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8章 三大战役

类别:现代都市 作者:八月炸字数:3840更新时间:22/07/03 10:12:08
吴天然在山东潍坊以记者的身份见到了原寿光县的老书记王伯祥,通过交谈,吴天然认为,老王就是当代县委书记的典范。

辞别王伯祥同志以后,吴天然又找到了现任潍坊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张桂昌同志。他对王伯祥的事迹最为了解,因为他当年任寿光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和王伯祥搭过班子。

听说面前坐住的就是中组部地方三司的司长吴天然,张桂昌感到有些突然。他对吴天然说:“吴司长,还是让我向书记和市长汇报一下吧。你亲自到我们潍坊,可是我们这里的一件大事啊!”

吴天然笑了笑说:“不必,不必,我这次是以个人的身份来了解一下情况的。”

听说吴天然想了解老书记王伯祥的事迹,张桂昌显得有些激动。他对吴天然说:“吴司长,伯祥同志可是难得的好书记。他对寿光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他对于我个人的成长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吴天然说:“我听说你对老书记的情况很了解,今天咱们就随便聊一聊伯祥同志的事情。”

张桂昌说:“好,好啊!吴部长,是这样,近一个时期,我们潍坊正在开展向伯祥同志的学习活动。我们准备将老书记的事迹推向全省。我手里就有一篇发言稿,是我前几天做报告时用的稿子。”

吴天然说:“好,像这样的好书记,不仅要在潍坊市学,在山东省学,还要争取在全国学。”

张桂昌有些激动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吴天然看了看张桂昌递过来的材料,题目是《让政绩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这是一篇演讲稿。文章不是太长,吴天然就坐在那里翻看起来。

五年多的时间里,我亲眼目睹了伯祥书记是怎样凭着一个**员的使命和责任,凭着对老百姓的无限深情,凭着敢为人先的大智大勇,带领全县人民打响了寿光历史上著名的史诗般的三大战役,让一个原本贫穷的寿光迅速崛起,让政绩刻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第一个战役:发展蔬菜产业化,引发了全国的“绿色革命”。

1986年6月伯祥同志接任县委书记时,寿光是个潍坊市拖后腿的穷县。我记得他上任之后,关在办公室里三个晚上,一直琢磨如何撑起寿光这个百万人的“家”。寿光农民有种菜传统,“一亩园十亩田”,解决温饱后,他们便把致富的希望寄托在菜上,而且北邻胜利油田有30万石油职工要吃菜,有潜在的市场。所以王伯祥决定把蔬菜产业化作为寿光打翻身仗的首场战役。

寿光种菜也有过教训,1983年曾一股脑地种白菜,卖不出去,5000万斤烂在地里。伯祥书记由此看到抓蔬菜关键是搞好流通,培育了市场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而当时对市场姓“资”姓“社”还有争论,看到人们有顾虑,他在县领导班子论证会上说:“怕什么?**的干部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要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责任,由我一人承担!”1986年寿光在九巷村建起了蔬菜批发市场,拉开了发展市场经济的序幕。

蔬菜市场就像他一手抱大的孩子。那时伯祥书记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蔬菜市场的价格表,价格升了,他的脸晴;价格降了,他的脸阴。他说:“这政治那政治,当干部的想办法把群众的菜卖出去,是当前寿光最大的政治。”为了增加市场客流量,全县集中完成了“十纵十横”道路建设,保证村村连市场,晴雨都通车;针对市场出现的欺行霸市、聚众斗殴等现象,组织公安、工商执法人员坚决打击不法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他费尽周折,投资1000多万元,从当时全省仅有的6部程控电话指标中争取了一部,安装到菜市场,为运销商配上“顺风耳”。他提出了“五渠通天下,四海集一市”的口号,举全县之力,发展运销专业户、联合体,把全国大中城市几千个单位引进寿光建蔬菜基地,吸引全国的商贩来寿光蔬菜交易。1991年,九龙批发市场从20亩扩大到650亩,交易额增加到240亿,正像王伯祥设想的那样,这里没有卖不出的菜,也没有买不到的菜,寿光成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

蔬菜市场这个桥头堡抓好了,伯祥书记又把目光投向了更高远的目标。1988年春节前夕,听说大连瓦房店农民韩永山冬天不用生炉子,在大棚里种出了黄瓜,他立即安排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三闯关东,把“大棚技术连姐夫都不敢教”的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先在三元朱村搞试点,动员17个党员带头,要求县乡两级干部帮他们调好地,贷上款,并亲自去给大家鼓劲:“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1989年8月,三元朱村在韩永山指导下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当年大棚黄瓜喜获丰收,每个大棚纯利润两万多元,三元朱村一下子就冒出了17个万元户。这在当时犹如一声春雷,轰鸣在冰冻雪飘的寿光大地上。

要大面积推广蔬菜大棚,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当时的农民一无技术二无资金,抗风险能力弱,其难度可想而知,但王伯祥迎难而上,亲任总指挥,在寿光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产业革命的人民战争。从1989年1月到10月,伯祥书记先后在三元朱村召开了五次由全县领导骨干都参加的座谈会,每次会议都有的放矢,解决大棚生产的突出难题。农民缺少资金,他亲自协调贷款,出台政策给以补贴;为保证种菜用地用水,要求乡村统一调整土地,组织专业队打井;为了留住技术专家,决定重奖韩永山,在大会上他明确地说:“在搞大棚这件事上,你们听我的,我听韩师傅和乐义的。”韩师傅和王乐义受了这样的知遇和信任,就拼命地工作,平均每天跑数百公里,每三天把全县新上大棚指导一遍……

从此,蔬菜大棚在全县红红火火建起来,大半年时间里全县25个乡镇、500多个村庄建起了5130个大棚,当年户均种菜收入增加2万多元,全县大棚菜收入1.2亿元。蔬菜大棚成了寿光人的摇钱树,寿光菜也扬名四海。最后王伯祥书记又号召寿光人敞开大门,不搞技术封锁,毫不保留地向外传授技术,从此,寿光大棚蔬菜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四海燎原,掀起了一场全国“绿色革命”。今天到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你会看到一座有两层楼高的白菜雕塑,这是寿光的“图腾”,寿光的百姓都知道,是蔬菜让寿光人拔了穷根,而王伯祥就是那个拔穷根的领头人。

第二个战役:决战寿北,一举改变了寿光经济的“半身不遂”。

寿南的蔬菜市场红红火火,但伯祥书记没有忘记贫穷落后的寿北。寿光以县城为界,一条无形的咸淡水线将寿光分成南北两重天。寿南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宜耕耘播种;寿北120万亩盐碱地却寸草不生,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粮粮不收,种树树不长。当地人十有**都有要饭的经历,谁家孩子找对象,要先问一问会不会要饭。不彻底改变盐碱滩的落后面貌,寿南发展得再好,寿光也只能是富一半穷一半!王伯祥决心向寿北盐碱滩宣战!

1987年10月8日,“北伐战役”正式打响。全县调集了20余万民众浩浩荡荡向寿北进发,人如潮涌,小推车、地排车、马车和数千台机动车见首不见尾。20万大军埋锅造饭,搭建窝棚,红旗招展,人欢马叫,机器轰鸣,一片沸腾。

在决战寿北的日子里,伯祥书记随着大军,把铺盖搬到了工地上。在一个放牛老汉的牛棚里,安一张破桌子,放一把摇把子电话,用板凳撑起个大面板,搭个床铺,就算是办公室和宿舍,牛棚顶上高高竖起“寿北开发总指挥部”的红旗。在这里他和民工一样,奋战了45天,天天卷着裤腿,穿着解放鞋,跟民工一个锅里摸勺子,一样推车挑担。县委十一名常委,九名住在工地上。县委常委、副县长们都是七大战区的指挥,各自统帅着一个方面军,每个乡镇一个作战部,每个村一个战斗队,分别由乡镇书记和村支书统领,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竞赛。

在连天暴风雪中,在数次大风暴的袭击中,干部与群众一起风餐露宿,战天斗地,谱写了干群同舟共济的壮歌;20万大军中有的是父子五人齐上阵,有310多对小伙儿和姑娘自愿推迟了婚期,呈现出当年革命战争时期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动人景象。那时候大家唱的歌是:“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到那寿北大战场”;喊出的口号是:“大旗不倒兵不散,一直干到拿到验收单!”

像这样规模的开发连续干了五年,巨龙式的大坝将海水拦在坝外,坝内60万亩盐碱地变成了高标准的棉田,40万亩潮间带变成了高标准的盐田,20万亩滩涂建成了高标准的养虾池,三项年收入16个亿,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说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寿北的老百姓动情地说,没有伯祥书记,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们祖祖辈辈感谢他,**好,社会主义好!

第三个战役:掀起“工业革命”,打造寿光工业航母。

今天的寿光不仅蔬菜名声大,而且工业品牌也在全国叫得响。目前寿光上市公司已达5家,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56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其中晨鸣纸业集团更是全国同行业的龙头老大。但历史上寿光是个农业县,198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有1.19亿,在潍坊市12区县中倒数第三!伯祥书记敏锐地看到富民强县光靠农业不行,他决心再打一场工业翻身仗,当时有人善意地提醒他,摆弄企业期限大,最快也得三五年才见效,你说走就走,这不是养了鸡让别人吃蛋吗?伯祥同志却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错失了机遇,耽误了寿光将来发展,我就是罪人!”

此后,寿光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大胆举措:不拘一格降人才,对现任五十多名企业厂长经理进行测评,不是优秀的一律更换,从全县范围推荐选拔新的企业领导人;放水养鱼,减轻商业负担。

这样的政绩,谁能不竖大拇指!这样的县委书记,历史怎能忘记?

我为自己曾经跟从伯祥同志一起奋斗过而自豪,更为寿光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而骄傲!

看罢这篇材料,吴天然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吓了张桂昌一大跳。但听吴天然说:“好,太好了,了不起,太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