汗募兵制度,和军队组织制度计算出来,甚至能具体到个位数,精确推算出当时她麾下军队的数目。

所以西征不是很多人吹的七十多万。且铁木真十万人打起来之后就要分兵好几路了。

金国从辽东起兵起初只有三千多人。

北宋朝举国伐辽的几次大军也是十万到二十万之间,这十几万都要分成好几路作战才能指挥得过来,才不会乱。

金国一路南下包围开封的金军是六万多,根本不像演义小说里吹的几十万。

而所谓宋朝的八十万禁军,上百万禁军,一来是吓唬人,二来是当时禁军高层存在大量吃空饷的贪腐行为。

直白的说就是禁军高层官员将领报大量不存在的人上去,发下来的饷银自己中饱私囊。所以才有了八十万禁军的说法,这其中水分非常大,真正在服役的军队可以打许多折扣。

所以并不是史官喜欢夸大,排除少数,大多史官考据都是认真的,人家也记得认真。

问题在于把小说、故事和不靠谱的野史当历史书,还要甩锅给史官吹牛匹,史官也很冤枉啊。

如今六万大军,已经威慑北方,使得金国残余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

但撤军之后就说不定了,所以需要一些士兵需要留在当地驻守,李星洲估计需要二十个营,两万人。

西面以中兴府为大营,向北驻守惠州。

东面以辽阳府为大营,向北防御完颜宗弼残部。

随后每年换防一次,让边关部队回家,新部队北上接管。同是慢慢在当地招纳兵员,训练厢军,逐年减少禁军和新军驻防人数。

而长远来看,一直派兵维持是不可取的,两万大军可不是小数目,

原则上采取自愿,愿意留下的多得一贯钱作过年费。

很多人纷纷报名,愿意留下,李星洲和杨洪昭商议之后决定让其中年纪比较大的人留下。

随后又见了从辽东赶来的狄至、参林,听他们说了辽东之战的全部过程,还递交参林手写的报告书。

其他将领对两人羡慕不已,虽然大家都有功劳还都不小,可和他们两一比,又都不算什么了。

此战中狄至、参林率领的东路军打下的地盘和他们中军打下的几乎一样大,而且还有沿海重镇,甚至辽阳府这样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大府。

可以说如果去掉山海关,那么中路军和东路军的战绩基本持平。

可是中路军有大军十万,战将无数,后勤补给充分,有大量辅兵,燕山府的徭役支持。

而东路军只有一个师一万人左右,自带补给,没有后勤部队,没有徭役支持,即便是乘胜虚而入,也打下那么多土地。关键还以少数精锐,一波佯装撤退,随后设伏反击,大败金国反击主力。

这样的战绩,除去主帅李星洲,最大的功劳肯定就是狄至和参林的了。

可以说新军海军第一战,就拿出令天下人瞩目的战绩,跨海奇袭,利用舰船火力打击地面目标,种种做法都开了先河。

而且很多沿海国家的吓破了胆子,特别像高丽,又接连向景国派出使者。

确实,水陆并进是十分难防御的,当初苏烈平百济就是采用水陆并进的方法,他们当然怕。

不过除去众人的兴奋,还有不同眼神,那就是魏雨白的幽怨。

李星洲也知道她为啥幽怨,因为蒲察伶,他只好尽量避开魏雨白的目光。

这还没回家呢,都已经幽怨上了,回家了可怎么办.......

........

十月初,狄至、参林赶回辽东,他们将带领舰队从海上回家。

留下的二十营人马边分两路,一路由杨洪昭率领驻守中兴府,一路向东驻守辽阳府。

杨洪昭也与众人告别,随后李星洲率大军南下回归。

固立川将回京面圣,获得封赏之后北上帮助杨洪昭驻守辽阳府。

.......

随着大军踏上南下回归之路,金景两国持续接近两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以景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三路大军,西路军以杨文广、折唯忠为首,主力是太原府的杨家军和西北的折家军,在义军配合之下攻陷大同府。

中路军由皇太孙,枢密使李星洲亲自率领,魏朝仁、杨洪昭、刘季、魏雨白、严申、固立川等人辅助,主力为新军陆军五个师,禁军精锐。

经过半年多时间,攻下山海关、宁远、锦州、中兴府、来州、骰州、乾州、窦州、宜州、黔州、榆州、建州、利州、惠州、泽州、保州等地,一举占领辽西,直逼金国上京。

东路军以狄至为统帅,参林为副手,统帅新军海军一个师,大量船只战舰,奇袭辽东,在三个月时间里,攻下辽阳府、蘇州、复州、辰州、铁州、海州、开州、集州、潘州、撩州等地,一举占领辽东大部。

战报已经先与大军一份份往京城飞,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到。

此次出兵,获利非常大,攻下的土地可以开设三路也不成问题。

李星洲也“好心”的归还金国一些土地,比如辽阳北面的潘州,辽阳东面的保州等地。

还北面土地,是太贫瘠,不好管理,同时给完颜宗弼喘息时间,而东面保州则是让金国与高丽继续接壤。

总是没哪条是安好心的。

.......

十月初八,大军在燕山府休整,全城百姓夹道欢迎,魏朝仁亲自出城五十里迎接大军凯旋。

在北方,大军的种种胜利早已人尽皆知,大军每胜一次,民众认同感和自豪感就多一分,特别是像燕山府这种收复还没几年的地区。

休整一天之后,十月初九,大军继续南下,魏朝仁也随行回京,此战他也有功劳,正好趁着要过年进京面圣。

路上蒲察伶情绪不高,毕竟过了燕山府,就是真正的背井离乡了。

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避免过度悲伤,李星洲只好牺牲自己助人为乐,在中军行辕的巨大帐篷马车里,和她深入交流,提高她的亢奋度。

年初去时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如今凯旋春风得意,兴致勃勃,享受胜利的喜悦,真令人迷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