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 花未全开月未圆
类别:
现代都市
作者:
八月炸字数:2668更新时间:22/07/03 10:15:06
坐在书房里看了一阵,吴天然想,难怪自己的岳父会对曾国藩投入那么多的心血进行研究,大概曾国藩正是王国庆的精神偶像吧。看来,他自己以前对曾国藩是报有一定偏见的。随后得好好总结总结,看能从曾国藩的身上学到些什么有用的东西。
吴天然顺手拿起一支笔,想了一下,划出了一个大纲,也就是从大的方面从曾国藩身上可以借鉴的地方。
唐浩明先生也总结了几点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吴天然看了看,在一些地方做了批注。
曾国藩对后人的启迪。
(一)他可以启示我们,平民子弟照样可以成大事,获高位,享大名,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是一个农家子弟,没有任何靠山,完全靠自己的奋斗来成就事业。据湖南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早期文稿》一书记载,当年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他的老师杨昌济先生曾经跟他说过“农家多出异材”,并以曾国藩、梁启超为例勉励他。
(二)中等资质者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关键在自强不息。
在人们的想像中,曾国藩能成为一代文宗,一定是聪明绝顶的人;曾国藩能带兵打仗,一定是英雄豪杰式的人物;曾国藩能做那么多的事,一定是体格强壮的人。其实,曾国藩在这三个方面都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曾国藩从来不认为自己很聪明。他多次讲自己很驽钝。他考进士,考了三次,28岁才考上。李鸿章24岁就中了进士,胡林翼25岁中了进士,很多人一次就考中了,他不能算是很好。他当时功名也不是最高,是同进士进翰林院,这是他一辈子引为遗憾的事情。他一生喜欢下围棋,但他的棋下得不好。曾国藩更不豪雄。他多次说自己胆气薄弱。他的胆子比一般人还小。我就常常感到奇怪。因为我作为一个作家,特别注重人的这方面。他的确多次讲过他的心理素质很差。他的晚年更胆小。在处理天津教案的时候,老是跟别人说这件事情做得不好,“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不停地自责,表示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至于身体方面,他可以说是一个病号,30岁得了严重的肺病,大吐血,几于不治。35岁开始生牛皮癣。这个癣病很厉害,很痒,总要搔,他很痛苦,觉得“几无生人之乐”。他50多岁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多次眩晕。最后61岁死于脑中风。他一生的成就完全靠自强不息得来。
(三)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教育之本。
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古代教育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取得功名来换得一官半职。现代的教育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以获取文凭学位来谋职谋生。应试教育最大缺陷是忽视了对人的自身的培养。其实,世间的一切事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本身素质的强弱,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
作为一个临危受命的军事统帅,曾国藩毫无军事知识和行伍经历,但是他比当时所有的专业军事将领都做得好。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人格的魅力。我们从他后半生的戎马生涯中,可以看到早期人格修炼对他的影响。“诚、敬、静、谨、恒”,这些看似空疏的东西,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长期“内圣”的过程中,曾氏逐步树立了系统的道德观。在这个道德系统的指导下,他有了自己的为人*守。坚持*守给了他牢固的定力,这种定力保证他顶住艰难,抗拒诱惑。千千万万的银子从他手里过,他不贪污分文;立下盖世功劳,他不居功自傲;重兵在手,他不做非分之想。
(四)中年以后的人格修炼重在修心,修心的要点在一个“静”字。
人到中年,见闻增多,阅历渐丰,人脉繁富,办事有方,这是好事。但同时人也变得思虑过重,**太多,精力分散,神志纷披,则又不是好事。如何让复杂变得简单,让纷披变得清澈,让分散变得集中?这需要修心。修心最重要的就是一个“静”字。曾氏进京以后,他的老师唐鉴特别强调一个“静”字。唐鉴当时这样对他讲:最是静字功夫要紧,程颐、王阳明都强调静字工夫,所以能不动心。若是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一切都是浮的。那时曾国藩已年过三十。老师针对他思虑重重、**重重的状况,给他下了这副药。唐鉴讲的是儒家看重“静”,其实道家、佛家也都看重静。这是因为一切理性的思考,都只能产生于静态。《红楼梦》里讲“静则灵,灵则慧”,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在静的状态下,人的心境才会最为平和。而心境的平和安宁才是人最大的快乐之所在。看好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神无外用,坚定不移地朝着它走去。诸葛亮说的“非宁静无以致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做事要开张,做人宜收敛。
很多朋友问我,你研究曾国藩20年,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我说我读了曾国藩1000多万字的书,最后读出两个字来:收敛。他做事轰轰烈烈、大气磅礴,但在做人上却是收敛,他处处谦退,不露锋芒,甚至韬光养晦。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他们不要逞能逞强,不要招人闲言,要知福惜福。他的这种思想有他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就是他的“消息盈亏”之道。“消息盈亏”之道悟于《易经》。《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他从中领悟到人世间宇宙间最大的道理就是两极对立而和谐,这是宇宙的道理,也是人世的道理。人生一定要善于调适。
一个人在做着轰轰烈烈的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我收敛。这就是一种调适,一种平衡。他常常讲,人是不可能全的,不要去求全。所以他的书斋名叫做“求缺斋”。他说天有虚亏,地不满东南,天地都这样,人怎么能全呢?缺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他说,花一旦盛开马上就谢了,月一旦圆了,马上就要亏缺。所以,他说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这不能说是不求上进的想法,而是从宇宙间读出的一个大道理,这就是两极对立、和谐相处。我们常常讲“天人合一”,就是说人的生存状态应该与天地运行的状态保持一致。所以,如果一个人一方面在做着轰轰烈烈的大事,另一方面又自我膨胀,锋芒毕露,那么这个人多半要倒霉。各位领导不妨学学这个方法,在轰轰烈烈做大事业的同时,以收敛之心做人。这样,将会在做人做事上有一番新的境界出现。
吴天然刚刚看毕这篇文章,王聪聪已经在外面喊他出去吃饭了。
在餐桌前,王国庆和蔼地问,天然啊,看你读的挺认真,可有收获?
吴天然说,爸,获益匪浅。回去后,我还要好好地想一想,认真的总结一下。不瞒你说,我也有一个自我修养的体系,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提高。
王国庆说,好啊,你的自我修养要则总结好后,拿给我看一看。说实在话,活到老,学到老,我也需要提高啊!
吴天然说,呵呵,需要爸的指正。
孙梅香说,算了,开饭了,你们爷俩就不要互相谦虚了。
小非非说,外婆,我最爱吃你包的饺子了!
孙梅香摸了摸小非非的脑袋说,好,好,那你就多吃点。非非啊,外婆我也最爱听你说话了。
王聪聪说,哈哈,今天是怎么了,都在互相表扬!(未完待续)