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类别:
都市言情
作者:
唐晓非字数:4206更新时间:22/07/02 12:48:34
徐处仁觉得以后从政事堂流出去的钱,可能会像瀑布一样。
朝廷以后要造那个蒸汽机车,居然要给永盛商社一大把钱,而且这笔钱不间断。
最要命的是,那蒸汽机车很破很烂,但是奈何叶崇已经把基本的架构和原理都证实出来了,也就是说,最开始的模型是他打造出来的。
而朝廷要为那台又破又烂的怪车花钱,如流水一样的花钱。
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蛋疼了。
徐处仁和唐恪灰头土脸地走了。
这场热闹过后,很快就平静下来。
因为蒸汽机车离东京城的百姓太遥远,而且那东西,即便能在路上行驶,但看起来依然比马车要笨重,要慢,实在没什么好的。
并且,因为做工十分粗糙,达官贵人们在内心深处是不喜欢的。
过了几天,也就没什么人议论这事了。
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那是皇帝闲出来的。
但没有人知道,这才仅仅是开始。
大宋翻天覆地变化的开始,人生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
蒸汽机车就像南洋的一只蝴蝶,微微煽动了一下翅膀,不久之后,会有一场风暴席卷大宋。
这个时候,意识到蒸汽机车重要的人并不多。
韩公廉、司马琦等人是知道的,政事堂和枢密院的大佬也意识到了。
科学院宽阔的空地上,那台大型的水运仪象台亘古不变运转。
那是韩公廉和苏颂在宋哲宗年间一起制造出来的,用来观测天象。
对于老百姓的实际作用不大,但它里面包含了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在赵桓的要求下,韩公廉将这些物理学知识整理成了一套系统性理论,其主要阐述的方向是力学。
皇帝御赐的书名就叫《大宋力学》,这部书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事实上,完成的部分已经移交到翰林院,翰林院早在前年就已经推行到大学里。
这两年,石洵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大宋力学》分了难易,分别下发到了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一次的蒸汽机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韩公廉这样一个大宋顶级物理学家。
他对转轮原理、杠杆和热力等等研究在这个时代是无人能企及的。
并且早在三年前,科学院根据孔明灯的原理,已经总结出热气膨胀和上升的理论知识,并且将其汇编到了课本中。
钟豫心中不服,他走到司马琦办公的书房。
“老师,学生以为那个叶崇是欺世盗名之辈!”
司马琦正在汇编《大宋热力学》,因为研究蒸汽机,司马琦这一年多的时间都在研究热力原理。
他正专心看着叶崇改造的图纸,不停点头:“虽然改动不大,但是却都改在了重要点上。”
“老师,蒸汽机车是我们造出来的,现在叶崇那黄口小儿却拥有了专利权,对我们太不公平了!”
司马琦身上有很浓厚的工事人才气质,憨实、古朴,他放下手里的毛笔,给正在一边运转的小型水轮模型加了一桶水,水轮运转的速度加快了。
司马琦道:“钟豫,你心态要方正,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那都是官家的,都是为了大宋,为了百姓,只要叶崇也是这样,专利是谁的并不重要。”
钟豫不赞同他老师的想法,钟豫有些急躁道:“老师,朝中有人在私下说我们皇家科学院连民间一个商社都不如!”
叶崇突然杀出来,司马琦当时也的确有些惊诧,有些不甘心。
但是事后他自己也好好消化了一下:“朝中那些大臣,并不懂工事之学,由他们说去便是。”
“老师,如此会影响您的声誉。”
“钟豫,你心态浮躁!”
“老师,陛下对蒸汽机车非常重视!”
司马琦摇了摇头,他这个学生的确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但是心浮气躁,好胜心太强。
他叹道:“钟豫,我问你,造一辆蒸汽机车,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人力?”
“根据人员配置的不同,所花的时间也不同,如果人员是在一百个人,五天可以赶制一辆。”
“那你认为陛下为何造蒸汽机?”
“当然是创造一种全新的车出来,人可以坐在上面,再也不用马了。”
“那你有没有算过一笔账,是目前的蒸汽机所花费的多,还是马车花费的多?”
“自然是蒸汽机车。”钟豫不太明白为什么老是会问他这些。
科学院是为天子创造一些天子想要的新事物的地方,不是政事堂,也不是枢密院,做一件东西出来,是不会去核算这些的,只需要按照陛下的要求去做便是了。
“既然是蒸汽机车所花费的昂贵,为何天子还要制造它?”
“这……学生愚钝,还请老师指点。”
“为师也是听官家说的,官家曾经跟我说过一个故事,一件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的时候,聪明的人,不会先大量投入金钱去批量制造,也不会立刻就想着做大,更不会立刻把商品做到最好,而是先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一个模型出来,只要能体现出它的基本作用即可,官家是这样形容的,先搭框架。”
司马琦的这话听得钟豫云里雾里。
事实上,赵桓说的是21世纪的商业模式,企业家们在生产一件市场上没有的东西的时候,不会立刻批量生产,而是先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比较粗糙的产品出来,拿到市场上去给人体验。
很典型的就是21世纪那些互联网公司,他们在研发app的时候,先做最基础的功能,外观和交互丑不要紧,以后可以逐步迭代。
但是第一步一定要踏出去。
不仅钟豫听得云里雾里,司马琦当时也听得云里雾里,但是又不敢多问,只好回来自己琢磨。
琢磨了一段时间,也就琢磨透了。
然后自己关在屋子里感慨皇帝的格局和视野。
“官家要科学院造蒸汽机,并不是让科学院现在立刻就造出最好的蒸汽机,只需要能体现出它的作用即可。”
“之后,蒸汽机还会进行无数次的改良,叶崇的改良只是其中一次。”
“你为了其中一次改良,耿耿于怀,有失科学院气度。”
“再说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蒸汽机改良之后,官家要大量制造出来,一百个人五天制造一辆,那官家如果要一万辆我们该怎么办?找一百万人来吗?”
“官家前年在科学院提的流水化制造理念你难道忘了?”
“军器监制造的神臂弩为何都是一般大小?蒸汽机的制造方法并不是秘密,以后都是要下方到民间去制造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钟豫听得一愣一愣,这些他都没有想过。
“制造的标准才是最重要的,还记不记得官家提出来的铁钉,铁钉的大小标准,是又科学院和军器监定的。”
“为师这两年一直在尝试官家说的流水化制造模式。”司马琦走到那个水车模型前,指着那条水道里的水,“如果这些水,都是蒸汽机车的某一个部分,他们在这里排列,像水一样流动,到某一处汇聚,然后再组合起来,一定比你现在用一百个人临时赶工,然后组合要快。”
“这才是官家要的东西,也是大宋以后在制造许多东西的时候,必须要用到的。”
“而科学院,需要创造出这样完整的模型,让它像蒸汽机一样运转起来,这些专利权,都在科学院手中。”
“那老师,这样的模型,何时能造出来?”
“以前为师一直在从水车的动力去思索,但自从蒸汽机和热力学有了新发现,为师已经在往热力学去思索这些事情,只是,不知用何物,能承载钢铁,像水流一样流动。”
赵桓并不知道,他跟司马琦说的流水线生产理念,司马琦已经思考到这一步了。
当时他提出来,也只是指了一个方向。
中国古代有标准化生产,并无流水线生产,流水线生产对机器模型要求很高,至少传输机是需要热能或者电能来带动的。
传输带的材料是空缺的。
至于蒸汽机车的那些制造模具,并不是非常难的事情,毕竟宋朝也有许多铁制品的制造模具,有这方面的技术存在,只是需要改良而已。
当司马琦和钟豫在议论的时候,外面传来小厮的声音:“相公,陛下来了,要您去前殿。”
司马琦连忙整理了一下衣冠,走之前,他说道:“钟豫,把心思多放在正道上。”
“学生谨遵老师教诲。”
赵桓正在炉火前烤火,邵成章负责煮茶,韩公廉和陈规坐在皇帝对面。
外面正在飘着鹅毛大雪,北风还时不时呼啸。
司马琦快步走来:“臣参见陛下。”
“司马爱卿,快坐下喝茶。”
“谢陛下。”
“朕听唐恪那边说,已经有六个富商想要买蒸汽机,连定金都已经交付。”赵桓道,“但是,目前的蒸汽机,还需要做改良。”
“还请陛下明示。”
“铁钉大小必须统一,蒸汽机长宽必须统一,朕要让每一台制造出来的蒸汽机一模一样,就和军器监的斩马刀、神臂弩一样。”
“是!”
这个好办,标准化这东西,没有人会发对。
“华兴商社已经申请高压蒸汽机专利,科学院若是没有改良出更好的,军器监便先从华兴商社那里购买使用权,开始做生产模具吧。”
赵桓端起一杯清香的茶:“陈爱卿,朕需要两样东西,一样是高压蒸汽机,一样是铁路蒸汽机车,先做这两件东西的模具,至于高压蒸汽机的其他用途,你们自己去想。”
“是!”
赵桓突然想起一件事,他问司马琦:“流水型制造模具想得如何了?”
司马琦便将自己想的都如是说了一遍。
赵桓其实只是随口一问,他并没有指望说现在就能搞出流水生产。
但没想到司马琦已经想到这一步了,拦在传输上面。
传输是整个流水线的骨架,骨架打不起来,其他模具都拼装好了也没用。
赵桓想了一下,然后让邵成章拿一些筷子过来。
赵桓将筷子整整齐齐摆在桌上,然后用手在上面搓动,每一根筷子都在滚动。
“用这种方式如何?”
司马琦顿时开悟了,瞪大眼睛道:“陛下英明,臣醍醐灌顶。”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只不过司马琦以前从未接触过而已。
用铁棍,整齐排列起来,然后每一根铁棍两头固定了齿轮,用热力传输带动齿轮,让每一根铁棍以相同的速度转动起来,形成向前的动力。
赵桓道:“既然如此,可以先尝试做一个军器监的流水生产模具出来,让军器监先使用,可行的话,将现有的模具做全面改良。”
“陛下英明。”
“科学院将这些都转交到军器监由陈规来做,以后科学院的任务是不断创造出大宋没有的东西,然后做理论知识总结。目的是为了加快生产的速度,例如蒸汽机,可以用在开铁石方面,它加快了开采的速度,例如铁轨蒸汽机车可以一次性运送更多的货物,并且速度可以不断提升。”
皇帝用最通俗的说法,跟这里的每一个人说了科学院的宗旨。
最后,皇帝总结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虽然大家都没有听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也都知道,皇帝所说的科技就是他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他们只觉得皇帝脑子里有太多他们想都没有想过的想法,难道是上天赐予的?
皇帝又在这里和众人闲聊了半个时辰,然后着重强调:“蒸汽机的标准和改良,高压蒸汽铁路车,还有流水型模具,朕需要,辛苦诸位了。”
“为陛下分忧,是臣分内之事。”
赵桓从科学院离开后,并没有回宫,而是去庄园了。
他有新的计划,蒸汽机出来后,他要用永盛来做商业的标杆,给东京城乃至大宋的商人们做榜样,改变他们传统的一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